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社區群干最信賴的黨員志願者!」在孔凡亮的朋友圈裡,多是這樣的評價。
孔凡亮是東北吉林人,80後,如今在武漢市文聯對口聯繫的青山區鋼都花園123社區當志願者。一個多月里,他胖胖的身影一直活躍在社區的每一個角落,為居民解決問題。
「胖胖的志願者」贏得居民信賴
作為一名剛剛接觸地方工作的「新手」,初到社區,如何開展工作,更好地發揮黨員幹部下沉社區的作用,是擺在孔凡亮面前的第一道難題。他從封閉管理初期最難做的門衛值守入手,在量體溫、開具出入證明、向居民解釋封控政策的過程中,處處留心,幾天的時間便摸清了社區的基本情況。隔離病人封控、發熱門棟排查等有危險的活兒他也毫不推辭,衝鋒在第一線,在一圈又一圈的摸排中,不僅迅速將社區45棟137個單元的位置爛熟於心,也給了123社區工作人員很大底氣,穩定了軍心和士氣。
全封閉管理後,社區的工作量激增,孔凡亮沒有後退半步,主動作為,從分裝企業捐贈的愛心菜,送菜上門,到組織物資團購,每天對接不同的商超拖菜分發,到為癌症患者轉診、買藥,足跡遍布青山區、洪山區、江漢區4家醫院(門診)、40多家藥房,再到為居民進行社區疫情防控工作宣傳,安撫居民恐慌、焦躁的情緒,管控社區人員流動……社區的每一份工作他都參與其中,守土有責,守土盡責,把自己當作一名普通的社區幹部。
2月22日中午,社區黨群活動中心志願者正在接待前來諮詢和購買重症藥的居民,一位老大爺來到門口詢問自己樓棟消毒情況,就在接待的志願者一遍一遍耐心回復的過程中,大爺突然情緒激動,扯下口罩,衝進室內,指責社區工作人員不作為,並準備動手打人,室內工作人員一臉錯愕。
孔凡亮見狀連忙上前輕言安撫老大爺的情緒,認真傾聽他的訴求,同時將他帶出門外向他耐心解釋,並拿出社區對他居住門棟的每日消殺作業照片,同時贈送他84消毒液、口罩及一次性手套,大爺怒氣漸漸平息,深感慚愧。
他轉身對其他居民講:「志願者都像他一樣,我們居民心裡就有了底,以後大家就找這個胖胖的志願者。」
「現在居民出行不方便,有困難只能找社區,心裡不痛快也想來社區傾訴,這都很正常。不管遇到什麼情況,我們都要捧著一顆為居民排憂解難的心,好好溝通,一定有辦法解決。」孔凡亮說。不論是記錄居民的個性化需求,外出採買,還是為居民講解政策,教老人用手機支付,他總是不厭其煩,耐心細心,一個多月的時間,「小孔在嗎」的呼喚聲每天都會在社區門口響起,「胖胖的志願者」成了居民心裡最信賴的人。
「作為幫扶我們社區工作的黨員幹部,他真真正正做到了紮根社區、紮根居民,在他身上,我看到了黨員幹部為民服務的決心和意志。」鋼都花園123社區書記趙旭玲說。
每日奔波在為居民購藥的路上
鋼都花園123社區是2000年建成的老小區,有1847戶共5274人居住,10戶低保,殘疾人84人,80歲以上老人230人,85歲以上的77人,居民老齡化嚴重,老弱病殘人員相對較多。小區封閉管理後,生活物資供應基本得到了保障,而居民的購藥問題則成了突出的矛盾。很多老人常年服藥,對於癌症等重症病人來說,藥物則是他們生存的重要支柱。不能出門,尋醫購藥怎麼辦?這個特殊時期,進醫院有風險怎麼辦?這時,孔凡亮站了出來。
在孔凡亮發現居民的購藥需求暴增之後,他立即組織其他下沉幹部一起,群策群力尋求最佳解決方案。他們將購藥的需求分為普通購藥和重症購藥兩類,對於一些常見的藥物,他們與社區附近的藥店聯繫,在社區公布電話,由居民直接聯繫藥店,藥店每日集中配送一次;對於重症藥物或者不常見的、必須去醫院購買藥物,則由孔凡亮每天出去購買。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一次次進醫院、跑藥房,並不容易,個中辛苦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體會。「買藥其實挺累的。在重症藥房,經常排隊兩三個小時,在醫院開藥,我要把看病的整個流程全部走一遍,排隊挂號、找醫生開處方、再排隊繳費拿藥,最快也得半天時間,有些藥要一家一家地找,也很耗神。」孔凡亮說。
為了給一戶身患癌症的居民買替莫唑胺膠囊、鴉膽子油軟膠囊和烏苯美司膠囊,孔凡亮和另外一位志願者花了2天半的時間,輾轉了35家藥房、2家醫院、2家門診,最終在湖北省腫瘤醫院排隊3個小時之後拿到了這難得的救命藥,交到了居民手中。「在醫院還碰到過死者被醫生推出來,正好經過我的旁邊。我不是醫務工作者,看到這個還是有點害怕。但是醫院該去還是得去,這是居民的救命藥,我多跑一家醫院,就能給他們多一份希望。」
在他的努力下,鋼都花園123社區的購藥問題基本得到解決,而且做到了絕大部分藥品可以在居民求助後的24小時內到達居民手中。「以前我們買藥,還得自己去醫院挂號、排隊、取藥,現在有志願者為我們跑腿,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拿到藥,比之前方便多了,就是這些年輕伢們太辛苦了。」社區居民動情地說。
每天跨越幾個區去社區上班
孔凡亮家住在江夏,他沒有選擇就近自己居住的社區,而是毫不猶豫衝到離家30餘公里的對口幫扶一線。從2月3日開始,已連續工作33天沒有回家,晚上就獨自一人在離家不遠的一處小房子裡自我隔離。「距離是有點遠,從家到社區要跨幾個區,但因為工作的這一段時間,跟社區幹部和居民都熟悉了,他們需要我,我也牽掛他們,感覺放不下,就堅持每天過來了,沒有就近。」孔凡亮說。
每天清晨,孔凡亮都很早趕到社區,在給社區辦公室區域做完衛生和必要的消殺程序後,接待居民的詢問和求助。很多時候,他出門的時候天還沒亮,空曠的街道空無一人。「每天上班的路上,差不多都在計劃一天的工作,今天有多少菜要去拖,昨天居民反映的問題還有哪些沒有解決,顧不上去想害不害怕。」他說。
武漢是孔凡亮的第二故鄉。2005年,因為入學入伍,他從兩千多公里外的老家來到武漢,一待就是15年。他雖不生於斯卻長於斯,在此讀書學習,成家立業,他對於武漢有著深深的眷戀。當記者問他最想和家人講些什麼時,他說想告訴兒子:「爸爸正在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希望兒子將來也能成為一個樂於助人的孩子!」
END
出品:武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新媒體中心
監審:鄧鼐 監製:吳曉君 編輯:張傑
來源:人民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9dZ6XABfwtFQPkdfUB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