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生長發育期的孩子,腳部的發育很關鍵,鞋子選不好,不但穿著不舒服,也很容易引起扁平足、腳趾內外翻等各種問題。
鄭州中心醫院骨科主任朱智醫生,也曾提醒家長,兒童的足部骨骼可塑性很強,一雙不合腳的鞋子,足以造成孩子腳部畸形。
當你去鞋店買鞋時,多數鞋店老闆是不會那麼仔細地告訴你買鞋誤區的,反而會多給你推薦一些較貴的鞋子。貴,但不代表適合孩子穿。
媽媽在給孩子選鞋時,一定要避開這4個誤區,以免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
1
鞋子要買大一碼
孩子長得快,鞋子通常穿沒多久,就短了,所以不少家長為了方便,在給孩子買鞋時,會故意挑大一碼。
大碼鞋確實可以節省換鞋的頻率,但孩子穿上後,由於空間大,孩子的腳得不到穩定的支撐,走路時腳容易向前沖,造成損傷。
甚至可能因此形成內八字、外八字,影響走路姿勢。
我們買鞋,其實不需要買太貴的,以舒適為主就好,一旦碼數不合適,及時更換就好。
挑鞋時,讓孩子把腳抵到鞋後跟的位置,我們用手指按壓孩子的鞋頭,有一指寬就剛好,沒必要特意買大碼鞋。
2
鞋底越容易彎曲越好
買過鞋的媽媽們,可能都有這麼一個習慣:折一折鞋底,看是否容易彎曲?
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鞋底彎曲度好的鞋子,柔軟度高,這樣適合孩子跑跳,也不容易壞掉。鞋底的材料,確實很重要:
不能太硬,過硬的鞋底容易導致孩子骨骼畸形、足肌受損;但也不能太軟,太軟彎曲度很大,位置恰巧位於足弓處,容易傷到足弓。
判斷鞋子鞋底硬度是否合適,最好的辦法就是看鞋底彎折的位置。
靠近腳前跟的三分之一容易彎曲,後三分之二的部分不易彎曲,那麼這雙鞋子在鞋底上是適合孩子穿著的。
3
鞋面越軟越好
鞋面跟鞋底一樣,不是說,越軟越好,軟硬適中才最佳。
過於柔軟,對於調皮好動的孩子來說,很難起到保護作用。比如說,孩子走路時,喜歡用腳踢石子玩耍,容易受傷。
而且,孩子的腳部還處在可塑性非常高的時候,鞋面過軟,如果孩子走路時,腳指頭不安分,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腳底姿勢,影響走路姿態,還有可能造成腳踝和韌帶扭傷。
最好是著重看鞋面的透氣度,不建議買塑料、合成革等透氣性差的鞋子。
透氣性差的鞋子,會讓孩子的腳處於悶熱環境,引起足肌鬆弛無力,不足以支持足弓,導致扁平足。
4
選鞋追求潮流
市面上兒童鞋子種類超級多,各種新奇就是為了吸引孩子的喜歡。
男孩子喜歡「叫叫鞋」,女孩子喜歡鞋面有亮片、有小配飾的可愛鞋子,媽媽們帶孩子買鞋時,總是會滿足孩子這個小要求。
然而,這一新奇的設計,卻容易導致孩子養成不良的走路習慣。
比如說叫叫鞋,孩子會因為好奇,而不停地在走路時,特意弄出響聲。
時間長了,容易造成孩子走路跛行,一腳輕一腳重。對於幼兒來說,更會影響到孩子腿部的感受,分散孩子注意力,出現走路安全問題。
所以,不建議給太小的孩子買一些看似潮流的鞋子,孩子足部發育關鍵期,舒適、透氣、健康,更應該是我們挑選的重點。
5
不同年齡段的挑鞋要點
7-12個月
這個年齡段孩子還未有足弓,協調性和穩定性較差,鞋子主要以透氣、保暖性好、柔軟為主。
1-3歲
孩子足部發育較快,足弓開始顯現,選鞋應注重輕便、柔軟、舒適、鞋底厚度硬度適中為主,最好鞋底有摩擦,能防摔。
4-6歲
孩子足部發育將近成年人的60%,但下肢力量還不夠強壯,需要格外保護腳部,選擇腳後跟有一定硬度,能保護踝關節的鞋子,鞋前彎折區最好能與孩子腳趾折彎位置對應。
鞋型窄、後跟高、前翹大的鞋子都可能造成骨骼畸形,足肌受損,不建議給孩子購買這類型的鞋子。
7-9歲
孩子雙腳靈活性非常強,尤其是活潑好動的孩子,可以給他們選擇穩定性較好的運動鞋,或透氣性好、鞋頭有保護的布鞋。
10-15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足部發育基本停止,但骨骼骨化和關節發育仍在繼續,而孩子的運動量急劇增加。
選鞋時要注意鞋子的舒適度、腳跟的保護性、鞋底減震等。
我曾經在給孩子買鞋的時候,也走過不少彎路。後來才意識到,給孩子買鞋不能像買衣服那樣隨便,單好看經穿就行,更關鍵的是要看細節處。
這4個選鞋誤區,希望媽媽們都能避開,為孩子買到穿著舒適又健康的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