青海藏著一個「小北京」,地道風物幾乎全是非遺文化,好吃又好看

2023-07-20     蘇丹卿

原標題:青海藏著一個「小北京」,地道風物幾乎全是非遺文化,好吃又好看

一方水土就有一方風物。

每當去一個地方旅行時,除了看風光、看古蹟,還會對當地風物充滿期待。當我站在湟源的日月山上時,腦海里不禁冒出了這八個字——「天氣澄和,風物閒美。」

廣闊天地間,湟源的風物,究竟是地理上、文化上得天賦較厚。它是大美青海的重要組成,是西寧周邊的一個重要旅遊勝地,素有「海藏通衢」 「海藏咽喉」之稱。

歷史上的湟源,在清中晚期是西北最大的商貿重鎮集散地之一。經濟繁榮既帶來了文化與藝術的交流,也豐富了當地風物。

如果想要在短時間內,摸清湟源的「風物大概」,不妨就去丹噶爾古城走一走。

這座始建於明洪武十九年的古城,迄今已有600餘年歷史,有「茶馬商都」 「小北京」之美稱,可以想像其地理位置之重要、貿易交流之繁華、建築結構之氣勢,以及民俗風物之地道。

湟源裡脊——「青海老八盤」里的頭一道熱菜

在青海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公示中)中,湟源酸辣裡脊製作技藝榜上有名。

作為是「青海老八盤」里的頭一道熱菜,湟源裡脊是青海人家喻戶曉的特色美食之一,也是湟源人為之驕傲的一道菜。來到湟源,如果不去嘗一嘗這裡的裡脊(有酸辣裡脊、糖醋裡脊),就仿佛這一趟旅行會因此乏味不少。

在丹噶爾古城,有一家餐館的湟源裡脊特別火熱,據說餐館老闆就是靠這道菜發家的(別問我是哪家餐館,我忘記名字了)。

金黃酥脆的裡脊端上桌時,千萬別急著下筷。當服務員將熬好的澆汁澆到裡脊上時,只聽「呲」的一聲,其香味撲鼻,這時才是真正品味的時候。

土火鍋——小眾火鍋「大有所藏」

土火鍋並不是青海獨有的一道美食,它在西部地區很常見。但在我國龐大的「火鍋家族」中,青海土火鍋的存在感並不強烈。可既然來了,就不得不去嘗一嘗。

銅製的火鍋看起來頗有年代感,青海人把火鍋稱為「鍋子」。其鍋底一般以牛羊肉燉煮過的清湯加少許酸菜製成,使湯色保持清亮,滋味天然醇厚(也有加辣,喜重口味)。

食材主要有牛肉、羊肉、丸子、土豆、豆腐、海帶、豆芽、洋芋粉條、青菜、筍尖等,這些都是尋常風物,但合在一起且搭配肉的鮮美與酸菜的爽口,其整體味覺是享受的,齒頰留香的同時,又無肥膩之感。

這在我看來,青海土火鍋雖「小眾化」,但「大有所藏」,這對眾多火鍋愛好者來說,或許是一個驚喜的收穫呢。

湟源陳醋——沒有醋的牛羊肉,少了點風味

漫步在古城的主街上,除了古建的歷史氣息,空氣中還瀰漫著另一種醇香的味道——那就是湟源獨特的美食配料:湟源陳醋。

湟源陳醋又稱「黑醋」,最早出現大概是在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是當地牧民最愛的美食配料。鮮嫩的牛羊肉與「黑醋」之間有著南方人難以理解的情感纏繞。

湟源陳醋主要原料以青稞、麩皮為主,然後加入草果、大香、豆寇、枸杞、黨參等100多種中草藥,經過60多道生產工序(其傳統生產工藝已被列入青海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釀出質地濃稠、香味濃郁、冬天不凍、夏天不腐的陳醋。

嚴釀皮——丹噶爾八大名小吃之一

說起釀皮,幾乎無人不知,無所不曉,主要流行於西北地區。但湟源的嚴釀皮,因「一字之差」卻有了獨樹一幟的美食地位,是丹噶爾八大名小吃之一。

民國初年,湟源縣有一名叫嚴添財的老人非常擅長製作經營釀皮,經他手的釀皮,綿軟滑糯,香辣可口,滋味悠長,深受大眾歡迎。久而久之,人稱「嚴釀皮」。現如今,湟源「嚴釀皮」已傳承近百年,其製作技藝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狗澆尿——幽默風趣的名稱背後,是質樸無華的味道

在古城街頭,許多小吃店餐飲店的門口的牌子上,幾乎都有這麼三個字——「狗澆尿」。

這是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名稱,乍看之下有「營銷」之嫌棄,接觸之後才發現幽默風趣的名稱背後,是質樸無華的味道,其製作技藝列入青海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狗澆尿」是河湟地區較為常見的一種薄餅,主要材料是青稞,有的還會在面中摻入焜洋芋或者香豆粉,然後用清油(菜籽油)慢慢煎,因製作中油壺澆餅的動作形似狗撒尿而被稱為「狗澆尿」,這與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過去壘造的灶台特別高,人們在煎至澆油的過程中往往會不由自主的翹起一條腿,該動作看上去就像小狗在牆根撒尿似的)

老酸奶和甜醅,誰也不能少了誰

炎炎夏日,不管你是青海的哪個地方,都不要忘記去吃一碗老酸奶,再喝一碗甜醅。

作為「中國四大牧區」之一,又有著「世界氂牛之都」稱號的青海,真的是為一口醇正可口的酸奶提供了優質原材料(青海老酸奶分為農區酸奶和牧區酸奶)。在享受老酸奶的地道風味時,我還喜歡加一碗甜醅——這種吃法,正是在湟源的丹噶爾古城學會的。

甜醅和醪糟一樣,都是酒的初級產品。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用青稞釀出成,後者是米。丹噶爾古城「余甜醅」是當地的老字號,其製作技藝於2023年列入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湟源皮繡——羊(牛)皮上的刺繡藝術

素有「海藏通衢」 「海藏咽喉」之稱的湟源縣,在地理上占有得天獨厚之優勢,盛唐時期在此設茶馬互市,開闢唐蕃古道。元代時期,為絲綢南路要衝。明清時期,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貿易集散地之一。

貿易與文化的不斷往來與交流,促使了湟源人對湟源皮繡(也稱丹噶爾皮繡)的發展,是「青繡」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員,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湟源皮繡取材各類特製的皮張,用毛線、皮繩、馬尾、馬紫等絲、線、棉等多種顏色的繡線,用盤、攢、堆、辮、繡等針法製作而成。藝術特色形象生動粗獷逼真、質感強烈。

掐絲唐卡——傳統手工藝的再升華

繡,是一種藝術呈現;「掐」,也是一種藝術呈現。不同手法,卻共同構成了青海最燦爛的文化。

在丹噶爾古城內,一家「掐絲唐卡」門店十分醒目。掐絲唐卡是一種融合了現代工藝的青海民族工藝品,近些來特別火熱。

一根金箔絲或銅絲,在手藝人的上下翻轉,左拼右剪中,變得靈動而充滿活力。再將當地天然礦物質和植物原料研磨而成的顏料對其上色,一幅幅色澤艷麗的掐絲唐卡便逐漸成型。如果,你對唐卡藝術充滿興趣的話,不妨也了解一下掐絲唐卡哦,

湟源排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置身在經緯交錯的古城街巷深處,你會發現這座古老的城市有著一種別的地方未曾出現過的燈具,即湟源排燈,2006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湟源排燈起源於清代中期,是一種民間節日彩燈藝術,可以理解為當時的廣告牌燈箱。

當時,街市商家為了在夜間招攬顧客,紛紛製作商號廣告牌燈箱,在裡面點燃蠟燭,掛在商號大門上,久而久之就發展成了有底坐、圖案、形式多樣的廣告牌燈,並且逐漸成為湟源縣民俗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

其形式多樣,有長方形、臥橋、梅花形、扇子形、立櫃形、橢圓形等,大多由四格組成,意為「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其融繪畫、堆繡、刺繡、剪紙、書法、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等藝術形式於一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古老的湟源,厚重的丹噶爾古城,所呈現給我們的地道風物遠不止這些。

它還有胡辣羊頭、胡辣羊蹄、罐罐茶、羊腸、手抓等美食(考慮到篇幅有限,只能忍痛割捨),這些構成了湟源最地道的風味與人文,它們伴隨著時間的流淌,在厚重的歷史之外延續著丹噶爾古城的煙火氣,慰藉著每一個旅人的心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154b917f1f49c0c8ba4c5a1917ce2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