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土豬是怎麼「消失」的?給生豬傳宗接代這事,為啥靠進口?

2023-03-21     鋤禾園

原標題:中國土豬是怎麼「消失」的?給生豬傳宗接代這事,為啥靠進口?

最近豬肉便宜了,有沒有吃點呢?年齡稍大一些的人,肯定還對來自小時候美滋滋吃的豬肉有印象。沒錯,就是那時候,我們吃的豬肉那叫一個香,可今天不管是貴的豬肉還是已經便宜下來的豬肉,這些已經早就不是我們小時候吃的中國土豬了。

今天我們吃到的豬肉,9成以上都是白色的,他們可能具體的品種不同,但根據來源地來區分的話,都可以叫做「洋豬」。春節剛過時候,有個報道,在廣東某機場,794頭種母豬,236頭種公豬,共計1030頭種豬,從英國豬場直接飛到了廣東眉山。要知道,眉山市東坡區,是全國的生豬調出大縣,而到中國來的這批「洋豬」可不是讓你宰殺後吃的,而是給中國的豬傳宗接代的。

您肯定奇怪吧,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豬肉產銷國,貢獻了占比近一半的豬肉產量。可啥時候傳宗接代這事,也得靠進口了?您不知道的是,在養豬中的最核心環節,也就是種豬,我們是嚴重依賴進口的。

種豬,不是用來吃的,專門用來傳宗接代的。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每年要從國外進口的種豬,高達1萬頭。近兩年,隨著養豬規模的擴大,種豬的進口規模更是猛增到了2萬頭。在進口種豬中數量最多,占比最大的,要數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英國的大白豬和丹麥的長白豬。這幾種豬都因為吃得少,長得快,還有較高的瘦肉率,成為世界上養豬人的首選。

在我國,被稱為「杜長大」的三種進口豬,從上世紀80年代被引進之後,漸漸已經占據了90%的我國生豬市場。咱們老祖宗養了上千年的中國土豬,從占比90%,只經歷了不足30年,很多品種就從普通群眾碗中的肉,變成了珍惜瀕危物種,中國土豬咋就突然地輸給了洋豬呢?有一組數據,看完真的是不服不行!

就以「杜長大」這三種進口豬為例,從小豬仔到出欄,只需要150天時間。那麼中國土豬呢?足足需要一年,比「杜長大」等進口豬出欄時間的一倍多。除此外,「杜長大」吃得少,肉長的還多,幾乎能達到3斤飼料長1斤肉的級別。而同樣的投入來養殖中國土豬,有需要增加一倍的飼料量。並且「杜長大」出欄時候的瘦肉率能達到65%多,養了一年的中國土豬的瘦肉率呢?僅為35%!

養一頭中國土豬的飼料錢,足夠養活兩頭洋豬了,如果你是農民,你又怎麼選?是靠情懷養土豬,還是繼續養洋豬呢?

1996年起,國家開始針對中國土豬進行了保護,更是建設了79個土豬保種場,3個基因庫,37個地方豬種保護區。僅僅保護起來,還是不夠的,必須將中華土豬商品化,才是最好的保護行為。拿成華豬為例,2年前,成都已經成功繁育出了一種改良版的成華豬,這種新成華豬的出欄時間僅需要8個月,改良後的成華豬,並沒有丟失肌肉纖維多的特點,甚至將改良版成華豬切片後,可以看到類似大理石的紋路,這正是古代文獻中形容成華豬的「雪花豬肉」。在經濟發達的廣東,土豬的市場占有率也開始從不足1%,漸漸反彈到了如今的10%。

可養豬這事,說到底還是要看種豬。拿回市場主導權的重點,就在於擁有自己的種豬。目前已經有些國內養豬企業,開始在種源上下功夫,近些年就有皮特蘭豬問世。隨著國家對種豬的愈來愈重視,近期發布了《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專門提出了解決畜禽種業的問題,確保在畜禽核心種源上的自主和可控。相信隨著改良計劃的進行,特色豬種將會在不久的將來大放異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aa4ef31a9f8ad950aa9cd5657f8bd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