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看東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小王子
透過教育創造更美好的世界——新教育運動,能改變教育嗎?
原創|白滔滔
來源|童書媽媽三川玲
每年的10月份,都是諾獎的季節。
這幾天,正陸續公布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等的獎項。
每一次,每一個獎項的公布,都會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我們也得以知道,每個領域內,最先進的理論、試驗,以及,他們偉大的創舉,將會給我們的世界,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人類,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因為這個獎項是100多年前設立的,所以,所關注的領域,已經遠遠不能涵蓋今天的很多重要領域了。
於是,193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成立了菲爾茲獎委員會,選出1936年第一屆的得獎者,四年頒發一次,獲獎者年齡不超過40歲,獎金13767美元,被稱為「諾貝爾數學獎」。
1966年,電腦協會(ACM)設立了圖靈獎,每年頒獎一次,獎金100萬美元,被稱為「電腦界諾貝爾獎」。
1969年,瑞典出資增設了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每年頒發一次,被稱為「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2年,邵逸夫爵士設立了邵逸夫獎,表彰在科學學術研究上取得「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成果的科學家。獎金100萬美元,被稱為「東方諾貝爾獎」。
2003年,為紀念挪威數學家尼爾斯·亨利克·阿貝爾而設了阿貝爾獎,自2003年開始每年頒發一次,被譽為數學界最高榮譽之一,獎金約合100萬美,與菲爾茲獎並稱為「諾貝爾數學獎」。
2003年,挪威政府創立了跨學科的郝爾拜獎,每年表彰在人文、藝術、社會科學、法學和神學等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個人,每年頒發一次,獎金75萬美元。該獎項被稱為「人文諾貝爾獎」。
2016年,騰訊主要創始人陳一丹設立了全球性的教育單項獎一丹獎,表彰及支持推動為教育研究和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或組織。下設兩個獎項:一丹獎教育研究獎與一丹教育發展獎。
每位獲獎者獎金3000萬港元,約390萬美元,其中一半為獎金,另一半為支持推動教育研究或項目的資金。這被稱為「教育界的諾貝爾獎」。
一丹獎過往獲得者有孟加拉國的跨社區資源建設組織(BRAC)創辦人法茲勒·哈桑·阿貝德爵士,edX創辦人麻省理工學院阿南特·阿格瓦爾教授,劍橋大學認知發展神經科學教授烏莎·戈斯瓦米等等。
朱永新獲得2022年一丹獎——新教育之光,點燃教師以教育家情懷育人的聖火
2022年的諾貝爾教育獎得主
是一位中國教育20多年的
跋涉者朱永新
家長們知道朱永新老師,大多是兩個途徑,一是他關於閱讀不懈的推廣;二是他所撰寫的影響巨大的教育書籍。
老師們知道朱永新老師,大多是兩個途徑,一是他所倡導的新教育運動;二是他今年來所引發的未來學校的爭論。
學術界知道朱永新老師,大多是兩個途徑,一是他是教育理論家,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二是他是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第八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顧問。
政經界知道朱永新老師,大多是兩個途徑,一是他是曾經的蘇州市副市長,現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二是他是民進中央副主席。
讓我們來看看一丹教育發展獎,頒發給朱永新老師的頒獎詞:
朱永新教授致力於推動教育公平和教育普惠——與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所關注重要教育議題不謀而合。新教育實驗鼓勵以全方位學習帶來個人成長,為此,培養教師及學生的閱讀、寫作和溝通能力至關重要。這些措施逐漸改變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和學生在校內外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他提醒了我們:學習也可以充滿快樂。
那麼,朱永新老師,在教育上都做了哪些事情呢?我們可以通過幾個故事來感受一下。
第一個故事,不閱讀的人不是人。
1993年,朱永新在擔任蘇州大學教務處長期間,就發現大學生不讀書的情況比較普遍,甚至中文系的學生連四大名著都沒有讀過。於是,他就在蘇州大學推出了學生必讀書制度,組織專家開始研製大、中、小學生的書目。隨著實驗的深入,他越來越深刻地發現,閱讀應該是教育的基礎。
於是,他就開始組織專家研製各類書目,推出中國幼兒、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等一系列書目。
這麼多年來,朱永新從在一所大學、一個城市的閱讀推廣做起,逐漸在全國推廣閱讀。他深信: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個美麗的精神家園。他甚至調侃地說:不閱讀的人就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
閱讀雖然是個體行為,但每個個體行為匯聚起來就會成為一個國家行為,成為一個民族行為,繼而造就一個國家的精神境界。為此,他屢次在政協會議上提案,建議設立「國家閱讀節」、制定《國家閱讀大綱》。
朱永新:我為什麼連續20年呼籲設立國家閱讀節?
第二個故事,不應試的新教育,可能嗎?
在《我的教育理想》一書中,朱永新提出了自己的新教育理想境界是:成為學生享受成長快樂的理想樂園,成為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理想舞台,成為學校提升教育品質的理想平台,成為學生、教師、學校共同發展的理想空間。
2000年,新教育的第一所學校開始,2002年9月守家實驗基地在崑山玉峰實驗學校掛牌。很快,廣東、上海、浙江、福建、山東等等省市的一大批學校和教師主動加入實驗大軍,千千萬萬的師生開始將新教育理想具體化、系統化。
新教育營造書香校園,由「新教育文庫」提供教師必讀100本書籍,並組織相關讀書研討活動;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本》《英文經典讀本》的誦背活動;鼓勵學生家庭建設家庭圖書架,形成「書香家庭」;倡導師生共寫隨筆,促進師生超越自我;開展學校報告會活動,聆聽窗外世界……
現在,新教育實驗已經發展成為8300多所學校、50多萬名教師積極參與、惠及800多萬名兒童的教育網絡,其中許多學校位於偏遠的農村地區。
一項民間的教育改革,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迅速發展,形成了如此大的實驗規模,這在中外教育歷史上都屬罕見。
朱永新:寫作創造美好生活——新教育寫作的實踐探索
第三個故事,寫作保險公司,一賠一百
2002年,在新教育實驗開始不久,朱永新在教育在線網站發了一個《「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事》的帖子。
明確了投保條件:每日三省自身,寫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見、所聞、所讀、所思,無不可入文。十年後持3650篇千字文(計360萬字)來本公司。
理賠辦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後未能躋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願以一賠百。既現投萬元者可成百萬富翁(或富婆)。
這個啟事,看似戲謔,實則煞費苦心,情真意切。
2002年10月12日,一名來自蘇北偏僻水鄉小鎮叫張向陽的老師,看到朱永新的啟事後,以做一個有理想的教師為追求,在網吧里寫了他的第一篇教育日記《在理想的家園中實踐我們的教育理想:放棄霸權》。八個月過去了,到了2003年6月,這位江蘇鹽城的農村小學教師竟然在二百多個夜晚寫出了近三十萬字的教育隨筆!更不可思議的是,他的教育隨筆在十餘家省級以上教育報刊發表了五十餘篇近七萬餘字。
而這樣的老師,從一個到一百個,一千個,一萬個……越來越多,越來越多。
還有,很多的家長和孩子,也參與到了這個保險公司里,用寫作投了保。
第四個故事,未來學校,沒有圍牆沒有老師沒有課程……
中國教育報: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能忽視行動二字的力量!
朱永新老師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提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對學校未來發展形態的設想,引發了很多人的認同,也引發了很多人的爭論。
他以預言家的方式宣稱:
未來的學校,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都會變成學習中心(learning center)。也就是說,它不完全是在圍牆內來進行的學習,一定是超越圍牆、超越課堂、超越校園的,是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是社會教育資源和學校教育資源互通的一個過程;
未來的學校,「能者為師」,大家一起學習。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就是PBL——項目式學習,這不再是傳統的課堂教育形式,而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所以那種傳統的課堂教學的方式肯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而且大規模的大班教學未來都會被淘汰。而小規模的、合作社式的教學,將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取向。
剛開始,很多人聽了之後,都覺得這簡直是天方夜譚,是個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但是,這幾年來,一是科技的發展,二是生育率的下降,三是網課形式的成熟……多種條件之下,很多人都會感慨「未來學校的很多構想一下子就變成了現實」。
這本書在近兩年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到現在已經重印了14次,在樊登讀書會App上有近1400萬人聽了這本書的音頻,近9000人留言。
而無論是在北上廣深,還是杭州成都武漢,乃至遵義大理……眾多的學習中心,都在萌芽、成長之中。
當然了,這僅僅是朱永新老師的教育故事之中,一些故事而已。
他的故事,還有教育在線網站、教師成長模式、新父母研究所、新藝術教育、營造書香校園、家校合作共育、教育公平問題探索、締造完美教室……很多很多。
遇見美好,向美而行——新教育實驗通識與實踐五十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朱永新,新教育運動
能改變教育嗎?
我們先來看一丹獎的初衷和使命。
大家不要覺得這些話都是官方的宣傳語言,要知道,這是一個實實在在拿出了25億港元的真金白銀在推動教育的事情——就憑這,也值得我們的家長、老師,花費一些時間,去看看他們到底想改變什麼。
一丹教育獎的使命是:透過教育創造更美好的世界
我們相信,通過表彰創新教育研究和實踐中的頂尖教育人士與團隊,並和他們共同搭建起一個國際社群,我們將促進融匯領先教育理念與有效項目落地,從而提升世界各地的教育質量和普及化能受惠於優質教育的機會。
而陳一丹也堅信:社會的進步,歸根結底靠教育。一丹獎要達成使命,就應該能夠激勵他人獲得借鑑並發揮影響力。我們著眼未來,而一丹獎應該能夠塑造未來。這一點至關重要。
他還解釋為什麼要把3000萬的獎金分為兩個部分:
一半獎金是鼓勵現有的成就,因為他做的好,他做出非常好的理念,做出非常好的實踐,大家來學習。
另一半獎金,是支持他的項目。不是做得好嗎?應該鼓勵繼續做啊!引領大家繼續往前走,項目也繼續往前走。
然後,我們再來看朱永新老師的內心獨白。
事實上,我們知道,經過大浪淘沙,歷史上留下的那些偉大的教育家幾乎都是行動家。所以,新教育必須要有強烈的田野意識,關起門來做研究,高談闊論來做研究,最後是做不出名堂的。
有人稱我為瘋子,說我們新教育實驗是一群傻子跟著一個瘋子。我像章太炎先生一樣樂於承認自己有「神經病」,我也希望新教育人樂於承認自己是個傻子。我覺得,只有執著的人、堅守的人、理想主義的人,才能成為這樣的「神經病」、這樣的瘋子、這樣的傻子。
朱永新:我是行動的理想主義者——對於中國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動與建設
沒有這樣一種執著的精神,沒有這樣一種理想主義的情懷,不要做新教育。
所以,新教育人執著、堅韌,無論碰到什麼樣的困難、什麼樣的挫折、什麼樣的打擊,他們仍然會堅定地往前走,從不在乎個體的力量有多渺小。他們相信,再渺小的一份付出,也會悄悄影響世界,增益理想的善。
那麼,朱永新,新教育運動,能改變教育嗎?
不知道大家看了之後,是怎樣的回答,而我的答案是:
能。
備註:以上文字引用和借鑑了一丹獎官方網站、《中國教育報》《中華讀書報》等媒體對朱永新老師和新教育的報道,以及朱永新老師的演講和著作,特此聲明並致謝。
白滔滔,童書媽媽聯合創始人。學機械、轉經濟,自學寫作進入媒體,歷經新周刊、南方報業,後創業從事數字出版。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通往幸福的教育》等。深度探訪過100所國內外教育機構,喜歡鑽研教育思想,開發寫作課程,和家長孩子交流。同時,擔任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副理事長,致力鄉村幼師等項目。
探路者——新教育,我們一直在路上
朱永新:我為什麼連續20年呼籲設立國家閱讀節?——建議把9月28日孔子誕辰日設立為國家閱讀節
朱永新:未來,我們應該學什麼?培養什麼樣的時代新人?
向美而行:新教育實驗通識與實踐五十講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或加【守望新教育】編輯陳東強:qdc0828 微信。非常勿擾!加微信時需說明個人尊姓大名、單位和身份。)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