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以後,我開始懂得:好朋友都是階段性的

2023-12-04     富書

原標題:30歲以後,我開始懂得:好朋友都是階段性的

作者:青青(富書作者)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150定律」,它告訴我們:

「你的人際圈子是有限的,社交人數上限為150人,而最終進入核心交往層的,卻只有20個。」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並不是失去了一些朋友,而是懂得了誰才是真正的朋友。

曾經有網友分享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高中時期,她有個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兩人關係好到日記都寫在同一個本子上。

高中畢業後,她們分別考上不同大學,一個在南一個在北。

上了大學,兩人都分別交了新朋友。

漸漸地,彼此的朋友圈裡分享的都是和新朋友的合照。

由於生活軌道不一樣了,兩人逐漸遠離。

有時,點開對方熟悉的頭像,卻不知道如何開口。

年少時以為朋友就該陪你走到人生盡頭,但走著走著,才發現曾經的莫逆之交早已經漸行漸遠了。

際遇不同,終漸行漸遠

主持人何炅說過這樣一段話:「無論你願不願意承認,朋友是階段性的,就算是不想承認,也必須接受,就是大家不一樣了。」

「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 這是《少年閏土》里魯迅筆下對於閏土形象的生動描寫,閏土曾是魯迅童年最好的玩伴。

雖然兩人來自兩個完全不同的階層,魯迅是富家子弟,而閏土是農村勞動者的兒子,但這並不妨礙兩人成為好朋友。

閏土向魯迅講述農村的生活、捕鳥、海邊的奇珍異獸,讓魯迅驚嘆不已。兩個孩子在彼此陪伴下,度過了難忘的孩童時光。

後來,兩人逐漸長大,魯迅成為一代文豪。而閏土卻因家庭原因,不得不辛苦勞作來養家餬口。

多年後,兩人再次相遇,各自的命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見面的侷促取代了小時候的親昵,他們再也回不去童年那放肆的、笑著奔跑的時光。

有人說:「童年的朋友,如同童年的衣裳,長大後,不是不願意穿,是無可奈何了。」

現實如此,總是讓人有點感傷,有點淒涼。

不知道多少人有過這樣的經歷:

曾經最好的閨蜜,都是從別人口中聽見她的消息;曾經最好的哥們,只能在同學會上匆匆見上一面。

人生就像趕路,山一程,水一程,每一段路都有特定的風景,每一個階段都會遇見不同的人。

當你們步調不一致時,即使再不舍,也只能揮手送別。

人生幾十年,迎來送往是常態。

所以,每一次陪伴,更顯珍貴。

感謝自己人生中遇到的每位相互支撐、陪伴、鼓勵的夥伴。

離開時,彼此會心一笑,互道珍重,繼續向前,不留遺憾,就已經是相遇的意義了。

三觀不同,終將分道揚鑣

《琅琊榜》中有句台詞:

「世間有多少朋友,年齡相仿,志趣相投,原本可以一輩子莫逆相交。可誰會料到旦夕驚變,從此以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天涯路遠。」

我們希望彼此是一輩子的好朋友,但有些人註定會走散。

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當兩個人說不到一塊的時候,兩人的關係就將走進終點。

東漢的朱穆,處處照顧舊友劉伯宗。

後來,劉伯宗為了權位,趨炎附勢,不擇手段,劉伯宗官越做越大,位列朱穆之上了,其所作所為,讓正直的朱穆非常痛心,朱穆多次上門勸說,卻勞而無功。

眼看著好友與自己漸行漸遠,自己卻無能為力,朱穆傷心之下,寫下絕交信,從此二人分道揚鑣。

性情不同或許可以磨合,認知不同卻無法將就。

想法南轅北轍的兩個人,註定從此山水不相逢。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曾視山濤為知己。

後來兩人因政治立場不同、理想觀點不同,友情破裂,形如陌路。

漢末三國時期著名隱士管寧,與華歆雖是同窗摯友,但管寧淡泊名利,潛心學習;華歆卻是貪圖富貴,沉迷權勢。

管寧堅持自己的原則,與華歆割席斷義。

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

三觀不同,無法講道理,也不能改變,還不如各走各路,各自安好。

在生活中,我們與三觀不合的人交往,彼此都會感覺很累。

就像你說大海很美,他說大海淹死很多人;

你說要多學習,提升自己,他說要及時行樂;

你說要出去旅行,見外面的世界,他說是花錢買罪受,不如躺家裡舒服;

你分享快樂,她說顯擺;你傾訴生活,她說矯情。

你無論怎麼說,在他看來都是錯的。

三觀相同的人,猶如伯牙與子期,你懂我的弦外之音,我懂你的欲言又止,不用多解釋,也不用苦心維護,彼此真情實意。

餘生,請和三觀一致的人在一起。

盡其當然,順其自然

周國平曾說:「對於人際關係,我逐漸總結出了一個原則,就是互相尊重,親疏隨緣。」

總有一天,有些人是要走的,有些情是會淡的,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長久的關係,可遇不可求。

兩個人要長久同行,需要很高的門檻,雙方要智識對等,志趣相投,靈魂契合。

林徽因和費慰梅的友情,便是如此。

費慰梅是林徽因唯一的女性知己,兩人因畫結緣。

費慰梅雖然是美國人,但她和林徽因一樣,出身書香門第,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費慰梅不僅擁有淵博的知識,而且還酷愛藝術,尤其對中國的建築藝術更是痴迷。

兩個無論是家境,還是才學上都勢均力敵的人,一見如故。

她們經常一起吃飯一起交談,兩人聊起喜歡的中國文學、詩歌、藝術,經常忘記時間,聊到天黑。

後來國內戰亂,北平淪陷,林徽因一家南下逃難。一路顛沛流離,途中林徽因還得了肺結核,生活非常拮据,但她與費慰梅的通信一直沒有斷過。

林徽因每月儘量存點錢,用來買那昂貴的郵票,買不起信紙,就用各種大大小小不一樣的紙代替,小小的紙張里總有著說不完,長長的思念。

而在那段難熬的時光中,費慰梅的信總能給林徽因帶來快樂,是她精神上的「良藥」。

人生中,能遇到一個與自己靈魂相似、志趣相投的人,一同前行,一生相伴,足矣。

亦舒說:「城市中人,看似高朋滿座,客似雲來,然而真正能傾心交談的,卻未必有三兩個。」

歲月,如大浪淘沙,淘盡不屬於自己的人, 離開的是風景,留下的是人生。

古人說:「人生有四然,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

成年人的世界,親疏遠近、聚散離合,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我們唯有釋然。

人到中年,千帆過盡。

生活終將由熱鬧走向清歡,接受緣分隨意無常,很高興你能來,不遺憾你離開。

《千與千尋》中有這麼一句話: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路口,沒有一個人可以自始至終陪你走完,你會看到來來往往,上上下下的人。」

人生有很多的岔路口,每個路口都有人進來,也有人離開。

很多時候,朋友都是陪伴我們走過一個階段的人。

最好的關係,是陪伴時珍惜,離開時祝福,親疏隨緣,聚散隨意。

願你的真心被守護,遇到一個知你冷暖,懂你悲歡的人。

作者簡介:青青,富書作者,80後的寶媽,職場人士,愛看書、愛寫作,愛分享,富書第4本新書《屏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屏蔽力,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0e057927d68a1044b08274f8d5dd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