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為何一定要挖明皇陵?看下他的祖上是誰?就明白了

2024-01-20     千年史館

原標題:郭沫若為何一定要挖明皇陵?看下他的祖上是誰?就明白了

《淮南子·主術訓》曰:「是故非澹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淮南子》由西漢皇族的淮南王所著,他以先秦道家為基礎,融合了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時期的百家學說,諸如法家,醫家,陰陽家,兵家等。道家講究順其自然,注重人與自然聯繫和處世人生態度,澹泊明德和寧靜致遠雖不是完全出自道家,但同道家思想一樣,充滿了對於人生哲理這一話題的思考。

任何一個值得讚揚的事業,並不是因為職業本身被捧到了神壇的高度,而是從事這一職業的人,在其中為他人或社會做出的貢獻。「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人們最終都將被埋在於泥土之中,因此生前做出的貢獻被認為是評價一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在古代封建社會中,人們往往都很重視死亡這件事情,這種重視最終都體現在自己的陵墓之中。

其中陵墓的規模和個人財富和地位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古代陵墓中,規模最大的往往都是歷朝歷代的皇陵。那些皇宮貴族為了體現自己的身份地位,都會要求自己死後在自己的陵寢中放入各種奇珍異寶,隨著主人一同葬入地下。隨著時間的推移,屍骨會逐漸消解消失,而那些留下來的奇珍異寶就成為了珍貴的文物,成為了今人見證歷史的物質參考。

這些珍貴的文物有些被珍藏於博物館裡,有些成為了私人藏品,有些則仍舊被埋在地下,還未被挖掘發現。其實考古並不是新興的事物,早在上世紀就已經有了考古,彼時考古剛剛興起,引得不少歷史愛好者和歷史學家的興趣。彼時大部分考古從業者都對歷史頗有研究,或是了解部分歷史又痴迷歷史的人,而在其中有一位其本職和歷史並沒有直接關係,他就是郭沫若。

與其說郭沫若生前熱愛考古,不如說他可能有一些其他自己的目的,而且他的考古都是以挖出明皇陵為最終目標。那麼他為什麼對明皇陵情有獨鍾呢?其實這還要說到元朝末期的農民起義,據郭沫若自己所說,他是郭子興的後人。郭子興是元末紅巾軍領袖,同時他還是朱元璋的伯樂,正是因為他的引薦,朱元璋才能擁有許多能人。

郭子興可以說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最大的功臣之一,正是因為有他引薦的諸多人才的幫助,朱元璋才能建立明朝。但朱元璋在成功建立明朝,並成功穩固江山之後開創了「洪武之治」,但是到了晚年,開始變得生性多疑,對手下大臣進行誅殺。被誅殺者有史料記載的都多達三萬人左右,更不用說沒被記載的,其中郭子興就是眾多的被誅殺者之一,其兒子也都沒能倖免。

因為這些原因,郭沫若想要去了解自己祖上的歷史,他才會執著於挖明皇陵,不過這些其實都只是他自己的說法。至於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是郭子興的後人,而他是不是真的只是為了了解郭子興的故事才這麼做,還是有其他目的,人們不得而知。同時他自己的這些說法,也讓有些人懷疑,如果他說的是真的,那麼這麼做是不是也有報復的意思在裡面。

不過不管說法到底有所多少,這些質疑其實也都是人們的猜測,其中真實的情況到是不是如此,都很難再去考證。除此之外,他曾在考古明皇陵的過程中,無意之間讓諸多文物都化為無形,這一結果導致國家出台一個政策,就是禁止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去挖掘皇陵。雖然政策出台,但也並沒動搖他繼續挖掘明皇陵的想法,但遭到有關部門的拒絕。

如果郭沫若自己的說法屬實,其實人們也能理解他內心的這種想法,畢竟如果真的是郭子興的後人,想要了解自己祖輩的故事,以及所處的時代無可厚非。只不過這其中是否真是如此,還值得考量,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對於文物的保護。加上郭沫若除開詩人這個身分外,他還是一名歷史學家,因此對於文物的保護意識應當要遠超過尋常人。

時至今日,隨著科技發展,人們對於文物的保護措施和保養手段越來越先進,國家對於學生的全面教育也越來越重視。對於新時代年輕人,了解自己祖國的文化歷史,同時在了解歷史的過程中,自覺承擔起愛護文物的責任是自己應有的心態。讓歷史文物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體現,讓歷史文物能永遠成為人們見證祖國歷史的聯繫,這才是對待歷史最好的態度。

參考資料:

《淮南子》

《報任安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a69a3cbdc681030ff275dda1fff5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