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時期,士子李士謙一生樂善好施,救人無數,他曾拿出數千石糧食,借給同鄉,然而這年碰到天災,同鄉都無法償還,李士謙便當著他們的面將欠據全燒毀,安慰鄉親的心情。「聞征音,使人樂善而好施。」
每個人都會從世上離去,有的人只留下一個輕如鴻毛般的名字,有的人卻載入史冊名垂青史。對於每個人來說,離開不是最終的告別,而是要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哪怕輕如鴻毛,但也留下過屬於自己的痕跡。祖先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才有了幸福快樂的生活。有人默默付出,有人無私奉獻。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世界才變得更加美好。有人用創新引領科技,有人成為貿易戰的領路人,有人守著三尺講台,桃李芬芳。有的人是感天動地的偉人,有的人是默默無聞的路人。無論以何種方式存在,都擁有著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古往今來,從來都不缺這樣的英雄。六年前,杭州拾荒網紅車禍身亡,他的遺物比浙大身份更讓人敬佩。
二零一四年,一則新聞吸引了人們的眼球。在藏書眾多的浙大圖書館,一位流浪者隱藏在眾多學子中,默默地讀著新聞報紙。一邊是流浪者的身份,一邊是象徵著學術的圖書館。這放在一起,難免有些不搭。有的人心靈受到了觸動,便將這一幕拍了下來,放到網上。如果不受衣裝的限制,一定看不出這是位流浪者。他可能患有高度近視,讀報時眼睛緊緊地貼著報紙,表情一絲不苟。這位老人在接觸報紙之前,還特意洗凈了自己的雙手。這哪是一位流浪者,分明是一位學術素養極高的學者。如果不愛書,不懂書,又怎會如此的愛惜書本呢?
原來,韋思浩出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自打他記事起,自己的生活就過得十分拮据。這也為他養成了一個習慣,簡約樸素是他的生活作風。韋思浩成為老師以後,既有穩定體面的工作,也有穩定的生活住房與經濟補助。對他來說,這足以讓他過的衣食無憂。可韋思浩過慣了簡樸的生活,不願意過於奢侈。
同事回憶,老韋是個有名的摳門的人。不過,不是對別人扣,而是對自己刻薄。即使他有了豐厚的收入,也不願意多花一分錢在自己身上。幾十年過去,連幾件新衣服也沒有添過。與他同為講師的同事,早已住上了高樓大廈。只有韋思浩自己,仍然獨身住在單位分發的小毛坯房裡。家裡什麼也沒有,除了床就是書。那麼肯定會有人發出質疑,韋思浩的工資都去哪兒了呢?二零一五年,韋思浩在外出拾荒的路上,不幸被一輛疾駛的計程車撞到,從此永遠離開了人世。在老人的子女整理遺物時才發現,老人隱藏了半生的秘密:一張張手寫的捐贈證書。
他本可以與別的老人一樣,享受安逸的生活。可正是因為他心疼孩子們,寧願自己過得苦一點,也要幫助孩子完成學業。所有的捐款,他都以匿名方式選擇捐贈。那些接受捐款的孩子,只知道自己受一名名叫魏爺爺的幫助,而不知道這位默默付出的老人,就是韋思浩。這些孩子大部分都不負所望,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們發來感謝信,信中還附了自己的成績單,而這些便是韋思浩最寶貴的東西。
在物慾橫流的世界,很少有人能夠堅定自己的內心,就更不用提那些無私奉獻的人。像韋思浩這樣的偉人,如同燈塔一般,照亮人們前進的路。參考資料:
《史記·樂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