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閣的4根大柱懸空,歷經百年屹立不倒,梁思成:這是建築奇蹟

2023-12-02   劉明寶

原標題:真武閣的4根大柱懸空,歷經百年屹立不倒,梁思成:這是建築奇蹟

引言

「絕技出哲匠,妙手鑄大成。」從中國古代開始就一直流傳著關於魯班鬼斧神工的故事,他被譽為中國建築鼻祖木匠鼻祖,有許多發明創造。而在位於廣西容縣的真武閣,相傳就出自他手,可見真武閣設計的十分巧奪天工,讓人見了都會聯想到魯班。

真武閣這個名字或許還有人沒有聽過,從建成之日起就很低調,不像黃鶴樓、岳陽樓和滕王閣那般出名,也沒有文人騷客在此彙集創作詩詞歌賦,但是其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卻不可小覷。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著名的梁思成教授就對真武閣進行了詳細的考察,並且稱其為「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罕見的一顆明珠」,真武閣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真武閣坐北朝南,面向繡江,從外表上看是一座四角形塔狀樓閣,所占的面積不大,層高也就三層。它沒有華麗的外表,或許是自建成之日起從來沒有翻修過的緣故,顯得格外的古樸與自然。由於這個建築設計的渾然一體,這三層從外觀上來看,上面的兩層疊在一起就像是只有一層樓那樣,韻律十足,動式強烈,這也是它的特色之一。

這樣的建築出自於誰手呢?可惜並沒有歷史文獻進行記載,就連當地的縣誌裡面都未有提及是何人所造。這也給真武閣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當地人關於他的傳說也神乎其神,「容縣有座真武閣,柱腳懸空永不落,相傳聖手魯班造,一夜工夫眾人作。」這首流傳的民間詩句道出了人們對它的驚訝與讚嘆。

真武閣真的出自歷史名匠魯班之手嗎,這當然不是。真武閣的修建前前後後經過了幾百年,一開始就只是唐朝乾元年間的一個經略台,後來到了明朝成立後的第十個年頭才在這個經略台上面加蓋了一座道觀,名為真武廟,在這之後的明朝萬曆元年也就是1573年,三層純木結構的真武閣才算真正建成。因此,從時間上來看並不可能是魯班親手所做,但詩中提到的「柱腳懸空永不落」卻是真有其事。

真武閣的特色有三,第一個是真武閣利用的是中國古建築中常見的榫卯結構,而榫卯結構通過木頭與木頭的契合便能保持建築的穩固性,因此整座閣樓組建沒有用到任何一個鐵制用品,是一座純木組成的建築,距今已有數百年之久,在沒有任何加固的情況下,卻仍然矗立如初。

這第二個特色便在真武閣的二樓,四根一人環抱尚有不足的大柱子皆為懸空狀態,與地面的距離甚至可以放一隻手進去。這四根柱子乃建築的內柱,建造者巧妙利用槓桿原理,把從底層到二層的八根貫通的柱子當做上面二樓和三樓的支撐點,然後在通柱上下橫向連接起七十二根挑枋,就像是一個天平一樣,最外側托起了屋檐,裡面的四根內柱也同樣是做支撐作用,在遇到外界的震動之時就變為支點,撐起二三層閣樓,待震動消失,整座樓恢復平衡,四根柱子便又保持起懸空的狀態,這樣為建築賦予動態的活動,實在是巧妙。

第三個特色就是在真武閣的地基上,現如今我們要是想建造房屋,那麼堅固的地基是必不可少的,於是便會澆築水泥並加以鋼筋來穩固,在古代雖沒有鋼筋混凝土,但也會用類似的方式去穩固好地基。而真武閣卻坐落在沙土之上,但這樣鬆軟的沙土並未使真武閣搖擺不定,反而像是彈簧一樣,同樣為真武閣提供了活動空間。這樣的建築原理體現了道家創始人老子的思想,他曾提出「靜為躁君」,意思是處於運動中的臣子是為靜止的君王而服務的,即世間萬物也都遵循動動為靜這樣辯證統一的道理,當遇上動態的震力,同樣是動態的沙土就會抵消它,從而進一步保持了真武閣的靜態。

真武閣的這三大特點,也是其經歷了四百多年依然穩固莊重的原因所在。這四百多年間,容縣當地陸陸續續發生過五次大地震和三次大颱風,即使全城上下的民房都倒下,厚實的城牆被迫裂開,真武閣都絲毫不受影響,就像一座大山一樣屹立在原地。在梁思成教授的揭秘之後,許多專家與學者還有遊客便慕名而來,研究與參觀,真武閣一時間能與黃鶴樓、岳陽樓和滕王閣齊名。

結語

真武閣的設計之精巧,結合了科學與哲學,體現了在古代時期中國勞動人民所擁有的智慧,作為後人的我們應當繼續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珍貴遺產。

參考資料:《水調歌頭·丁亥秋日風雨大作讀曲阜志懷魯班》《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