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鄒旭診室故事】欄目是廣東省中醫院心血管科大科主任鄒旭教授帶領團隊開辦的專欄,將圍繞鄒旭診室里發生的真實案例,有故事,有醫生的建議和指導,有專業的醫學剖析,同時介紹一些效果確切、操作性強、簡便廉驗的日常調理小妙招,以達到養神健體、培育正氣、提高抗邪能力的作用。
57歲的馮先生在4年前感染病毒肺炎之後就出現了心悸胸悶、皮膚瘙癢等症狀,多次於其他醫院體檢未發現太大異常,多處求醫問藥均未見明顯好轉。近日馮先生的症狀又加重了,他來到了廣東省中醫院心血管科住院系統診治,經檢查後也未發現明顯異常,幸而遇見鄒旭教授進行大科主任名中醫查房診治。
刻下症見:心悸胸悶,活動後明顯,無胸痛,雙小腿皮色偏紅,可見色素沉著,伴瘙癢,無脫屑滲液,伴周身乏力,健忘,喜食肉食、雞蛋,夜間打鼾,口乾口苦,時有心煩,大便不暢。納可,難入眠且多夢,小便可。舌淡暗,苔白膩。寸上脈,脈滑,寸脈強,尺脈弱。
鄒旭教授結合患者症狀及病史,運用臟腑辨證及六經辨證,結合長桑君脈診法,考慮中醫診斷為心悸,認為該病的病機屬六經的太陽蓄血、陽明不暢、太陰濕困、少陰虛熱,臟腑病機屬脾虛痰瘀、小腸熱盛、心腎陰虛,應治以健脾化痰活血、清熱益氣養陰。治療上,鄒教授予溫膽湯、抵擋湯、桂枝茯苓丸、小柴胡湯、增液湯合方加減運用,加土茯苓、紫珠草健脾祛濕解毒,知母清熱生津潤燥。予14劑,日一劑,水煎服。並配合針刺太溪穴、太沖穴、外關穴。同時囑咐患者放鬆情緒,加強運動,飲食有節。
初診查房時患者皮膚狀態
2周後電話隨訪患者,患者訴心悸胸悶症狀已消失,皮膚瘙癢較前明顯緩解,電話囑患者可按照上方繼續服用14天以鞏固療效,如有不適及時隨診,同時囑咐患者保持心態平和,繼續堅持運動,控制飲食。
隨訪時患者皮膚狀態
病例分析
本例患者初診時見寸上脈、寸脈強、尺脈弱,根據長桑君脈法理論,寸上脈屬陰虛陽亢,寸脈強提示小腸有熱,尺脈弱提示氣陰不足。結合患者病史,患者感染病毒肺炎後餘毒未清,免疫功能紊亂,加之喜食肉食、雞蛋,痰濕內生,易出現過敏體質,從而進一步影響免疫狀態,餘毒擾動於心,發之於皮毛,故見心悸胸悶、皮膚瘙癢暗沉;餘毒擾心,小腸熱盛,津液不得上乘,故見口乾口苦,心煩意亂,眠差夢多;餘毒不清,加之嗜食厚膩,脾虛難運,痰濕內生,故見夜間打鼾、大便不暢等;舌淡暗,苔白膩,脈滑,寸脈強,尺脈弱均為體內痰瘀互結、熱盛陰虛之象。
《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從心臟角度治療皮膚疾病自古有之,心為陽髒,五行屬火,主身之血脈,若心火亢盛,火熱郁於血脈,則上炎局部肌膚,形成瘙癢腫瘡。《類經·疾病類》也有記載:「熱極則瘡痛,熱微則瘡癢。心屬火,其化熱,故瘡瘍皆屬於心也。」可見皮膚瘙癢腫痛與心臟密切相關。《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云:「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抵擋湯主之」,本患者因4年前感染病毒肺炎後出現心悸胸悶、皮膚瘙癢,於六經而言,是初感病邪之時太陽邪熱未能盡數散去,致使疾病遷延,邪熱隨經內傳,與血相結而發此病。
患者初診之時病程已有數年,除瘀熱之外,更兼有痰濁、陰虛等象,故鄒教授在治療上採用健脾化痰以寧心、清熱活血以安心、補益氣陰以養心,從心臟論治該患者疾病,予以溫膽湯健脾化痰清熱、抵擋湯合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增液湯益氣養陰、小柴胡湯調理氣機,另加用土茯苓、紫珠草健脾祛濕解毒,知母清熱生津潤燥。配合針刺太溪穴、太沖穴、外關穴,使痰濁得化、瘀熱得除、氣陰得養,故疾病得去。
病機十九條——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是中醫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這句話的意思是,所有與疼痛、瘙癢和瘡瘍相關的病症,其發病機制都與「心」有關。這裡的「心」不僅僅指現代醫學中的心臟器官,而是指中醫理論中的「心」,包括心主血脈、心主神明等功能。
心主血脈:中醫認為心氣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流注全身,發揮營養和滋潤作用。如果心氣不足,推動無力,血行遲滯,就可能導致疼痛,即「不通則痛」。同時,如果血脈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營血不能布達全身,肢體臟腑失養,也可能導致疼痛,即「不榮則痛」。
心藏神:心還與精神、情緒和感知有關。痛和癢作為感覺,是由心所感知的。因此,心的功能異常可能導致對痛和癢的異常感知。
心主火:在中醫理論中,心與火相對應,火熱太過可能導致皮膚瘡瘍、紅腫發癢等症狀。因此,治療這類病症時,常常需要從清心瀉火、涼血解毒等方面入手。
歷代醫家對此有不同的理解和闡述。例如,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提出「諸痛癢瘡皆屬心火」,強調火熱在這些病症中的作用。而現代醫家則認為,雖然火熱是導致痛癢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不能忽視心的其他功能,如主血脈和藏神,這些功能也與痛癢瘡的發生有密切關係。
在臨床治療中,中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和體質,結合「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的理論,進行辨證論治。可能的治療方法包括清心瀉火、養心安神、活血化瘀等,以恢復心的功能,緩解或治癒痛癢瘡等症狀。
皮膚瘙癢的日常調護建議
1. 保持皮膚濕潤:使用溫和的保濕霜或乳液,尤其是在洗澡後。選擇無香料、無染料的保濕產品,以減少過敏反應。
2. 溫和清潔:使用溫和、無皂基的清潔產品,避免使用過熱的水洗澡,溫水即可。不要過度清潔皮膚,這可能會去除天然的皮膚油脂。
4. 保持心態平和:壓力和焦慮可以加劇皮膚瘙癢感。心態平和有助於降低這些負面情緒,從而可能減輕瘙癢感。壓力可以導致體內激素水平波動,包括皮質醇等,這些激素的變化可能會影響皮膚狀況。心態平和有助於維持激素水平的穩定。
5. 控制抓撓:抓撓可能會加重瘙癢和皮膚損傷,儘量避免。可以剪短指甲,減少抓撓時對皮膚的傷害。必要時可以戴手套或包紮受影響區域,以防止抓撓。
6. 適當運動:適度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臟跳動和血液循環,從而提高皮膚的氧氣和營養供應,促進細胞再生和修復。運動還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幫助身體排出代謝廢物。
7. 適時就醫:如果皮膚瘙癢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就醫,以便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在醫生指導下,可能需要使用藥物來控制瘙癢。
鄒旭教授主編的新書
國醫大師鄧鐵濤
百歲養生二十四法(視頻版)
出版啦
歡迎掃碼了解百歲養生智慧
鄒旭,廣東省名中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教授,廣東省中醫院心血管科大科主任。師承國醫大師鄧鐵濤,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
擅長「經髒辨治」、針藥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症、傳染病及疑難雜病,倡導「調脾護心」、「運脾化痰」、「分消走泄」。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好醫生」「人民好醫生」「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等稱號。
廣東省衛生信息網絡協會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長桑君脈法傳承與創新國際論壇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副會長。
新冠期間,十次逆行馳援疫情防控一線,所在雷神山醫療隊獲中共中央宣傳部「時代楷模」稱號。擔任中央援港抗疫中醫專家組成員,與張忠德教授聯合創立的扶正解毒方被納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十版)》。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嶺南鄧氏內科流派工作室、鄒旭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研究生 劉源
執行編輯: 張靚雯
審核校對: 王軍飛
責任編輯: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