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零下讓學生光腿室外運動,英國的「精英教育」咋這麼狠

2019-12-10   優米MaMa

大冬天早晨7點半,零下幾度。在室外,女孩子光著腿穿短裙,男孩們光腿穿短褲熱身。活動完8點15直接去上課。你能想像這樣的事發生在國內會怎樣?估計會被家長DISS死吧!但這種教育方式卻出現在了英國的「精英教育」里。

近幾年,英國的「精英教育」開始逐漸出現在大眾視野,很多人選擇把孩子送到英國去學習,因為這裡的紳士風度、禮儀、燕尾服、馬術、優美的英式腔調,都代表了英國那些神秘的「貴族」,讓孩子從小就接觸這個圈層成了很多精英父母的選擇。比如我們熟知的王思聰、霍啟剛都曾在溫徹斯特公學歷練了5年。

這個讓世界頂級的人都在追捧的「精英教育」到底是什麼,它有什麼吸引之處能讓各國父母拼盡全力把孩子送過去讀書?最近刷了豆瓣評分9.2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找到了一些答案。

最難進的英國「公學」

很多人看到「公學」兩字,就會以為是英國政府設立的公立學校。但恰恰相反,在英國,「公學」指的是那些頂尖的私立學校,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貴族學校」。比如:非常出名的伊頓公學、哈羅公學、溫徹斯特公學、西敏公學、德威公學等等。

這些私立學校代表了英國最精英的教育,它們聚集了英國最優秀的師資力量,擁有最強大的政策保護。就連英國的哈利王子和威廉王子也是伊頓公學的追隨者。

這些學校無需實行國家提供的課程大綱,在課程的設置上完全可以根據自己公學的特點自由設置,不同公學的教學理念被充分尊重。

比如,戲劇課早已從英國國家課程設置中移除了,但在德威公學戲劇課不僅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孩子們上課的地方直接就在自己學校的劇場。對於這個學校的學生來說,不僅可以完整系統的學習戲劇課,還能在真正的劇院裡上課,老師可以用燈光、霧氣、音樂來製造氣氛。這樣的機會對很多想學戲劇的學生而言簡直就是天堂。

當然,這種「公學」並不好進,除了有雄厚的資金外,公學還會對報名的學生進行面試,只有那些符合公學調性的孩子才有可能被選中。在英國這些私立的公學只會接受7%的學生就讀,但這7%的學生卻占據了牛津、劍橋兩所頂尖學府 50%的名額。

「精英教育」的核心竟是被我們忽略的「體育」

在我周圍,聽到家長教育孩子時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不要玩物喪志」。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玩會讓孩子喪志,所以我們想方設法限制孩子活動時間。上周六,領居家樂樂多玩了2個小時籃球,沒在規定的時間回家,媽媽就取消了他第二天的輪滑時間,因為媽媽認為只有犧牲輪滑時間,才有可能將昨天落下的功課補上。這樣的例子並不在少數,學校里體育課永遠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只要語數外需要,體育課就會秒變自習課。

這種情況幾乎不會在英國的教育中出現,尤其不會出現在英國的私立學校。英國的課程體系里,非常強調集體意識,體育運動又是培養集體意識的最佳途徑,所以體育在這些私立公學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課程。

走進這些學校,操場永遠是最有人氣的地方。孩子們在這裡玩網球、板球、飛盤等,他們你追我趕,嬉戲打鬧。孩子們在運動中學會遵守規則,學會團隊合作,學會責任感。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英國的貴族們總是非常善於各種體育活動,當然他們並不是為了成為職業選手,而是為了融入圈層。有人曾說,在英國私校中,如果你沒有喜歡的運動,就可能會沒有朋友。

Dulwich College London的副校長說:「從早晨7點開始,就會有學生在泳池游泳,在健身房裡鍛鍊。」

這足以體現,體育在這些私校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為什麼英國的「精英教育」會這麼強調體育?

對比我國家長對體育的忽視,英國教育對體育的重視程度,讓人大跌眼鏡,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英國是一個非常崇尚集體項目的國家,孩子們經常一起玩的橄欖球、足球、棒球,這些項目都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通過這種方式能培養孩子的集體意識,團結協作精神。英國教育堅信:沒有一個人能強到撐起一支球隊,一個人能力強是沒有用的,整個隊伍強才是真正的強。

不僅如此,體育運動還會培養孩子為他人著想、與別人協作的意識、有時甚至需要孩子們做出讓步和犧牲,從而讓他們擁有奉獻意識。這正是英國的「精英教育」所需要的,他們不需要教出一兩個能力極強的精英,他們要的是一群懂得相互協作、富有愛心、有社會責任感的社會精英。他們需要的是一股推動社會改變的力量,而不是獨善其身的個體。

你可能要問,體育這麼多好處為啥在國內會被如此輕視?其實,這也和我國現階段的情況息息相關,我門還處於發展階段,社會資源還不是特別豐富,所以我們的教育方式更傾向於練就「兵王」,把自己練成強者,然後碾壓別人,我們會要求孩子學那些可以安身立命的技能,比如語數外,並且要求孩子要學就要學精。不能說我們的教育方式不好,只不過現階段這種教育方式是我們的最優選。

「社會責任感」是精英教育的骨架,「慈善」是血肉

《他鄉的童年》中有個片段令我影響非常深刻:德威公學的課堂上,老師要求孩子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學校的殘障人士設計方便通行的方案。並且在班裡舉行比賽,讓孩子自己去說服其他同學給自己投票,從而評選哪個小組的方案更好。

英國的教育就是這樣,他們總是見縫插針的讓孩子參與到組織籌備慈善活動的過程中去,小到捐食物、玩具、書籍,大到組織一場慈善活動,這些都足以讓孩子們對慈善一詞有不一樣的體會。所以英國很多精英人士,始終不忘回報社會,就像《他鄉的童年》作者周軼君再次拜訪老朋友馬丁時,才得知他早已在阿富汗和印度捐贈了幾所學校。當周軼君問馬丁,「怎麼沒聽你說?」馬丁回答,「這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沒什麼好提的」。

這不是故作姿態,而是在這種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都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不光慈善,國家政務也會被孩子們拿來討論,這些私校點點滴滴都在培養孩子主人翁的精神。

塑造自信是「精英教育」的基本手段

如果說「體育是精英教育的核心精神,社會責任感是刻意培養的精英意識,那麼讓孩子擁有自信就是精英教育的基本手段。

問個問題,你認為自信的人是什麼樣的?侃侃而談、邏輯清晰、專業都是自信的表現。而英國的私立學校在這幾方面都在不懈努力著。

比如:在德威公學的美術教室里,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要做什麼,老師說曾經有個孩子非常喜歡玻璃設計,但這種材料很昂貴,孩子為了說服老師購買材料,專門去和老師溝通。「自信表達」自己的意願,為自己爭取利益,是這個教室交給孩子的第一課。

再比如,倫敦德威公學的戲劇課上,老師交給孩子的第一課是如何依靠重力「倒下」,這些11、12歲的男孩,身體開始發育,他們正好處在對身體敏感的時期,老師們抓住這段時間培養孩子的肢體感知能力,讓他們在於同伴的肢體接觸中,懂得肢體語言背後的含義。教師維多利亞說,「無論學生將來要做什麼,他們都要學會溝通,學會使用身體語言,需要培養自信,不管他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都需要這些技巧。」

再比如,2008年起代表中國參加奧運會的馬術運動員華天,出生在貴族家庭,從小成長於伊頓公學,他說在學校每個男孩都會有一份自己的報紙,每天早餐時間都是孩子們安靜看報時間,通過報紙增加他們和小夥伴、老師之間的談資,也讓他們対時事有了及時了解。

這些私立學校的「精英教育」就是這樣,他們會想發設發的讓孩子們找到自己身上的發光點,無論從體育、溝通、還是其他別的任何地方。就像XX所說「我們想培養這裡的孩子們,不僅是為了進入大學,也是為了他們在大學之後的人生。」

當然,頂級的「精英教育」也存在弊端

沒有任何一種教育體制是完美無瑕的,這種服務於少數的「精英教育」同樣存在弊端。

1,「廣而泛」的教育方式和可能導致「泛而庸」。精英教育在小學階段非常鼓勵孩子廣泛地去嘗試不同事物,最初的幾年他們不需要孩子們專而精,希望孩子們可以再成長中主動找到興趣所在,從而自主精深探索。但不得不承認,「大而泛」是一把雙刃劍,小學階段「大而泛」很容易然讓孩子基礎功不紮實,等孩子稍大點就很可能出現泛而不精的情況。

2,教育資源傾斜嚴重。不得不承認,7%的學生比例,卻占據了50%的名校入學率,這樣的比例對普通學校的孩子非常不利。精英學校的孩子們,父母本就是各階層精英,在可預見的未來,這部分孩子同樣會成為上層社會的精英,這種「精英教育」的盛行會讓階層固化更加嚴重。

好在近幾年,越來越多公學也已經認識到了精英教育的弊端,以德威公學威例,他們已經開始挑選一些優秀的貧困孩子,為他們申請獎學金,讓更多其他階層的孩子可以打破階層壁壘。

在我看來,英國現在盛行的「精英教育」「貴族教育」並不代表著孩子們所在的階級,也不代表著孩子成績高於別人,更不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區分,而是說教育孩子有比別人更強的能力,以及更好的資源,所以他們希望這些孩子擁有更強的使命感,去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把孩子培養成更好的人,這才是最近幾年家長趨之若鶩的真正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