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模範教師李小平:卌載匠心守初心 以三尺講台攬星辰大海

2024-11-05     天天正能量

2024年9月9日下午,李小平剛為2023級1406班本科生上完開學的第一課,兩名學生不約而同地跑向講台,毛遂自薦爭當這堂電路分析基礎課的課代表。

在她的課堂上,這樣的小故事並不少見。小小的舉動,正是同學們熱愛這門課、喜愛這位老師,發自內心的真切表達。

匠心致遠,靜篤育人。從青春蔥蘢至花甲年華,對於李小平而言,學生的喜愛就是她堅守教學科研一線的無窮動力。李小平榮獲「全國模範教師」,成為她從教四十餘年來最特別的教師節禮物。

李小平

師澤若水,遍植桃李——「我希望每一個學生都是明媚的」

從教以來,無論科研行政工作有多繁重,李小平都捨不得放下本科生的課程教學,數十年如一日紮根教學一線不鬆懈,時至今日仍保持著每年200多課時的工作量。她主講的《電路分析基礎》《信號與系統》一直是全校電子信息大多數專業的必修課程。這一講,就是四十年。

明媚,是李小平對每位學生最質樸的期待。「決定學生狀態的不是成績,是奮鬥心」。

邁入大學新起點後,部分學生因自我管理能力跟不上、對困難挫折預計不足等原因掉隊,對此,李小平常常覺得揪心。「內生動力非常重要,無論同學們將來是否從事相關工作,我都希望他們在校園裡的每一天能步步向前、追求明媚。」

在同學們眼中,李老師親切得就像自家長輩。她關注學生、心系學生,在她的課堂上,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和煦目光的關注。談起自己帶起來的學生,從名字到特徵,她熟悉到信手拈來。

從問詢「重點」學生是否到教室,營造平等的課堂體驗機會,到課後細心答疑解惑,再到經常問卷調研同學們的需求,這樣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李小平一堅持就是42年,令每位來過她課堂的學生念念不忘。

「李老師能關注到每個人的聽課狀態」「李老師講課思維嚴密,能讓你緊緊跟著她的思路往前走」「李老師是我上大學以來見到聲音最洪亮的老師,沒有之一,比很多年輕老師都有活力,整個教室都能聽清她的聲音」……

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2023級本科生王坤說,「李老師總能把複雜的電路知識深入淺出地講授出來,激起了我對電路分析這門課的強烈興趣,她激情飽滿的狀態深深感染了我,帶領我進入了一個廣闊的新世界。」

李小平還非常注重從學校紅色基因、航天重大任務和真實科學問題中挖掘育人元素,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有機糅合在課程設計中。

另一名電路課代表李梓寧在不久前參演了學校原創科學大師劇《畢德顯》,「課程最初,李老師詳細講述了學科專業在西電的發展歷史,梳理了不同年代電路方面的領路人,他們的生動故事讓我感受到了電路課程的意義,其中第一代就是畢德顯!發朋友圈後,李老師還特意為我點贊,鼓勵我們全面發展。」

李小平與學生合照

師者如光,微以致遠——「讓小分隊撬動大氛圍」

「教書育人在細微處」,著名教育家顧明遠的這句話,是李小平一生的信仰。為了更好地營造團結向上、見賢思齊積極氛圍,李小平在對學生學習情況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鼓勵班上活躍分子組成「領頭羊」學習小分隊,致力以奮進小團體輻射帶動中間大部隊,引導全班互幫互助、共同進步。

空間科學與技術專業2020級本科生楊國強便是班上的「領頭羊」之一。大二時,在李小平的鼓勵下,包括他在內的5名同學分別和研究生學長組隊,參加了全國大學生等離子體科技創新大賽,收穫了每組一個全國獎的好成績和難得經歷。

受學習小分隊的鼓舞,班上更多同學提前明確奮鬥目標、制定了學習規劃,「看到我們參賽後,不少同學找到李老師,在她的指導下主動投入到課題研究中來。到大三,有更多的同學報名參賽,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目前,楊國強已保送至清華大學戴瓊海院士團隊,勇敢地攀登下一座學術高峰。小分隊的其他成員也分別保送到電子科技大學等學校讀研、直博。

「李老師總是樂意提供幫助,給我們的每一封推薦信都是親筆手寫的」,楊國強說。他深深地明白,這一封封手寫信背後,凝聚著李小平的美好祝福與殷切期盼。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李小平對此深以為然。她以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持續塑造著學生積極的心態、保護著學生豐沛的興趣、鼓勵著學生堅持理想的勇氣。

小分隊的另一位成員周鑒清懷揣著創業夢想,大學四年間一直積極準備,努力尋找突破機會。李小平發現後,主動找到自己早年的研究生、小米生態鏈企業蜂語科技創始人邵明緒,讓周鑒清跟隨邵明緒學習成長、積蓄力量。經過思考,畢業後周鑒清選擇了先去華為公司接受全方位系統性的鍛鍊,為夢想起航壘下腳踏實地的地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在李小平眼中,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有愛更有責任。

「用心指路,行之達遠」,2024年的學校教師節表彰上,李小平這樣說,「在指導學生參加實踐競賽、投身前沿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他們的點滴進步和能力提升,都是我職業生涯獲得感和幸福感的最大來源。」

師以匠心,築夢遠方——為學生插上翱翔天際的翅膀

李小平身上有很多個「開拓者」的標籤,如學校空間科學與技術新專業開辦人、「錢學森空間科學實驗班」開創者及錢班課程體系主要設計者等等——這無不出自她對於學生成長成才的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以及就行業前沿動態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要求的敏銳洞察。

從提出創辦錢學森班設想到攬下重任,直至不負眾望,成功構建並實踐服務航天強國戰略的空間信息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李小平及人才培養團隊開拓了一個可供學生放飛航天夢想的廣闊舞台。

她為符合未來行業需求學生的畫像,第一是有家國情懷,「要明白國之所需就是心之所向,願意將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為更好地激勵師生投身航天,她設計和邀請航天領域院士總師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實現家國情懷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回顧錢班走過的十年,李小平總會提起一張照片,「那是成立一周年時,包為民院士到小教室和同學們交流。同學們那一張張開懷大笑的面龐,一個個求知若渴的眼神,讓我至今難忘。」在李小平和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共同努力下,呂躍廣、李應紅、吳培亨等兩院院士,「探火」總師張榮橋、載人航天系統總設計師楊宏、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等,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教授、錢學森生前秘書顧吉環大校等名人名家紛紛走進錢班課堂,讓同學們在實現與大師總師交流自由的過程中,自覺樹立遠大志向,主動擔當航天強國使命。

「學生的表現經常驚訝到我,他們思考問題的角度、關注的熱點常常超乎我的想像。」在很多大師總師進校園活動中,李小平將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做嘉賓接待人、活動主持人,挖掘學生的活力和潛力。

在一次尤政院士報告交流的啟發下,西電「空間實驗一號」皮衛星計劃應運而生。「聽了尤院士的分享,我和同學們溝通,我們能不能也摸摸天?」2015年,由本科生為骨幹自主研發的這顆皮衛星成功發射上天,這是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創新實踐理念的一個成功案例。

學以立身,傳以立人。三屆畢業生均100%深造讀研,90%平均成績在80分以上,86.45%進入航天相關領域學科和航天需求專業深造或投身國防軍工、西部基層單位建功立業,李小平與錢班教師們用卓有成效的實際行動回答了「錢學森之問」。在2023年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服務航天強國戰略的空間信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榮獲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成為空間信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鮮亮的「西電標杆」。

師者如舟,千里不殆——對自己的「不滿意」,對科研的「不放棄」

一生終一事,一事到極致。李小平有著許多年輕教師都欽佩不已的充沛精力。

李小平1982年留校任教,經歷過頭幾年扎紮實實的試課備講,站穩講台後的她對自己提出了新要求。「那時總對自己有些不滿意,想著一定要提升自己。」

「可以說是千方百計地想做科研,做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的事」,懷揣著這樣強烈的主觀願望,李小平一頭扎進了科學研究的殿堂。

厚積薄發,終行穩致遠。李小平敏銳抓住了臨近空間開發的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緊緊圍繞極端電磁環境測控通信關鍵技術壁壘深鑽下去,篤定地確立了科研目標、明確了發展方向,以攻克黑障「卡脖子」難題為己任,開啟了整整15年的苦心孤詣。

2009年李小平帶領課題組啟動了「等離子鞘套下測控通信基礎理論」相關問題研究,2014年科技部國家重大基礎理論研究「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等離子鞘套信息傳輸理論」項目啟動,成為學校第一個獲批的民口973項目。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如今,李小平團隊已在高超聲速飛行器測控通信領域取得了許多關鍵性突破,攻克緩解通信黑障的新技術,團隊研製完成的「臨近空間高速目標等離子體電磁科學實驗研究裝置」更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沒有訣竅,就是堅持下去,永不言棄」,淡淡的話語裡儘是堅定不移的信念與絕不動搖的毅力,似乎所有的艱難曲折都在這句話前煙消雲散了。

弦歌不輟,薪火相傳。目光長遠的李小平並未止步於此。為更好地托舉創新人才培養,李小平指導的碩博研究生全部參與到前沿科研中來,將科技部973、基金委重大科研儀器、覓音計劃等國家重大項目,打造成推動青年人才茁壯成長的沃土。近五年,她指導了博士十餘名、碩士三十餘名,其中5人獲國家獎學金、3人獲國家級人才稱號,畢業學生快速成長為航天技術領域骨幹力量。

團隊教師、學校副教授劉東林是李小平的研究生、博士生。從學生時代加入項目組,劉東林已跟隨李小平在學術前沿磨礪了十幾年,老師的協同創新、奉獻精神深深影響著他,「李老師非常嚴謹,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對學生包容又耐心,能遇到李老師是我的幸運。」

「做傳承者、拓展者、挑戰者」,這是李小平在2024年開學典禮上給新生的寄語,也是她在西電成長工作數十年的內心寫照,更是她對正在空間信息領域耕耘的青年師生的由衷期盼。「鮮衣怒馬少年時,持劍起舞凌清秋。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希望每一位後來者都能心裡有熱、眼裡有光!」

李小平給學生授課

持雪白粉筆,繪五彩未來,立三尺講台,攬星辰大海。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闊步前行,李小平與團隊教師們仍在全力追趕著,守護每個熱愛星辰大海的學生追天攬月的夢想,助力學生在浩瀚宇宙的探索中挺立潮頭。

作者:史倩雲

作者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編輯:劉思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4feb3fac5a474ee7781db95890de1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