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民:閱讀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閱讀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的方法與策略

2022-08-16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王偉民:閱讀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閱讀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的方法與策略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淺談閱讀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

原創|王偉民

來源|閱讀夢飛翔

閱讀教育在雙峰縣中小學全面推廣十餘年來,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成為了我縣教育的一張名片。在突破瓶頸持續發展的重要時期,閱讀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是一條有效途徑,下面談談我的思考和建議。

一、

為什麼要推進閱讀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

我國教育部在2014年發布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指出核心素養就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關鍵能力就是閱讀、思考、表達能力。

閱讀、思考、表達能力是所有學科學習的通用能力,是基礎能力。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解題、作文、實踐、創新、研究等能力和都是建立在關鍵能力之上的。「閱讀·夢飛翔」在我縣推廣十多年來,就是致力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

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載體是學科知識,學科知識不是知識點的簡單堆積,是系統的完整的一個有機整體。所以,我們要推進閱讀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

二、

閱讀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是由狹義教學走向廣義教學。

(一)高考改革要求我們從狹義教學走向廣義教學。

基於核心素養的高考命題改革,總框架是一核四層四翼,一核是核心素養。考查的內容:必備知識、關鍵能力、科學素養、核心價值。考查要求: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狹義教學是指教材為教學的唯一對象,把傳授教材知識視為唯一目的。廣義教學以課程資源為教學對象,教材是教學資源的重要內容而不是根本內容和唯一內容,是課程資源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要積極開發課程資源,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與載體,把教學內容從教材引向社會、引向生活世界,讓學生學習的內容豐富多彩。

(二)學校圖書室是重要的資源中心

從教材到課程資源的轉變,教師教學需要大量的閱讀來豐富課程資源,學生也需要大量的閱讀建構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學校圖書室成為了全校師生的一個重要的資源中心。「閱讀·夢飛翔」項目學校的圖書室為各學科教學的拓展和延伸配備了一些圖書,例如:數學有《可怕的科學-玩轉中學數學》、《學而思秘籍-幾何輔助線秘籍:初中數學》、《數學探究應用新思維七年級》等,物理有《像物理學家一樣思考》、《三步搞定物理力學》、《漫畫物理之力學》……化學有《生活中的化學》、《神奇的化學元素》……歷史、文學等其他學科的圖書更多。當然,這些圖書還不夠,一方面是數量還有待補充,若流通頻率高,破舊會加速,大約5年就需要換新書了。另一方面,圖書更新換代快,學校要在資金上給予支持,才能構建全面的、系統的學科閱讀體系,打造學科閱讀中心或學科資源中心。

三、

閱讀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的方法與策略

(一)路徑:課前——課中——課後

把閱讀融入學生的學科學習過程中,為學科學習提供全過程的立體式閱讀。學科閱讀是從課內——到課外——再回到課內,建構系統的學科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和核心素養。

學科閱讀從閱讀時間來看,可以分為:課前閱讀、課堂閱讀、課後閱讀。課前閱讀是提供充實的學科先備知識,激活學習積極性。課堂閱讀是實現學科理解與思維進階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後閱讀引發知識的多維觸角,培養學科知識遷移與整合的高階能力。

(二)閱讀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的方法與策略

方法與策略一:素材的選擇與運用

素材是指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課前閱讀是提高學生求知慾和學習記憶容量的主要方法。教師拓展與教材知識緊密相連的素材,布置學生課前閱讀。例如,數學可以拓展一些數學故事,有一些教學內容可以延伸到是我國傳統數學的一些重要著作如《孫子算經》、《九章算術》。我們在教學兩元一次方程組時,可以讓學生課前閱讀《九章算術》方程章中的「方程」這一章,在新課導入時,老師可以從《九章算術》方程章譯文開始。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數學的博大精深,引導考生通過了解數學文化,突出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意義。

課堂閱讀是將閱讀融入學科課堂的課內閱讀形式,用來消化、理解學科知識,對理解學科知識、培養思考與表達能力有著重要意義。文科類的課內閱讀,老師要提出有梯度有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理科類的課內閱讀,要求學生認真讀文字、讀圖、讀表、讀物,從閱讀中找到關鍵詞句,找到知識的關鍵點,引導學生閱讀教材邊閱讀邊思考,抓住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定義、公式、法則等。同時,課堂閱讀的閱讀材料,也是教師豐富的課程資源,為教學注入了源頭活水。新課導入時,或在新課中,教師根據所教學的內容適當拓展有關材料,情境喚起,激發興趣。如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情緒的管理,我們可以選擇《范進中舉》《三國演義》等影視劇中人物喜、怒、哀、樂、驚、恐、愛、恨等通俗情緒的一些視頻,讓學生感知情緒和懂得管理情緒的重要性。

課後閱讀是學科學習的拓展延伸和提煉升華。教師根據所教學的內容適當拓展有關材料,或拓展作業題。讓學生根據布置的作業,自己動手尋找資料,閱讀、分析資料,得出結論。例如《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8課統一多民族的鞏固和發展,可以拓展一個讓學生自己動手搜集整理有關材料的課後活動題:梳理中國歷代疆域的變化,說明西藏、新疆、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固有的領土。

我們來看一道地理題:王之渙(唐)《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據此完成19-20題。

19、詩中蘊含豐富的地理知識,體現在

地球自轉 黃河是外流河 地球形狀 四季輪替

A.B. C. D.

20、要體驗「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日落遠山、黃河奔流)這種氣勢磅礴的景象,去下列哪個地區找尋是適宜的選擇。

A江南水鄉B河西走廊 C黃土高原 D三江併流區

這道題以唐詩為填入題,挖掘唐詩中的地理知識,再與課本知識巧妙聯繫。融傳統文化教育、勵志教育、學科素養為一體

總之,在課程實施中,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教育資源和教育空間,素材的選擇與運用,既貼近學生生活,又緊扣時代,反映當代社會進步的新發展和科技發展的新成果;既有利於教師進行創造性的教學,又有益於學生潛能的發揮,滿足不同類型學生髮展的需求。

方法與策略二:相關圖書的推薦與運用

閱讀是多層次的,可以分為:課文閱讀(識字、寫字的基本閱讀)、群文閱讀(在文章的比較中發展新的觀點)、整本書閱讀(生活中多數時候是讀整本書)、主題閱讀(偏好某一類題材或作者的閱讀)。閱讀的四個層次是漸進掌握的,大部分人只掌握低層次閱讀。

語文教學是從一篇到多篇到整本書。語文課外圖書的推薦也可以是由一篇課文到一本書。如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威尼斯艇》可以拓展薦書《這就是威尼斯——This is米先生的世界旅行繪本系列》, 語文教材中有一些課文來自名著節選,我們可以順勢向學生推薦這些書籍。

還可以由單元整合多維薦書:聚焦主題薦書、基於單元某個元素的薦書、關於閱讀方法與策略的薦書、口語交際方面的薦書等等

學科課程資源的拓展開發,還可以從學科全年或全期的知識體繫著眼,向學生推介圖書,也可以在課前和新課後閱讀有關圖書。如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情緒的管理,讓學生課前閱讀《圖解心理學》,新課後,讓學生閱讀《有一種心態叫快樂》。又如《化學》上冊第三單元課題3元素,老師可以從視頻《化學史01-元素的發現》這個視頻導入新課,教完新課後,推薦《視覺之旅:神奇的化學元素》等相關圖書,通過閱讀將不僅加深初中化學元素的理解,還對高中的有關元素的知識有所了解,建構了元素的知識體系。

初中英語可以推薦《書蟲》系列圖書,「閱讀·夢飛翔」項目學校的圖書室都有這套圖書。有老師推薦《中學英語課外閱讀365篇》,每天一篇,讓學生自覺形成英語閱讀的良好習慣,提高詞彙量、培養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和專家們都提倡: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

方法與策略三:閱讀方法的指導與運用在學科教學中體現

(一)閱讀方法的指導與運用。閱讀方法是理解讀物內容,從中接受信息所採用的手段或途徑。隨著新中考新高考各學科閱讀量的增加,各學科對考生在有限的時間裡通過抓關鍵詞句捕捉有效信息的閱讀、理解、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歸納和演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科老師應教會學生本學科的閱讀方法,語文老師還要教會學生閱讀不同文體的方法,掌握同類文體的寫作方法、同類知識的運用規律,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以一篇帶多篇。如:記敘文「六步」閱讀法、說明文「五步」閱讀法、議論文「五步」閱讀法、小說「四步」閱讀法、散文「六步」閱讀法、文言古詩文「七步」閱讀法。

(二)運用概念圖、思維導圖建構學科知識體系。如《物理》每一章的後面都有一個欄目叫「學到了什麼」,就能很好地運用思維導圖,其他學科也一樣能用思維導圖建構學科知識體系。用好思維導圖,一是梳理邏輯,系統把握知識體系;二是找准異同,精準區分易混知識;三是化整為零,集中突破易錯知識。

方法與策略四:用好學科教材的版塊與欄目

我們先看語文和英語教材,語文教材小學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小學中高年級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有「名著導讀」。英語和語文一樣,是從課堂延伸到課外,七八年級是通過化整為零的方式滲透到閱讀材料中,九年級有閱讀策略提示。語文和英語都是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再看《道德與法治》每一課內容的展開以「運用你的經驗」開始,隨後的「探究與分享」、「相關連結」、「閱讀感悟」、「方法與技能」等活動設計,最後均以「拓展空間」結束,希望使教學能夠從課堂延伸到學生更廣闊的生活領域。《生物》有「科學家的故事」、「科學·技術·社會」、「與生物有關的職業」等欄目;《物理》有「實驗」、「小資料」、「想想做做」、「想想議議」、「科學世界」、「動手動腦學物理」,也有「科學·技術·社會」這個欄目;《歷史》教材有「課文前設·導言」、「課文後設·知識擴展」。這些版塊和欄目,是拓寬閱讀面,提高閱讀量的重要舉措,我們要運用好這些版塊和欄目。

方法與策略五:學科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是學會抓關鍵詞、關鍵句,提取有效信息,提高理解能力。學科閱讀能力體現在理解、分析、綜合等能力。理解就是將文字辨識後所提取出來的意義加以整合,達到了解文句、段落及篇章意義的目的。學科閱讀能力貫穿到中小學各個年級,不要說高考,小學一年級也需要這種能力,我們來看一道小學一年級的數學題「小剛和小麗一共做了16道題,小麗說『我做了7道,做對了6題』,問小剛做了多少道題?」老師要教會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與問題無關的信息。每個學科都需要培養本學科的閱讀能力。

二是融合多學科資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科之間能相融相通,數學知識能幫助學習物理知識,物理知識能幫助我們解決數學問題。如利用電路圖使學生理解「充要條件」。教師巧妙地融合物理課中的「電路圖」,向學生形象地展示了充分和必要的關係,很好地突破了「充要條件」這個點。下圖所示的電路圖,視「開關A的閉合」為條件A,「燈泡B亮」為結論B。

方法與策略六: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發展

培養學生有根據的思維、有條理的思維、有深度的思維任重而道遠。一是注重引導學生深入知識的背後,獲取知識背后豐富的思維價值,從而實現知識和思維的同步發展。二是教師從教學任務設計上入手,增加與理解應用、綜合分析與評價相對應的高層次的教學任務,以及圍繞同一核心問題連續提問的探尋性教學任務。當然,設計得再好的教學任務離開一定教學情境也無法使學生產生探究興趣,更別奢談學科素養養成。因為,課程資源是基於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科教學任務的依託。三是激發學生的個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例如:誕生在我們雙峰的一代大儒曾國藩,你如何評價他?並說明理由。個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要防止和克服偏離教材(素材、文章、圖書)的主旨和主流價值觀的任意解讀。如《司馬光砸缸》會砸壞缸、可能傷著缸里的小朋友、可能傷著外面的小朋友。《虎門禁煙》林則徐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200多萬斤,沒有環保意識、污染海洋。我曾經聽到一個學生分享圖書《武則天》時,他說武則天是個好色的女人。以上這些不是個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而是嚴重偏離了作品的主旨,是一種錯誤的解讀。

四、

閱讀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的難點和注意點

閱讀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的難點,首先是對學科教師的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儲備足夠的學科知識,需要搜集和閱讀教材知識相關聯的素材和書籍,開發課程資源,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因,豐富學習內容,拓展知識面,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其次對教案學案的設計需要精心布局,備一節課需要較長時間。還有學生也需要大量的閱讀。

閱讀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的注意點。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拓展的材料具有正能量。

2.對教材(例子)的補充、延伸、拓展和超越、批判、質疑都要基於教材(例子)本身。

3.課堂上拓展的素材必須是教材知識血肉相連的,不能牽強附會;拓展的素材量要恰到好處,不把教材邊緣化。

4.融入跨學科知識,不能無限擴大、不能「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5.不要每一堂課都推薦一本書。

6.不能將學科教學上成閱讀課,它應是學科教學的精品課。

7.要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

五、

追尋課堂教學的夢想:美

1.猶抱琵琶半遮面:導入之美

2.問渠那得清如許:發現之美

3.柳暗花明又一村:感悟之美

4.絕知此事要躬行:體驗之美

閱讀與學科教學的融合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目前沒有多少資料可以依託,對各學科的教材的了解,是蜻蜓點水。我的思考不夠全面、不夠深刻,僅起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點靈感,一點啟迪。希望大家積極發揮自己聰明才智,勇於探索,銳意進取,開啟閱讀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新局面。

朱永新:以學科閱讀提升全民閱讀——學科閱讀如何深入推進?

吳穎惠:全學科閱讀的最終目的是推動高質量學習

梁傑:學數學也要讀書嗎?——中國中小學師生小學數學學科閱讀書目發布

「全學科閱讀」,讓我把你看清晰——教師要做全學科閱讀的領路人

......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向美而行:新教育實驗通識與實踐五十講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785da8cea0ee6f957f56eeb18a659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