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教齡老班主任提醒:孩子身上有這3個習慣,成績沒理由退步

2019-11-24     松鼠課堂高老師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擁有最好的成績,能考年級第一,

於是天天督促孩子學習,要是孩子考試考差了就著急上火,四處找關係找名師補課。

殊不知孩子學好的關鍵不在於一時的考試成績,好的習慣要比好的分數更重要。

"習"的意思就是習以為常,"慣"的意思就是積久成性,

好的習慣是幫助孩子一生的行為模式,一旦養成,孩子就會一直受益,很難改變。

有一句老話: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所以說好的習慣也決定了孩子的成績。

一位20年教齡的老班主任直言,"孩子身上要有這3個好習慣,成績沒理由退步",

這個觀點也得到了許多的老師和家長廣泛認同。

到底老班主任說了哪3個習慣呢?我們下面一起來看一下:

1、緊跟老師的好習慣

首先要養成緊跟老師的學習習慣,這個習慣是學好知識的基礎。

我曾多年觀察學生課堂,發現只有僅少數的學生能夠緊跟老師的課堂節奏,老師問到什麼問題積極回答,老師停頓的時候能把老師要講的下一句話脫口而出,迅速利索。也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跟不上老師的思維,要麼經常走神,要麼就坐著發獃。

現在一個班有幾十個孩子,老師很難做到面面俱到,誰不緊跟老師,誰就有可能被落下。課堂上緊跟老師的思維,課下跟上老師的作業安排,碰到問題積極提問,這樣才能成為老師重點關注的對象,才能完成學習任務。

2、獨立學習的好習慣

其次要養成獨立學習的好習慣。

獨立學習不是指獨來獨往,一個人學習,而是不依靠老師家長同學,自主自發地完成學習任務。

能夠獨立學習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可以自己準備文具、收拾書包,長大了基本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完成作業又快又好。

他們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是什麼,能夠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進度,完成學習任務。

所以家長可以稍微放寬心,不要太過寵溺孩子,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注意培養和鍛鍊孩子獨立學習的習慣。

3、堅持完成任務的好習慣。

有的孩子寫作業時,碰到動腦筋的題目就像推到晚一點再做,也有的孩子在寫作業時,

總想喝杯水、上廁所,做一些與寫作業無關的事情,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能夠堅持獨立完成作業。

大部分的孩子都有拖拉的習慣,周末的作業留到周日晚上再寫,寒暑假的作業留到開學前再趕,

很少有先寫完作業再去玩的,其中的根源在哪裡?就在於孩子沒有堅持完成任務的好習慣!

孩子想拖拉、推脫、玩耍的時候,家長無原則的讓步,對孩子聽之任之,不僅在孩子心裡埋下了"壞規矩"的種子,

而且允許孩子拉低學習、做事效率,以後到了中學甚至大學,在對待學習的時候都拖拖拉拉,沒有堅持一口氣地完成學習任務的習慣。

孩子成績差,最大的原因就是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這三個習慣對於孩子學好尤為重要。

幫助孩子養成這三個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家長每天溫和地堅持。

對於孩子還需要哪些優秀的學習習慣,你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在評論中留言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Pljnm4BMH2_cNUg2WG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