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愛營銷的「聯合研發」,到底含金量多少?

2024-01-17     VISTA看天下

原標題:中國車企愛營銷的「聯合研發」,到底含金量多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川科技評論

(id:yuanchuanqiche)

原標題 | 「聯合研發」是不是自研?

作者 | 李墨天

編輯 | 陳彬

備受矚目的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結束,「聯合研發」又成了社交媒體上的熱詞,有關討論又被炒股軟體的兩張「小米汽車產業鏈」圖錶帶上了高潮,搞得小米第一時間站出來闢謠,表示至少50%的內容完全錯誤。

小米的技術是否自研暫且不論,圖上的小米汽車產業鏈肯定是炒股軟體自研的。不過小米耕耘製造業多年,不了解炒股圈的玩法,「深感不解」也在意料之中。

近年來,「自研」逐漸從一個產業界術語變成了一個營銷概念,期間衍生出了「全棧自研」、「全域自研」、「純自研」、「深度自研」等多條分支,通貨膨脹程度直逼炒股圈的「價值投資」。只要補了張「自研」的站票,說話的底氣都硬了幾分。

把小米送上風口浪尖的詞是「聯合研發」,比如小米稱自研的V8s電機,就逼的匯川技術專門發了個公告回應。更早前小米14搭載的小米自研「龍晶玻璃」,也引發過類似爭議。

羅永浩老師的「大家都是方案整合商」言猶在耳,跟供應商一起「聯合研發」,到底是不是自研?

01

有本事你拿貨出來賣

先放結論,說「聯合研發」是「自研」,沒什麼問題。

全世界最擅長聯合研發的公司是蘋果。2022年3月,蘋果推出M1 Ultra晶片,這塊晶片最大的亮點在於,它是兩塊M1 Max晶片「縫合」起來的。在新聞通稿里,蘋果專門用了一小節講解名為「UltraFusion」的縫合技術。

聽起來像蘋果的研發成果,但根據蘋果和台積電的專利和論文,UltraFusion其實源自台積電的CoWoS Chiplet封裝方案。

在研發過程中,蘋果會根據台積電的技術架構調整晶片設計,台積電也會依照蘋果理想的參數指標改進技術方案,這就是所謂「聯合研發」。

從CNC一體成型、FPC軟板,到UltraFusion和Vision Pro的micro-OLED螢幕,蘋果與供應商的「聯合研發」從未停止。在這個過程中,蘋果積累了大量設計與工藝方面的專利,很難說它不是「自研」。

為什麼蘋果不到處嚷嚷「自研」?因為在專利到量產的整個過程中,自研只是其中一個環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環節。

很長時間裡,輿論對「高科技」的認知集中在科研成果的獲取和尖端環節的攻克。但電子產業既是科技山巔的冒險,也是成本管控的藝術。

「自研」出產品或零部件的原型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兩座大山:能不能量產?良率有多高?

雷軍在《小米創業思考》里寫過一個很經典的例子:2016年的小米MIX採用了一種特殊陶瓷,需要1500℃的高溫燒制。一旦試產時溫度控制出現誤差,5000片陶瓷會一次性報廢。

如果只做一塊陶瓷後蓋,搞不好小米的工程師就能搓出來。但做成百上千萬塊陶瓷後蓋,還要控制生產成本,才是真正複雜的地方。這個過程中,材料配比怎麼調整,產線和工藝怎麼優化,需要小米和供應商一起反覆的試錯。

蘋果的AirPods在一枚不到5克重的耳機里塞下十多顆晶片和傳感器,但相比蘋果「自研」的設計方案,怎麼把它們組裝起來才是真正的難題。最初的ODM廠商英業達就飽受良率之困,立訊精密則憑藉近100%的良率成功上位。

前不久引發爭議的小米「龍骨轉軸」,也是類似的道理。小米的三級連杆方案固然有開創性,但真正的含金量在於小米和供應商經過長期的試產和試錯,讓這種精密度極高的零部件實現了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

在這個過程中,小米和供應商都積累了大量生產環節的專利,說「聯合研發」可以,說「自研」也沒毛病。

真要論抄襲,搞不好所有的摺疊屏方案都抄襲了衣櫃櫃門的轉軸:

就是這位

因此,小米自研V8s電機也沒什麼好驚訝的。但在實驗室里做出原型產品只是第一步,能不能大規模量產,良率能爬坡到什麼程度,能不能通過工藝改進降低成本,才是真正的難題。套用雷總的話說,「有本事你拿貨出來賣啊」。

輿論視角下的「自研」往往強調產品原型與設計方案的獨創性,但在產業鏈語境里,從研發到生產,需要攻克的難關不計其數。

另一方面,「自研」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目的是什麼?當然是賺錢了。

02

技術不是拿來欣賞的

科技公司成百上千億的研發開支砸下去,目的不是把專利證書陳列在展覽櫃里欣賞,而是通過自研技術提高產品競爭力,換取市場份額和利潤的提升,反哺研發環節,形成正向循環。

就像奢侈品利用稀缺性創造溢價一樣,「自研」獨創性的技術方案也只是提高產品附加值的手段之一。

海思的可貴之處不僅僅是「自研」,而是晶片性能足夠優秀,以至於對蘋果的市場地位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在這方面,三星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

三星在手機處理器的布局非常早,2007年的第一代iPhone就搭載了三星S5L8900晶片,蘋果的第一代自研處理器A4也多少「借鑑」了三星的Exynos 3110。

但Exynos處理器此後的發展卻一言難盡,不僅被高通反超,還被曾經的學生蘋果遠遠甩在後面。

在Galaxy S22系列中,三星用驍龍8Gen1和Exynos 2200晶片混搭。按照三星的預期,Exynos2200版本的銷量占比會達到40%-60%,但由於性能堪憂,實際占比不足25%[2]。

更尷尬的是,相比安排給大客戶高通的4LPX(基於5nm)產線,Exynos 2200用了電晶體密度更高的4LPE產線,但性能表現反而不如驍龍888和驍龍8Gen1[2]。從Galaxy S23開始,三星的旗艦機全都採用了高通的處理器。

Exynos處理器由三星設計生產一手抓,可謂血統純正的自研,但並沒有轉化為產品競爭力。如果只是想要實現「自研」,國內所有手機品牌都有這個能力,但將毫無競爭力的產品推向市場,只會浪費晶片工程師的汗水和青春。

「自研」的另一面是技術與成本的巧妙平衡,「不惜一切代價」聽起來迴腸盪氣,但在商業上往往是危險的。

在這方面,三星扮演了一個正面角色:

2005年,日本學者湯之上隆做客存儲晶片公司爾必達,發現爾必達可以把512M DRAM顆粒的良率做到驚人的98%,而三星只有83%,這也成為了各路分析師看好爾必達的重要原因。

但事實並非如此,晶片製造環節,把良率從60%提高到80%相對比較容易,如果要進一步提高到90%以上,成本很可能會增加好幾倍。

為了達到98%的良率,爾必達的產線的吞吐量(晶圓的處理效率)只有三星的1/2,那麼生產單位數量的晶片,爾必達的成本就是三星的兩倍。

最終,技術水平強無敵的爾必達利潤率只有3%,而三星電子則高達30%。2008年金融危機過境,三星憑藉反周期投資坐上存儲晶片龍頭,爾必達破產清算,被美光打包帶走。

破產發布會上的爾必達CEO坂本幸雄

湯之上隆在書中總結[3]:即使利用世界頂尖的精密加工技術實現了100%的良率,只要單個DRAM的成本增加,這種努力也毫無意義。

同樣的道理,只要加上「不計成本」這個條件,大部分晶片設計公司都能「自研」出性能不俗的處理器,但沒人買單的「自研」無異於一種資源浪費。把鑽石的光輝鎖進密不透風的保險柜,它和廢鐵又有什麼區別呢?

興建一條3nm產線的成本約為150-200億美元,晶片的設計費用高達5-15億美元,採用3nm製程的A17Pro晶片,經由數以億計的iPhone均攤,每一顆晶片的成本「只有」130美元。這個過程里既有物理學邊緣的試探和挑釁,也有枯燥的勞動和過量的汗水,豈是「自研」兩個字足以輕飄飄的概括。

03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自研

「自研」一詞的迅速普及離不開近年來大國間的科技競賽,如火如荼的AIGC浪潮又加劇了這種技術焦慮,這種焦慮很容易讓人忽視產業運轉的客觀規律。

台積電的一騎絕塵離不開ASML的光刻機,但在光刻機之外,晶片生產還需要泛林和應用材料的刻蝕設備,科磊的測試設備,巴斯夫和富士的化學材料,空氣化工和中央玻璃的特殊氣體。數百道製程工序里,參與的供應商就將近400家。

這就完了嗎?ASML的光刻機,最核心的光源來自美國公司Cymer,鏡頭由德國公司卡爾蔡司供應,一台光刻機90%零件供應分散在全球的數十家公司。

2007年,《南方周末》採訪了履新科技部部長、中國新能源車的靈魂人物萬鋼。談及產業分工時,萬鋼說了這麼一段話[4]:

民族主義情緒是一把雙刃劍,有時候它可能是一種動力,有時候它會造成巨大的破壞,變成唯我獨尊。比如說,不管是什麼,都自己做,從一個螺絲,一塊線板,一直做到天上飛的大飛機,這個飛機裡邊每一根電線都是我的,那就不大好了,很容易出問題。

無論是汽車、手機還是半導體,其產業鏈的複雜與細分程度往往難以想像。

最接近「純自研」的手機品牌是三星,三星可以自行設計和生產處理器、面板、存儲晶片、內存晶片、圖像傳感器等所有核心零部件,加起來超過零部件總成本的70%。但在設備、材料和軟體等環節,三星依然依賴海外供應鏈。

對一個產業而言,核心競爭力在於能否掌控產業鏈附加值最高的環節。

蘋果沒有一間工廠,但掌控者數百家供應商的命運。美國「產業空心化」的討論不絕於耳,但美國公司一直代表著軟體為核心的計算機科學產業的發展,不僅從未「外流」到其他經濟體,反而優勢越來越大。

在光伏、動力電池這類中國優勢產業里,中國公司的優勢同樣在於卡住產業鏈最核心的環節。化學材料是日本人的傳統優勢項目,但在整個產業鏈上,掌握話語權的往往是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這樣的大甲方。

良率爬坡、庫存管理、產能擴張等環節的無數積累,讓鋰電池的成本大幅下降,創造了新能源車的繁榮。

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價值不是造的出來,而是賣得出去。自研的目的是將附加值留在國內的產業鏈。

日產的電池部門AESC賣給了中國風電巨頭遠景,結果日產的電動車型姍姍來遲時,電池供應商是中國公司欣旺達;本田和大眾的新能源車電芯同樣來自寧德時代,豐田的bZ3里裝著比亞迪的電池。

動力電池占整車成本高達40%,大眾和豐田都不是中國品牌,但只要使用中國的動力電池,那就意味著40%的成本,以及背後的營收和就業留在了中國。

小米14的面板採用了TCL華星的方案,圖像傳感器來自國內的OmniVision(被中國公司收購),這是一部手機成本最高的三個零部件(面板、SoC、鏡頭模組)之二。採用國內的供應鏈,也就意味著這些零部件的附加值留在了中國。它是自研還是聯合研發,還有那麼重要嗎?

所以,「自研」只是一個沒有任何感情色彩,用來描述產品和技術方案獨創性的普通詞語。在強者手中,它是高冷的自謙,在弱者嘴裡,就成了遮羞布和保護傘。

參考資料

[1]Apple M1 Ultra的UltraFusion架構深入解讀,陳巍

[2] Samsung Electronics Cultural Issues Are Causing Disasters In Samsung Foundry, LSI, And Even DRAM Memory,Semianalysis

[3] 失去的製造業,湯之上隆

[4]專訪萬鋼:從黨外人士到科技部長,南方周末

編輯:陳彬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李墨天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自研」背後還有無數難關要攻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c3ba5121a50865e8428f13917d718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