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說的有道理嗎?

2022-09-23     尋根拜祖

原標題:孔子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說的有道理嗎?

如果按現代人的理解,這話是赤裸裸的階級歧視。但孔聖人不是滿嘴跑火車蹭流量的傢伙,他這麼說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是合理的,且是通行的規則。

很多人把「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理解為: 「老百姓不需要遵守禮儀,當官的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

大錯特錯!

什麼叫「庶人」,什麼叫「大夫」?

「庶人」和「大夫」是周朝時期的兩個階級,地位相差懸殊。

周朝建立後,周公創建了宗法制,將社會劃分成了貴族、平民和奴隸三個階級,其中貴族又可以分為天子、諸侯、大夫和士四個階層。平民又稱「庶人」,按職業分為農、工、商。

貴族享有世襲的政治待遇,大白話說就法律規定的「官N代」,當官是他們享有的特權。 「庶人」俗稱自由民,享有人身自由,但沒有政治權利,除非特別拔擢,否則沒資格當官。

由此可見, 「庶人」和「大夫」是周代階級固化的產物,他們的待遇是法律賦予的。

大夫家族的子弟,哪怕他大字不識幾個,你不讓他當官就是違法,而庶人要想當官,只好祈求下輩子投胎前把眼睛擦亮了。

所以,我們不能把「大夫」和「庶人」粗暴地與今天的職業劃分對號入座,也就是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在今天已經沒有了當時的語境。

什麼叫「禮」,什麼叫「刑」?

古代的「禮」跟今天的「禮」差別很大,那時候「禮」不光是禮儀,更主要的是指「禮法」,即法律層面的概念。

比如祭祀天地就是「禮」,分封諸侯也是「禮」,君臣父子關係也是「禮」,總之它是規定了社會活動規範的法律文書, 「禮儀」只是「禮」的很小一部分。

簡單類比, 「禮」對於周朝就相當於今天的憲法,是國家意識形態範疇的事。

「刑」在古今的含義也不相同,周代崇尚德治,儒家是排斥「法治」的,所以嚴格來講,那時候的「刑」不能等同於今天的「刑罰」。

周朝的「刑」是指「五刑」,即墨、劓、剕、宮、大辟五種肉體懲罰。

今天受到「刑罰」,就意味著當事人犯罪了,會受到相應的人身自由、政治待遇等一系列的懲罰。周代的「刑」,可能是指當事人犯罪了,也有可能是犯錯了,由此而遭遇的「懲戒」。

「五刑」就是「懲戒手段」,本質上跟「打屁股」一個概念,只是烈度更狠。所以接受「五刑」處罰的大夫,不影響他的政治待遇,今天被「宮」了,明天照常到官署領工資,明天鼻子都沒了,後天照樣站在國君身邊侃侃而談。

今天如果哪個官員受到「刑罰」,還能這樣嗎?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階級歧視嗎?

理解了上面這兩個概念,就清楚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合理性。

「禮」所涉及的範疇,主要就是針對貴族階級的行為規範。比如祭祀天地,那是國君的特權,比如分封,那是貴族的特權。比如上下車的「儀軌」,庶人連坐車的資格都沒有,還「禮」個球?

當然,也不是說「禮」跟庶人一點關係都沒有,比如見了貴族總要行跪拜禮吧,但那都是很小的一部分。

孔子的意思是: 「對庶人來說,他一輩子都沒資格,也沒有多少機會參加政治活動,何必還要用『禮』來約束他們呢?」

「刑不上大夫」並不是指貴族犯了罪也不能處罰,而是指不要用「五刑」來處罰。

「五刑」都是肉刑, 「墨」就是在臉上刺字, 「劓」就是割鼻子, 「剕」就是砍掉腳, 「宮」就是閹割, 「大辟」就是砍頭。

大夫是什麼人?那是要經常出席各種公眾場合,代表國家形象的一群人。你讓滿身寫著「屈辱」兩個字的人如何面對百姓?如何面對「國君」?

當年秦惠王犯罪,他的叔叔兼老師公子虔代行「劓刑」,從此就再也沒臉見人了。

要知道,古代官員莫名其妙「被犯罪」的事太多, 「五刑」等於堵死了這些人的政治前途,這既不合理,也不合情。所以,孔子反對對大夫施行「五刑」。

以上就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完整概念。

這裡面有階級歧視嗎?雖然它涉及了階級的概念,但本質上孔子是就當時的實際情況,而提出了符合現狀的「提案」,絕不是為了歧視庶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12385333bcb864b95bdd33363c5ec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