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貴族在我們眼裡是「高傲」、「冷靜自持」的,但是有這麼一位貴族,她開朗又特立獨行,早年留學日本,後來自己創業。
經過十幾年的牢獄之災後,依然保持童真,悲情和苦難在她口中變成一場輕鬆的鬧劇,她就是「清朝最後一位格格」——金默玉。
皇室出身
金默玉,1918年出生在遼寧旅順,她出生時,清朝的皇室已經被趕出紫禁城,一家人來到遼寧生活。
不過雖然被趕出京城,但祖輩積累的財富讓他們不至於窮困潦倒,生活還是很奢靡,在各個方面還保持著皇家的傳統。
什麼時候都不能沒了規矩,女孩子受到的制約更多,金默玉的兄弟姐妹們沒有意見,但是金默玉卻想要更多的自由。
4歲時,金默玉父親去世,之後她被送到日本留學,在日本留學期間,她學到了很多先進的知識,思想也更加開放。
1937年,金默玉因為戰爭原因從日本回到國內,今年的新式教育讓她變得更加大膽,她瞞著家人在一個日本公司找了工作。
她穿著新式的旗袍,燙著時興的卷髮,眉毛畫得細細的,在照相館的照片被哥哥看到後,哥哥說「格格的照片怎麼能掛在外面!」,金默玉不以為然。
為錢所困
金默玉從來沒有在意過金錢,親戚朋友花錢她會請客,同事們出去吃飯她也會請客,在公司不僅沒掙到錢,還欠了公司的錢。
1949年,新中國成立,金默玉的家人們和其他皇室成員一樣,逃往了海外,但是金默玉留在了北京,她覺得家裡的「男人都太不成器」。
家裡送哥哥們去外國讀書,沒有學到有用的知識不說,還沾染了一身壞習慣,他父親肅親王的家產也被他們敗光,到了1949年,只給金默玉留下了100元。
家中有9口人,100元根本不夠,她開始變賣家產,但一個大小姐根本不懂行情,常常以很低的價格將價值連城的好東西賣出去。
賣完家產後生活還是很困難,金默玉開始織毛衣,一家人生活的一樣很拮据。到了1952年,哥哥們在海外給她寄回來一筆錢,這才讓她們的生活好了一點。
金默玉用這筆錢先是開了一家西餐廳,但當時西餐並不受歡迎,後來她又開了一家川菜館,生意一下紅火起來,掙得錢雖然不多但能支撐一家人的花銷。
十幾年的牢獄生活
之後國家開始進行公私合營,飯館被收回後,她成為編譯局的一個普通職員,生活也逐漸穩定。
1954年,金默玉和著名的花鳥畫家馬萬里結婚了,兩人的婚禮和低調,連旗袍都是借來的。
後來金默玉感慨,人生的際遇就是這麼神奇,過去像她這樣的身份,一般會嫁給蒙族的王子,成為兩族維繫關係的工具。
金默玉和丈夫結婚後過得很甜蜜,但是沒想到災難很快降臨,1958年,金默玉被帶走,因為她眾所周知的身份問題,儘管她從沒做過錯事。
在監獄中,金默玉忍痛和丈夫申請離婚,她不想連累他,就這樣她的第一段婚姻在黑暗的監獄中結束了,金默玉自己在監獄中度過了漫長的15年。
農場勞動和求助
金默玉出獄後,來到了天津的茶淀農場,成為了一名工人,就算是在監獄中,金默玉也沒有做過如此累的活,但她沒有說任何話,一直都是埋頭努力著。
在農場,金默玉遇到了施有為,施有為對金默玉表白,定情信物是一把自己做的小鐵鍬,和一本《人民中國》。
他對她說「我沒錢,我也是窮人,你的出身我知道,沒關係的」。就這樣金默玉答應了他。
1976年,因為農場超負荷的體力勞動,金默玉患上了嚴重的腰肌勞損和脊椎骨髓炎,她不能再做體力勞動,所以農場為她辦理了病退。
但是退休後的工資非常低,她和丈夫的小家都不夠用,他們還要給婆婆寄錢。從沒有求過人的金默玉低下了頭。
她向北京寫了一封信,但並不是要求平反,而是請求幫她找一份工作,她說「我的身體壞了,但是我的腦袋沒有壞掉」。
76歲再創業
領導人同意了她的請求,她回到了北京,成為文史研究所一名職員,她的生活也再次安穩下來。
不過金默玉還是想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辦一點事情,1992年,金默玉和丈夫在家中開辦了「愛心兒童日語班」。
1993年,她開始在中國和日本奔波,動用能用的關係,終於籌集了經費,1996年她在廊坊成立了愛心日語學校,這所學校是當時全國設施最齊全的民辦日語專修學校,這一年她快要76歲了。
之後她又在學校周圍建起了廊坊東方大學城。
金默玉到了晚年,已經在廊坊定居下來,很少回北京,和同族之間的人們也不太聯繫。
2007年,《魯豫有約》欄目邀請了這位擁有傳奇人生的老太太,80多歲的老太太生活前衛,仍舊開朗樂觀,體態依然大方端莊。
她說「喜怒哀樂四個字,你可以把哀和怒放在自己心裡,喜和樂,可以跟很多人來分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cf946a7b582322049dff3f1b9feab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