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小說三國演義還是正史以及野史,周瑜這個人物讓很多人口舌,說他是白面儒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說他是斥剎疆場的將軍,赤壁之戰一戰成名;說他是勾心鬥角的小人;說他嫉妒孔明之才,多次陷害;說他心胸狹窄,最後被孔明氣死。
三國志中記載的歷史與史實記載的歷史多數時候並不完全相符,具有較大的客觀性,在史書的記載中,真正的赤壁之戰是周瑜打的,在東吳打破曹軍的一些兵力部署和進攻要點,也是周瑜敲定的主意,赤壁之戰與諸葛亮的關係並不大。
首先周瑜早年就跟著孫策一起去起義,在軍營中有著不錯的地位。再加上周瑜本身的才華,深得孫策的信任和重要。最重要的是,周瑜不僅僅是有才華,而且長相英俊十分清秀,可以說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人了。
但是很多人都討厭他,他因為說過一句話:"既生瑜,何生亮",有些人覺得他是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華才會說出這樣的話。
他們倆最有名的事情就是赤壁之戰,他們的合作讓曹操的軍隊水土不服發生了瘟疫,這才獲勝。如果強攻,當時的魏國非常強大,以魏國和蜀國任意一國的力量都不能將曹操打敗,所以他們選擇聯合起來,共同抗擊曹魏。
赤壁之戰之前,面對曹操來勢洶洶的幾十萬大軍,很多吳國的官員覺得投降是最優解,硬和曹操火拚只會白白損失軍隊和錢財。諸葛亮當時以劉備使者的身份出使吳國,他聽到這種軟骨頭言論十分反感,於是在朝堂上舌戰群儒,成就了一個美名。
但諸葛亮一個外來使者,即便舌頭再靈光也左右不了吳國的生死國策,這時候站出來支持諸葛亮反對投降的,就是周瑜。周瑜當時是吳國大都督,他力排眾議堅持和曹操對抗到底,而且還接受諸葛亮結盟的要求,可以說吳國蜀國兩家三十年的同盟關係,最初是諸葛亮和周瑜達成的。
周瑜早就已經知道諸葛亮的大才,自己心裏面雖然不喜歡他,更多的是無奈而不是嫉妒。而且整個江東早期是孫策和周瑜打下來的,周瑜深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他一直希望諸葛亮能為東吳效力,而不是跟著劉備;但諸葛亮就只認定劉備,而且周瑜當時已經病危,知道無力回天后感嘆。
周瑜臨死前,在"既生瑜,何生亮"後面又加了一句,充分體現了周瑜寬廣的胸襟,這句話就是"君未歸,孤何安",周瑜多次勸說諸葛亮歸順東吳,甚至可以讓出自己的位置,周瑜多次向孫權舉薦諸葛亮,表達出了他的寬廣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