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們,為什麼都爭著給先祖守靈?專家:換成你,你也想去

2022-03-15     安慶大同

原標題:明朝藩王們,為什麼都爭著給先祖守靈?專家:換成你,你也想去

引言

韓琦在《英宗皇帝輓辭三首》一詩中寫道:「一閉皇堂夜,長閒御寢春。守陵來有幾,蕭索慶寧人。」守陵,即守護皇家陵墓的意思。近年來,隨著盜墓小說的興起,各種有關盜墓電影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眾所周知,盜墓者常常選擇王孫貴族的墓葬進行盜取,其中皇陵成了「高危墓群」。為了避免被盜,有些皇帝的墓便設置了守陵大臣世代守護。

其實最早按照民間習俗,人死之後需要晚輩為其守夜(守靈)。因此最早皇室宗族去世後,也只是遵循守靈習俗。但隨著皇權日益加強,皇帝們不滿足於守靈時間過短,想讓人世代守護陵墓以防盜賊,由此出現了守陵人。

守靈劇照

01

最開始的守靈意義在於陪伴死者。大家認為,死者剛剛死去,魂魄還殘留人間。只有親人在身邊守候三天後,死者才能安心。後來守靈便成為親友們聚集在一起抒發緬懷之情的方式,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它不僅傳承於民間更為帝王家適用,而且明朝王爺們更是一個個搶著去守靈。這是為什麼呢?專家笑言,換做任何人在那個處境里,都會想去的。

說起其中緣由,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明朝的藩王制度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原本是個沿路乞討的和尚。但他識人善用,在眾多異姓兄弟的支持下,建立近300年國祚的大明朝。

朱元璋劇照

但《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上台後,雖然把曾經的兄弟們都封了王,但時間一長免不了起疑心。他為了給後人掃清障礙,便殘忍地將這些異姓兄弟趕盡殺絕。曾經的淮西勛貴都被朱元璋趕盡殺絕。但他忘了,自己的兒子們也都被分封為王。要知道,自古宮廷禍亂,常常來自奪嫡之爭。

02

朱元璋兒孫眾多,但可惜的是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幾個兒子中又選不出後世之君。無奈下,他將皇長孫朱允炆立為太子。這可招來了其他兒子的覬覦之心,尤其是燕王朱棣。

朱棣劇照

朱元璋將兒子們立為藩王,本意是讓他們幫助大明江山鎮守邊境,讓明朝在朱氏家族的鞏固下代代相傳。無奈「我本將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藩王們在朱元璋逝世後蠢蠢欲動,意圖奪位。其實朱允炆早有感覺,他了解自己的叔叔們不會讓自己輕易上位,於是幾經思考後,他做出了「削藩」的舉動。燕王朱棣本就心中不忿,這一「削藩」頓時令他抓住了機會,得以大做文章。他為了對抗削藩,以清君側為口號,一路打到京城成為了皇帝,逼得建文帝朱允炆被迫宮中自焚。

朱棣上台後吸取教訓,剝奪了各地藩王的軍權。其實這還不算什麼,朱棣最為狠毒的一招是限制藩王自由。他允許藩王擴建宅院,但嚴禁其活動範圍僅限於王府之中。

靖江王府照片

這可把藩王們都憋壞了,就拿靖江王來說,據記載,他所建王府占地面積達275畝,相當於現在18萬平方的大豪宅,但即便如此他也常把這偌大王府比作牢籠。曾經有藩王憋不住,請了戲班子來府內連唱三天,聊以慰藉。這王府內的妃子丫鬟們長年沒見過外人,看到戲班子來了都爭相觀看。然而此事也是不合規矩的,可見當時藩王們的生活有多憋屈。

03

有人好奇難道如此尊貴的藩王,當真這麼沒自由嗎?那倒也不是,但想要自由就必須用尊貴的生活來換。朱棣在位期間,就發生過一起藩王外逃事件。這位藩王把自己打扮成一個道士,剛想溜出去透透氣,就被人發現了。皇帝知道此事後,呵斥了他一頓,這位藩王還險些因此丟了王位。

靖江王陵區

其實,大多數藩王不會選擇這種太冒險的方式,因為他們有更好的選擇。明朝有個規定是,守靈期間藩王可以自由外出,不受拘束。要知道,先祖陵區往往設置在郊外,荒山偏僻,條件也比較艱苦。但為了自由,藩王們經常是去一次就長達幾月甚至幾年不回,還經常在陵區附近建起了豪宅。民間百姓也笑稱守靈即放風。

結語

雖然看起來藩王著實可憐,但這些王爺受國家供奉,世世代代不用納稅還占據了大片田土。統治者便是通過供養他們,來換取片刻和平穩定。但這種和平只是暫時的,最終明朝也難逃覆滅下場。

參考資料:

《英宗皇帝輓辭三首》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905e6a331ad8b949c59954cb1a7ab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