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6位幹部自費眾籌買車開展脫貧攻堅

2019-10-08     銅仁組工

「為了順利開展扶貧工作,

大家一拍即合,湊錢買台車」

車程的艱難超出了預想,儘管知道貴州素有「地無三尺平」的諺語。

山擠著山、水繞著山,劍河平地難尋。因為修築水電站,前些年劍河縣城要整體搬遷,可是全縣找不到一塊可以安置的平地。經上級政府協調批准調整區劃,向隔壁台江縣「借」了一個鎮作為新縣城所在。

劍河縣已經通了高速公路,但是劍河到南哨鎮的路卻並不好走,急劇盤旋的山路耗費2個半小時。從南哨鎮出發,跌宕起伏的山路,如過山車在山頂、山腰、山底之間俯衝盤旋。有三處急拐彎,必須倒車才能通過。中間還要穿越黎平縣的村落。經歷3小時艱難車程,我們終於來到了翁座村。

仍處於貧困中的貴州省黔東南劍河縣南哨鎮翁座村

這是一個斜掛在山坡上的苗族村落,房屋全是木樓,已經入選「中國傳統村落」。正在忙碌的駐村扶貧隊員們大多穿著草綠色的迷彩服。外界的人可能對此穿著感到好奇,然而,在貴州的扶貧隊員當中卻是「流行服」。他們說好處一是耐髒,可以節省一些洗衣的時間投入工作,再就是契合工作要求,現在脫貧攻堅確實像打仗一樣在抓。

迷彩服使我們嗅到了濃烈的作戰氣息。確實,這個強勁的敵人就是制約山民生存的絕對貧困。把爭取脫貧出列的時間鎖定為今年年底的劍河縣,年內已經開展了兩次誓師大會,每個鄉鎮都設置為一個脫貧攻堅「戰區」,每個村懸掛了「脫貧攻堅前沿指揮所」的牌子。

我們沒看到車,但「拼車」的事證實是真的。當天,駐村扶貧隊長開著車進城,去為易地搬遷到縣城安置點的村民辦事。全村共搬遷了78戶366人,大部分在縣城,也有少數在凱里市安置點。易地搬遷,是脫貧的措施之一。

駐村已三年、現有扶貧隊員中駐村時間最長的羅國志介紹,今年3月,為了充實扶貧力量,劍河縣把每個村都分成網格,從縣直機關單位抽調下派人員擔任網絡員。翁座村新增加4人,加上之前他和從鎮政府下派的楊鳳林,一共6人。楊風林有一台車兩年來經常「私車公用」用於扶貧,可座位只有5個。

「為了順利開展扶貧,大家一拍即合,湊錢買台車。」楊鳳林說,4月份他們抽空趕到凱里市的一個二手車市場,看中了一台7座越野車。

翁座村地處偏遠,為了便於開展扶貧工作和出行,扶貧隊員們「眾籌」買了一台二手車。

「老闆開價3.28萬元,我們希望砍點價。聽到我們是用於脫貧,他爽快地說,我也是農村出來的,你們是做好事,我降2000元。我們說,你乾脆再降200元吧,3.06萬元,這樣便於我們6個人平均分攤。成交了,我們人均付了5100元。」楊鳳林記憶猶新。

車子本身買了交強險,六個都有駕駛證的人湊錢買了商業險。鎮上附近有一個加油站,六個人輪著來加油,每次加300元,油箱基本可加滿。六人當中,羅國志和楊鳳林是事業編制,沒有車補。

「聽到他們買車的消息後,我也是非常感慨。」南哨鎮黨委書記潘盛平有點內疚地說,「駐村工作確實需要車,但鎮政府很難派車,從買車這個事看得出來,他們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真是很高。」他還透露,還有一個村的扶貧隊員,也湊錢買了一台二手車。

駐村扶貧隊員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交通不便,還有生活困難,甚至安全危險。

翁座村的隊員們目前是租住一棟苗族群眾家的木樓辦公和居住。7月的一個晚上,扶貧幹部劉明加班到晚上12點,在歸檔材料時發現櫃門不好關,使勁才把櫃門關好。第二天一早開櫃門的時候,才發現櫃門裡夾了一條五六十厘米長的毒蛇。「想想都後怕,我的床就緊挨著柜子,後來都不敢在那兒睡了,換到隔壁房間。」羅國志現在還心有餘悸。

因為條件有限,他們還是只能住這棟木樓里。

入村之初,有的扶貧隊員睡地鋪。

貧困村民往往集中於偏遠山區,從食住到出行,有諸多不便。與這些扶貧隊員在一起,我們內心油然而生一個想法,他們真是太可愛了。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沒有怨言,沒有退縮,不講價錢,想方設法去解決、去面對,熱情高漲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

「媽媽,等到脫貧任務完成了,

你們再過來看我吧」

長相清秀的羅國志畢業於貴州大學藝術學院舞蹈專業,家在黔東南州首府凱里市,考到劍河縣文廣局,後來被派到翁座村來扶貧。

「村委會換屆選舉第一天,我來了。感覺這裡特別遠、特別冷,手機沒信號,好像與外部世界失聯了。從小在城裡長大,開始很不習慣山村的環境,心裡有點酸。」

貴州號稱「蘆笙之鄉」,踩蘆笙是苗族老百姓最喜歡的民俗,但由於缺乏條件、組織,嘹亮、清脆、歡快的蘆笙已經很久沒有在翁座村奏響了。外出打工的多,留在村裡的人各忙各的,缺乏公共交流,人心也比較分散。

學民族舞蹈的他,利用縣文廣局是「娘家」的優勢,每年都幫助村裡申請一筆踩蘆笙的資金,平整了一塊場地。「三八節」那一天,留在村裡的人,都推開自己家的木門,帶著自家釀的米酒、儲存的好菜。扶貧隊員和他們一起踩蘆笙,大家開心極了。

「一年一度的踩蘆笙活動,如今像我們村盛大的文化節日,融洽了村民們的聯繫,提升了他們的幸福感,也使他們了解了我們。大家就像一家人,團結在一起。」

扶貧隊員們在走村串戶了解民情。

扶貧隊員在幫助村民收割水稻。

翁座村小學,教育保障脫貧的希望之地。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半月談

活力 效率 溫馨

傳播黨的聲音 講好黨的故事

關注百姓生活 服務黨員群眾

長按指紋 > 識別圖中二維碼 > 關注「銅仁組工」

「銅仁組工」微信號:trswzzb

審核:黃欣 編輯:覃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FLkrG0BMH2_cNUgh6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