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幾十年的鱉,咋在野外越來越多?餐桌上幾十斤的老鱉哪來的?

2024-05-05     鋤禾園

原標題:消失幾十年的鱉,咋在野外越來越多?餐桌上幾十斤的老鱉哪來的?

寫這篇文章之前,鋤禾君特別回顧了《2009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趙本山的小品《不差錢》。笑的鋤禾君肚子疼。

為啥要看十多年前的一個小品呢?原因在於這個小品里畢福劍飾演的角色自報家門說的一句台詞:我老家是大連老鱉灣。

大連老鱉灣位於大連市區內的綠山東麓,原名綠山湖。它三面環山,一面地勢低洼,是一個湖泊。鋤禾君並沒實地去過,從新聞上來看,當地老人稱,最早老鱉灣湖裡有很多野生的鱉,因此得名。自從小品火了之後,大連老鱉灣已經成為了一個旅遊景點,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觀光和遊玩。

咱們引子也說的差不多了,下面進入正題。今天咱可不是來講旅遊的,咱的主題是:鱉。沒錯,就是老鱉灣的鱉。

你還記得你上一次看到「老鱉」是啥時候嘛?年紀大一點的老人,肯定年輕時候常見。而現在四十多歲的人,小時候也肯定是見過的。可三十歲往下的人,哪怕是農村人,除非是專門搞養殖,或者買賣鱉生意的,怕是見過的屈指可數。

那個曾經在農村河流中隨處可見,八九十年代還是河流水域中的常客的鱉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數量正在急劇減少,甚至用銷聲匿跡來形容,也不為過。

但也不知道啥時候開始,野外的老鱉數量有所回升了,甚至體積也變得更加龐大。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

老鱉,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甲魚,兩者指的是同一種生物,當然,也有人不太講文明,叫它們「王八」。咱就不採用這種講述方法了,很可能會造成罵人的結果,被舉報下架就划不來了。

在過去,農村的河流、水渠中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對於經歷過八九十年代的人來說,放學幾個同學一起下河抓老鱉或許是童年裡難以忘懷的回憶。

老鱉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所以一般在水池、河流邊的泥潭中容易被發現。甚至我們不需要專門去找,只要在河流或者池塘中,有一個中午時候能露出水面的台子,或者木頭樁,就很容易看到它們曬背的身影。

它們在水域中幾乎沒有天敵,憑藉著強大的自保能力和繁殖能力,成為了水中的霸主。遇到寒冷的冬季,它們會提前給自己找一個洞穴,藏在裡面。半年不吃不喝也能過冬。這一點倒是和熊與蛇很相似。

然而,隨著人們對老鱉食用價值的發現,大量的捕捉活動開始了。同時,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導致野外水資源減少,老鱉的生活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老鱉的數量急劇下降,幾乎到了瀕臨滅絕的邊緣。

包括在南方水田裡,以前農民下田幹活,遇到老鱉可真的是家常便飯一樣尋常不過的事了。但現在變得有些難了。

但就在人們以為老鱉將永遠消失時,野外的老鱉數量卻開始回升。只不過,這些新出現的老鱉,似乎和我們熟悉的老鱉有些不同。

2023年的時候,就有江蘇的郭女士在釣魚時候,意外釣到過一隻18斤重,70厘米長,50厘米寬的老鱉。只不過經過專家鑑定,這隻老鱉並不是我國原生的斑鱉,而是一種外來物種——佛羅里達鱉。

所以,並不是我們的環境好了,本土斑鱉回歸了。而是外來物種的入侵,而今形成一定規模了!

佛羅里達鱉原產於美國,因其憨厚的外表和溫順的性情,曾一度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八十年代,它就被引入歐洲作為觀賞動物和寵物。後來,多個國家陸續引進佛羅里達鱉,用於控制水域中的雜草和害蟲。九十年代,我國也開始引進這種鱉類,以填補本土老鱉市場的空缺。

然而,佛羅里達鱉的引入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由於它們強大的適應能力、繁殖能力和生存能力,它們很快就在我國的水域中泛濫成災。它們不僅捕食水中的小魚、蚯蚓、昆蟲等生物,還因為沒有天敵而迅速擴張領地。更令人擔憂的是,佛羅里達鱉的引入很可能已經對我國本土的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另外,養殖業的興起,也讓佛羅里達鱉有了更大數量的增長。畢竟這種鱉生長速度快,出肉率也高,可以說經濟價值上養殖戶們的第一選擇。尤其是它適應各種水質條件,甚至在乾旱的河塘中,也能生存下去。

在個頭上,佛羅里達鱉也明顯比本土斑鱉更大,一隻佛羅里達鱉的體重,就能頂上我國本土斑鱉四五隻了。存活率和生長速度也不是我國本土品種斑鱉能比的。目前,在黃河和長江流域,都已經發現了佛羅里達鱉的身影。

肯定有網友會說,那乾脆就用嘴來吃掉它們,就像最初的小龍蝦一樣。

可能您不知道的是,我們餐桌上的佛羅里達鱉就是人工養殖的,而在兩大水系裡發現的野生佛羅里達鱉,是沒人會吃的。畢竟野生環境中,萬一它帶點什麼細菌或者病毒,那對吃貨來說,可就完全划不來了!

因此,在享受老鱉帶來的美味和觀賞價值的同時,我們也需要警惕外來物種的入侵問題。只有保護好我們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8cf279b6b52aeb94242ef5ec0cd01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