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敬地敬祖先」——三國時期的曹操和其後代是這樣祭祀的

2022-08-28     陪伴在身邊才是擁有

原標題:「敬天敬地敬祖先」——三國時期的曹操和其後代是這樣祭祀的

宗廟祭祀,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禮儀制度,通常指在宗廟內舉行祭祖活動,宗廟祭祀也是進入階級社會以後祖先崇拜進一步發展的表現形式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宗廟禮制的發展在一方面承接了先秦兩漢時代的特點,另一方面又下啟了隋唐盛世的傳承,具有重大意義。

一、曹魏宗廟祭祀管理機構及其執掌

1.宗廟祭祀的設置

宗廟祭祀屬於國家政權的禮制部分,與國家行政管理機構緊密相關。「魏秩次多因漢制,更置九品」,曹魏官職,多襲於漢制。在漢制的基礎上,也進行了一些革新。

除了宗廟祭祀的直接管理機構,另設有部分輔助性管理機構,共同保證宗廟祭祀活動的正常進行。皇帝直接參與的宗廟祭祀活動有限,在多數狀況下,有主管官員代為行祀。

曹魏在建立之初,便將禮制建設作為政權建設的重要部分,宗廟管理機構位於三公之一的太尉之下,在列卿中占有極其重要地位。但除了宗廟直接管理機構,其輔助管理機構並未收錄於宗廟祭祀屬官之下,在舉行宗廟祭祀活動時,輔助機構相應配合。

曹魏定都洛陽,同時還有長安、譙、許昌、鄴四都,與洛陽共為五都,明帝之前,皇帝宗廟建置於鄴,明帝時在洛陽建置太廟,「初,洛陽宗廟未成,神主在鄴廟。十一月,廟始成」。

由太常寺負責國家祭祀管理,建安二十一年,「始置奉常宗正官」。在曹魏宗廟祭祀官職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太常寺,太常寺下設太常(始為奉常)、太常丞、太常博士等職位執掌。

2.歷代祭祀主事

曹魏太常位列第三品,應該是曹魏末年的事。根據清代洪飴孫《三國職官表》所考證的曹魏太常任職共二十人,其中,桓階「後階疾篤,遺使者即拜太常,薨,帝為之流涕,諡曰貞侯」,桓階臨死前被拜為太常,實際並未到任。

傅嘏「(正元二年)是歲薨,時年四十七,追贈太常,諡曰元侯」,是死後追贈,也未到任。曹魏太常實際到任十八人。太常博士為曹魏新設立的官職,太常博士隸屬於太常寺,其主要執掌車輿和議定追諡王公以下貴族。

太常博士為文帝時所置,洪飴孫《三國職官表》考證的曹魏太常博士僅有張華一人,張華被漁陽太守鮮於嗣推薦任太常博士是在曹魏末年,曹魏太常博士任職者應不止張華一人。《通典》記載太祝令、丞官職時,未提及曹魏有太祝令。

而記載兩京郊社署時,又提出「魏晉有太祝令、丞。」同時,在吉禮部分引用高堂隆之言時,提到「凡獻爵,有十二、九、七、五、三之差,君禮大夫三獻,太祝令進三爵於配食者可也」。

對於太廟令執掌,此處並未提及曹魏有太廟令,但杜佑在總結魏品官時,曹魏官置九品,太廟令屬於第七品,另外,太廟屬官太廟令行夜督郎官屬九品。

根據清代黃本冀所編《歷代職官表》記載,曹魏太廟令也有記錄。由此可知,曹魏設有太廟令。根據記載,祠部曹、儀曹郎和祠部郎之職在禮制中發揮一定作用。

《通典》的記載出自於《魏尚書》,東晉孔衍《魏尚書》早已亡佚。曹魏時期,祠部曹、儀曹郎和祠部郎之職應屬實,只是具體執掌有待考證。

二、曹操時代的祭祀

「魏武王始定天下,興復舊祀」,建安十八年,曹操被冊命為魏公,漢獻帝下令:「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廟」。

宗廟祭祀總理機構昭穆的排列,族親之屬,是宗廟祭祀前,最先需要確定的。由宗正卿確立掌皇族名帳,領轄諸陵太廟,「掌天子族親屬籍,以別昭穆」。

1.官職更改

在獻帝禪位前,曹操設奉常宗正官,將奉常與宗正卿的執掌一體化。《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曰:「始置奉常宗正官」,這時曹操設置奉常宗正官是按照諸侯王制而行。

雖然此時奉常宗正官屬於王國官吏,奉常宗正官負責曹氏宗廟事宜,但此為曹魏有奉常和宗廟祭祀之始。黃初元年,改奉常為太常。太常寺是宗廟祭祀的實際執行機構,為禮儀專職。

太常總理太常寺,執掌禮儀活動,察行陵廟,試選太常博士等,太常在列卿中居於首位。洛陽曹氏宗廟建成後,由太常將四帝神主由鄴廟遷至洛陽。

日常廟祭,多由太常代為行祀,延康元年夏四月,繞安縣出現瑞鳥白雉,祥瑞出現時,「太常以太牢祠宗廟」。除了宗廟祭祀活動,太常在其它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一些代表國之重典的場合,由太常負責。

拜官冊封孫權乃國之大事,代表著曹魏政權,仍由太常出面。太常寺太常丞及太常博士協助太常執事,行禮由太常丞負責,並負責一些小的祭祀,祭祀時車輿引導及王公以下諡號的確定,由太常博士負責。

其官員也有被免現象,「正始時太常王肅以宗廟事免」。但為何被免,並無詳載。《晉書》形容魏律「以言語及犯宗廟園陵,謂之大逆無道,要斬,家屬從坐,不及祖父母、孫」。

王肅不久又被任用,此次被免,顯然不是大逆無道之罪,且王肅被免是在王肅譏諷何晏、鄧颺等曹爽集團心腹之後,被免或與得罪曹爽集團有關。

2.祭祀事項

廟祭祀輔助機構宗廟祭祀所需的犧牲、粢盛之事,由廩犧署專職負責,曹魏用殷禮,變周制,祭祀所用犧牲均為白色。祭祀舉行時,儀樂由太樂署負責,揍迎神樂,「歌師尹胡能歌宗廟郊祀之曲」。

杜夔曾任太樂令,復興先代古樂,「太祖以夔為軍謀祭酒,參太樂事,因令創製雅樂」。杜夔死後,其弟子邵登、張泰、桑馥都曾為太樂丞。祭祀時,太祝負責祭祀過程中掌讀祭祖祝文,以言告神,於太廟迎神送神,以事鬼神示。

太廟令和太廟丞管理宗廟的日常案行掃除,祭奠,為宗廟專職官吏。同時,祠部曹、儀曹郎和祠部郎等同掌祭祀之事,其具體分工仍亟待考證。除了宗廟制度專職官吏和輔助官吏,一些官員會被臨時安排代為行祀。

「涼州刺史所上靈命瑞圖,當下洛陽留台,使太尉醮告太祖、文昭皇后廟」,此處太尉代行皇帝之職,以酒告先祖廟。

建安十八年,曹操被冊命為魏公,從此,東漢末年的曹操已經擁有了西漢建國初年眾位異姓諸侯王一樣的待遇。

不同的是,在漢高祖劉邦時期,地方勢力遠沒有此時袁紹、呂布等人的飛揚跋扈,並且在互相掣肘之下,中央政府仍然能夠將他們逐一殲滅。但曹操為丞相時,除卻群雄割據,朝堂之上也是他一人說了算。由此漢獻帝才不得不允許其建立魏王宗祠。

由此曹魏宗廟祭祀制度開始形成,曹操建立曹氏宗廟五廟制,以諸侯標準而建。雖然是諸侯標準,並未按照以往諸侯追溯五代,曹操在世時,一直只祭祀曾祖處士君、祖父曹騰、父曹嵩三世,曹氏諸侯宗廟只有三廟,且延續東漢一廟異室制。

曹氏宗廟對東漢皇家宗廟祭祀功能的替代建安十五年,曹操曾表示,「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並自比齊桓、晉文、樂毅和蒙恬,表達其無意稱帝之心。

曹操雖表明無稱帝之心,曾將自己比為周文王「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但曹操同時「把統曲」。杜夔曾任太樂令,復興先代古樂,「太祖以夔為軍謀祭酒,參太樂事,因令創製雅樂」。

杜夔死後,其弟子邵登、張泰、桑馥都曾為太樂丞。祭祀時,太祝負責祭祀過程中掌讀祭祖祝文,以言告神,於太廟迎神送神,以事鬼神示。

同時,祠部曹、儀曹郎和祠部郎等同掌祭祀之事,其具體分工仍亟待考證。除了宗廟制度專職官吏和輔助官吏,一些官員會被臨時安排代為行祀,「涼州刺史所上靈命瑞圖,當下洛陽留台,使太尉醮告太祖、文昭皇后廟」。此處太尉代行皇帝之職,以酒告先祖廟。

結語

曹魏的宗廟之祭在很大程度上有著世襲權力與地位的象徵意義。

建安十八年秋七月,開始建曹魏宗廟,曹魏宗廟制度的建立,「自以諸侯禮立五廟也。後雖進爵為王,無所改易」。

到建安十八年曹操建立曹氏宗廟之後,東漢劉氏皇家宗廟雖存,但在代表國家權力與地位方面,已經名存實亡,此時代表國家權力和地位的,成了曹氏宗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cf0ece0e817a496f6f06381c683a0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