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創科25人|對話香港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將科幻變成現實,柔性手術機器人是未來最重要的發展方向

2024-08-13     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朱麗娜 香港報道

明亮晃眼的手術燈下,一字排開各種尺寸、形狀的手術剪、解剖刀等,身穿藍色手術袍的外科醫生,頭戴外科手術眼鏡,冷靜而專注地為病人進行著腹腔手術——這是香港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的國畫作品《杏林俊傑》中所描繪的場景。

他不僅擁有精湛的外科技術,還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國畫畫家。自幼受母親耳濡目染而愛上國畫,隨後師從嶺南派一代國畫大師趙少昂。中學時期,他便在多個國畫比賽中嶄露頭角,屢獲大獎,展現了出眾的繪畫天賦。

「我認為國畫很美,開始學畫以後,我真的有考慮過當一位國畫畫家,」他笑言。然而,最終趙偉仁選擇了繼承父親的衣缽,暫時放下畫筆,拿起了手術刀,走上從醫之路,並成為了一名蜚聲國際的上消化道手術和創新內鏡及機械人外科權威。

在他看來,國畫藝術與外科手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需要高度專注、良好的規劃和手眼協調。潛移默化之中,國畫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使他能更加理解病人的需要和醫者的責任。他亦將國畫的精髓——「留白」,融入自己的生活哲學中,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仍堅持提筆作畫。

趙偉仁致力研究微創和機器人食管切除術,以及用作早期胃腸癌的診斷及治療的新型內鏡技術。數年來,他發表了近400篇論文和6本書籍章節,目前擔任國際權威學術期刊《Endoscopy》的編委。他的研究成果屢獲獎譽,包括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及教育部技術進步獎、美國胃腸鏡內鏡世界盃內窺鏡檢查一等獎、及倫敦帝國學院哈姆林醫療機械人研討會「卡爾史托斯-哈羅德霍普金斯金內鏡獎」等。

「想像即可成真」

「阿波羅的大腦,獅的雄心,鷹的利眼和女人的巧手。」

在大眾眼中,外科醫生大都冷靜、理性,但從小學畫的趙偉仁卻有感性浪漫的一面。受科幻電影《星空奇遇記(Star Trek)》的啟發,趙偉仁兒時的夢想是「勇踏前人未至之境」,「正如畢卡索所說,你能想像的一切都能實現 ( Everthing you can imagine is real)。」

今年2月起,他開始接任香港中大醫學院院長。除了大學醫學院日常繁忙的行政工作外,他仍然堅持參與長達數小時的外科手術,併到醫院看診巡房。作為一名外科醫生,最為自豪的莫過於挽救病人的生命,然而讓他沮喪的是,很多病人確診癌症已是晚期,即使再完美的外科手術亦無法將他們的生命從死神手中拉回。

「上消化道癌症比如食道癌的患者,即使通過手術配合化療降低復發幾率,五年的生存率也只有約20%。晚期癌症復發的幾率很高,最好的手術也不能避免病症的復發,唯一能改變患者命運的辦法就是早期的診斷治療,」他坦言。

2003年,趙偉仁遠赴日本深造,師從日本名醫井上晴洋教授學習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並將該技術引進香港,為治療早期消化系統癌症帶來曙光。其後,他先後完成多項突破性的手術,包括2010年在香港成功操作了首個經口無創內鏡肌肉切開術(POEM)。

據了解,ESD對醫生內鏡操作技術要求極高,學習曲線長,術中多缺乏有效牽引,黏膜下剝離視野受限,在現有設備條件下術中難以形成類似外科腹腔鏡手術中的操作三角。相比之下,如果用機器人的手臂,就可以更加精準地完成手術操作。

因此,近年來,趙偉仁帶領團隊潛心研究內鏡手術機器人。2011年,他完成了全球首個利用機械人的胃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並在2020年完成了全球首個機械人輔助的大腸內鏡黏膜下剝離手術等。

然而,他坦言,目前內鏡手術機器人的應用仍處於早期,「第一,這項技術不太容易發展。因為從身體外放入機器人的角度是比較刁鑽的,所以在控制和工程設計方面,還需要實現比較準確的機械手臂控制,這是比較困難的。第二,在腸胃部里,我們需要控制寬度四毫米的機械手臂,在設計方面對精準度的要求也很高。」

人機協作模式

手術機器人作為高端醫療器械,其性能和安全性要求高,核心技術研發難度大、費用昂貴、上市周期長,因此進入醫療機構有一定的價格門檻。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尚處於早期發展階段,裝機率整體偏低,中國市場腔鏡機器人滲透率僅為0.51%,而美國同期同類手術的滲透率為13.3%。2020年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僅為4.25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5.1%,預期未來將以44.3%的復合年增長率快速增長至2026年的38.4億美元。

展望手術機器人的未來,趙偉仁表示未來AI系統將能為醫生提供精準的輔助診斷和手術建議,形成「鋼鐵人(Iron Man)式」的人機協作模式。「AI系統通過收集大量的手術影像並進行深度學習,可以作為一個擁有數十年豐富手術經驗的醫生為年輕醫生提供手術建議,比如實時分析出最適合下刀的位置,從而提升手術的安全度。」

在目前的機械人手術操作中,「腹腔鏡猶如我們的眼睛,機械臂是我們雙手的延伸,外科醫生則充當大腦,操控整個手術過程。我們相信人工智慧未來會成為我們的副駕,一起駕馭複雜的機械人手術。」

一直以來,香港高校以卓越的基礎科研成果著稱,但由於缺乏產業鏈的配套,研究成果商業化成效不如人意。

近年來,香港各大高校都在積極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2020年獲得香港特區政府InnoHK資金的支持,趙偉仁牽頭在香港科學園創立了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MRC),亦是亞洲首個手術機器人臨床試驗基地。

該中心與香港本土手術機器人公司康諾思騰(Cornerstone Robotics)合作,據他透露,目前該公司Sentire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已經完成了55例手術,從外科醫生的角度,操作手感可以媲美被業界稱為「上帝之手」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該手術機器人正在等待相關的審批,「如果可以拿到認證,我相信可以在香港或內地進行推廣,甚至可以推廣到不同的國家。」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粵港合作、港深合作模式從「前店後廠」升級到「前研後產」,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這為香港科研成果轉化、產業化提供重要的依託和發展空間。

作為「金字塔尖」的醫療科技產品,手術機器人構造十分複雜,擁有過萬個零部件,需要集成臨床醫學、機器人本體設計、控制算法、電氣工程、人機互動、視覺影像等多個學科的前沿大底層技術,開發難度較大。

在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加快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在趙偉仁看來,結合香港基礎研究的優勢,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在產業供應鏈方面的能力,有望可以打破手術機器人行業的壟斷格局。

畫家與醫生的抉擇

《21世紀》:趙院長,自你接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以來,你的日常行程是怎樣的?

趙偉仁:自從我擔任了醫學院院長一職,工作變得非常繁忙,這在我接任之前是難以想像的。除了繼續作為專科醫生,使用內鏡為患者提供診療服務,我還需參與眾多會議,包括神經學領域的會議,以及與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交流。

《21世紀》:除了作為科研者和外科醫生的身份,你還熱愛國畫,是嶺南畫派名家趙少昂的弟子。在選擇職業時,你是否曾考慮過從事繪畫或藝術方面的工作?

趙偉仁:我的母親是趙少昂先生的弟子,我深受其影響,對繪畫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在我十幾歲時,便開始跟隨趙少昂教授學習國畫。學習過程中,我確實曾考慮過成為一名國畫畫家。然而,我的父親是一位醫生,他希望我能繼承他的事業。在畫家與醫生之間,我最終選擇了後者。

《21世紀》:在你的工作和科研中,你認為繪畫與外科醫生之間有何共通之處?

趙偉仁:醫學領域包含超過十六個不同的專科。我選擇外科,部分原因是它與藝術有著密切的聯繫。外科手術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形式。我發現,國畫的學習經歷,尤其是在對色彩的敏感度方面,對我的外科手術操作大有裨益。

《21世紀》:你是否認為,由於你在繪畫方面的練習,使得手部的靈活性和穩定性對你進行外科手術有所幫助?

趙偉仁:這可能與我控制毛筆的繪畫練習有關。在繪畫時,我們必須保持手部穩定,避免手部顫抖,這無疑也提升了我在手術中的操作穩定性。

《21世紀》:關於你最喜歡的科幻電影《星空奇遇記》,這部電影對你從事研究有哪些啟發和靈感?

趙偉仁:《星空奇遇記》是我童年時期非常喜愛的一部電影。影片中展示了許多創新科技,這些科技也被應用於醫療領域,例如一種小巧的儀器,無需掃描即可定位體內的病源。在創新方面,許多在《Star Trek》中實現的概念,我們希望在現實中也能利用現有科技進行早期疾病診斷和治療。

《21世紀》:像是一些在科幻電影中看到的場景,也許在數年或數十年後會成為現實?

趙偉仁:我們不僅可以想像,而且可以實現。儘管我們的科技尚未達到那種水平,但我們應繼續設想未來醫療科技的發展,並朝著那個方向不懈努力。

機器人未來十年最重要的方向

《21世紀》:2020年,你帶領團隊完成了全球首例內腔鏡機器人手術,為早期癌症患者剝離內腔黏膜。能否回顧一下當時手術的難點、突破點以及創新之處?

趙偉仁:2003年,我在日本學習黏膜下剝離術,那時日本剛開始應對早期腸胃癌。在香港,當病人尋求醫療幫助時,通常已經出現了症狀,這通常不是早期癌症患者。作為外科醫生,儘管我進行了最佳的手術操作,最安全地達到了手術目標,但病人的命運仍然受到癌症的影響。晚期癌症的復發率很高,即使是最好的手術也無法完全避免病症的復發。唯一能夠改變患者命運的方法是早期診斷。

我於2004年開始在香港進行這項手術。手術操作相當困難,因為我們需要控制內鏡從口部或肛門進入,深入100多厘米才能到達需要治療的腸胃部位。此外,我們還需要在外部操作鏡子和刀片進行剝離,這無疑是一項挑戰。

十幾年前,我開始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希望設計出新的軟性機器人,以便能夠伸入胃部或腸部,幫助我們進行黏膜下剝離術。機器人的一個手臂用於提升,另一個手臂進行切除,這樣的操作效果顯著,有助於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術後,病人通常在兩到三天內就可以出院。基本上,早期胃癌和食管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都超過了85%,並且康復後不需要化療,也不需要切除病變器官。

《21世紀》:在過去幾年中,機器人在醫學方面的應用有哪些新的發展?

趙偉仁:大約始於2000年,這是外科機器人系統的起點。自機器人手術概念出現以來,我們發現機器人在身體狹窄部位的手術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在前列腺癌切除手術中,機器人在縫合方面表現出色。然而,這一機器人系統仍處於相對早期的發展階段。

《21世紀》:你為什麼認為機器人手術仍處於早期階段?還有哪些功能需要完善?

趙偉仁:首先,這項技術的發展並不容易。我們從體外將機器人引入體內的角度相當複雜,因此在控制和工程設計方面,需要實現更為精確的機械手臂控制,這是一項挑戰。其次,在腸胃部,我們需要控制寬度僅為四毫米的機械手臂,這對設計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我們仍在不斷發展這項技術。

《21世紀》:作為一名外科醫生,你如何看待未來手術機器人與外科醫生的分工?兩者的未來發展將會怎樣?

趙偉仁:總體而言,在外科領域,微創和機器人手術無疑是最重要的發展方向。我也觀察到越來越多的發展趨勢傾向於早期診斷和治療,例如香港也在進行大腸癌篩查。未來的發展方向肯定需要在早期癌症治療上投入更多努力。因此,柔性機器人可能在未來10到20年內成為最重要的發展方向。

《21世紀》:在醫院的培訓體系下,成為一名優秀的外科手術醫生大概需要多長時間?現在如果有手術機器人的輔助,是否能夠縮短培訓周期?

趙偉仁: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們有時也會思考,如果有突破性科技的發展,是否會縮短培訓時間。

《21世紀》:那麼,從一名醫學生到真正成為一名外科醫生,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趙偉仁:在香港,醫學生畢業後選擇成為外科醫生,培訓時間至少需要6年。但我認為,即使經過6年的培訓,他們的經驗仍然不足。成為普通外科醫生是可能的,但如果要成為專科醫生,比如我的專科是食管道癌,還需要更多的時間。我認為,經過十幾年的培訓後,才可能成為一名比較成熟的外科醫生。現有的機器人是否可以縮短培訓時間?我認為不行。因為對我們來說,機器人只是一種外科手術工具,與普通醫療設備無異,只是它的靈活性更高,可以提高手術操作的安全性。手術仍然需要醫生的經驗配合,因此在培訓方面仍需投入時間。

未來另一個最大的發展肯定是人工智慧。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肯定會有不同的經驗和判斷。例如,AI可以分析一萬個有經驗的醫生在手術中是如何操作的。我們可以利用AI配合機器人,在外科醫生操作時提供意見,指導經驗較少的專科醫生如何進行手術,從而提高手術的安全性。

《21世紀》:所以在AI的加持下,copilot的價值會大大超過簡單的手術機器人?

趙偉仁:我們以前也會想像。科幻電影中也有自動化機器人,它們可以完全操作手術,但現在也存在許多障礙。我們對機器人和AI的信任是否能達到100%?在自動駕駛汽車尚未獲得人們信任的今天,手術機器人的完全自動化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

彎道超車

《21世紀》:剛才談到機器人,目前歐美的手術機器人品牌在全球占據壟斷地位,中國內地以及香港也在不斷研發很多手術機器人。未來國產手術機器人是否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或者打破壟斷局面?

趙偉仁:這完全是有可能的。自2018年起,特區政府大力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創新中心,其中醫療創新尤為重要。我們很榮幸在2020年獲得香港特區政府InnoHK資金的支持,成立了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在這個中心,我們與創新公司Cornerstone Robotics(康諾思騰)進行了合作。該公司在香港和深圳設有辦公室,其醫療機器人自2019年開始從原型設計發展至今,我們在2022年開始進行臨床研究,利用創新機器人系統已經完成了55例手術。在操作這些機器人時,我感覺與國外大品牌沒有太大差別,基本上是相同的。

《21世紀》:這款手術機器人操作的體感很好?

趙偉仁:感覺非常好,控制也很準確。過去十幾年來,我每次參加國際會議,大家討論手術機器人都面對一個問題——成本太高。因為全球只有一個品牌,所以我們希望降低手術機器人的價格。內地許多病人需要機器人系統進行手術,如果價格可以降低,更多的病人將能夠受惠。

《21世紀》:現在我們自己研發的機器人,是否有可能在短期內進入香港的公立醫院或私立醫院的手術室使用?

趙偉仁:有很大的可能性。目前,機器人系統正在等待國家審批。如果獲得認證,我相信可以在香港或內地推廣,甚至推廣到不同國家。

「前研後產」模式

《21世紀》:剛才談到手術機器人,聽說它有超過1萬個零部件,是各種技術的集成。香港在這方面有哪些優勢?香港如何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產生協同效應?

趙偉仁: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效應非常重要。香港在高端醫療或科研領域擁有許多知名大學和人才,但如果要實現產業化,就需要落地。在這些創新科技方面,香港在科研方面可能具有優勢,但在應用方面還有提升空間。例如,在病人數量較大的背景下,內地醫院可以互補,因為內地的手術數量是香港無法比擬的。我們有傑出的醫生和工程師,可能在創新和研究方面表現突出。我們還發現,機器人大約有15000個零部件,零部件工廠設在深圳,但前沿研究是在香港進行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優勢互補、互相協調。

《21世紀》:剛才提到港中大將一些優秀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或落地,在這方面你有哪些好的經驗可以分享?

趙偉仁:首先,我們醫學院的大力推動至關重要。我們擁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知名團隊,但我們不僅要在研究前沿和突破上取得成果,在重要期刊上發表重要文章,獲得研究資金,還需要考慮如何轉化。現在,我們有更多的落地機會,從不同的參與者、研究者,包括領導教授和研究生。因為香港特區政府也有許多推動科技落地的政策,包括最近的RAISe+。它也希望推動教授的研究,完成從研究到落地的轉化,資金也非常重要。

《21世紀》:資金當然非常重要,但在大學的考核體系方面,以往大家可能都是以發表論文、教學、科研作為衡量標準。你接任院長後,在醫學院如何將應用或科研的轉化納入考核體系?在這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趙偉仁:第一,在醫學院,我們經常舉辦研討會,與同事分享經驗。我們也有不同的教授,他們在推動全員科研方面非常有經驗,知道如何進行轉化。第二,我們可能需要看到除了發表文章之外,在完成專利、智慧財產權後的成果如何量化,這也將成為評估的一個方向。第三,我們還會考慮在(常規)工作之外,是否有參與公司的情況,這現在也可能成為一個重點。當然,並不是要求所有教授都去開公司,因為大學的培訓是針對學者的,尤其是在醫療領域。作為醫生而言,與追求產業化、商業化方面可能存在一些衝突。如果有合作夥伴,我們非常歡迎。

(實習生姚力丹 黃正皓對本文亦有貢獻)

策劃:於曉娜

記者:朱麗娜

監製:朱麗娜

編輯:李艷霞 和佳

審校:周炎炎

設計:白宇航 黃丹虹

視頻製作:袁思傑

新媒體統籌:丁青雲 梁俊斌 曾靜嬌

海外運營監製: 黃燕淑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83afc5cb089a772c5cf60510c1626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