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流感日:流感病毒每年奪命數十萬,如何加強預防與規範抗病毒治療?

2024-11-01     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上海報道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在全球範圍內,流感每年影響約5%~10%的成人和20%~30%的兒童,導致多達500萬例嚴重病例和65萬例死亡。中國的一項最新研究也表明,中國每年大約有8.8萬人因流感引發的呼吸系統疾病而死亡,占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總數的8.2%,流感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

為了提高公眾對流感科學防治的認識,全球將每年的11月1日定為世界流感日。流感,即流行性感冒的簡稱,是由季節性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目前,導致流感季節性流行的病毒包括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和H3N2亞型,以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消化感染科主任張婷教授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與普通感冒實際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流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徵,而普通感冒則沒有。在上海地區,流感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1月,即冬季,儘管夏季也會有輕微的增長。在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流感的流行期也呈現出兩個高峰期。然而,在海南這樣的溫暖地區,流感的高峰期並不像北方地區那樣明顯。

「在中國,每年大約有9.6萬至24.0萬人死於流感引發的呼吸系統疾病,占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總數的8.2%。」

流感絕非輕微疾病,它有可能致命。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控呢?

流感發熱症狀嚴重

儘管自第一次西班牙大流感以來已過去一個世紀,流感對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威脅依然嚴峻。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是季節性流感的高發期。流感病毒每年在全球範圍內引發300萬至500萬例重症病例,並導致29萬至65萬人死亡。

華東地區的臨床專家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流感在冬季尤為流行。通常情況下,11月至12月甲型流感較為常見,而進入12月至1月,甲型流感數量有所下降,乙型流感則開始增多。從門診患者數據來看,大多數流感患者表現為上呼吸道感染,引發肺炎的情況較少。甲型流感患者通常會出現高熱、全身酸痛和咽痛等症狀;而乙型流感患者則可能伴有全身酸痛、發熱、咽痛和咳嗽等症狀。然而,不同患者的症狀差異很大。

臨床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病程、病史、接觸史,並結合體檢結果,初步判斷病情的可能性,然後選擇性地進行病原檢測。

實際上,無論是哪種流感病毒,它們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或與被污染物品的接觸傳播,並且都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幼兒園和學校作為人員密集場所,有限的教室空間和學生間頻繁的互動,都極易導致病原體的傳播。如果沒有及時採取控制措施,很容易引發聚集性疫情。因此,每當開學季來臨,傳染病的高發期也隨之到來,家長、學校和孩子們都不能放鬆警惕。

「流感的潛伏期很短,通常只有1至3天,是一種快速傳播、快速暴發的疾病。流感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發熱、全身酸痛、流涕、咽痛、乾咳等。小嬰兒可能會表現為高燒、煩躁、哭鬧增多、食慾減退。重症流感病例可能會出現肺炎、呼吸困難、腦炎、驚厥、休克等多種併發症,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這對本身患有基礎疾病的兒童來說,可能是一個較大的挑戰。」上述臨床專家表示。

張婷也強調,在危害性方面,流感的傳染性較強,特別是在流感流行期間,大約有50%的兒童可能會受到感染。儘管普通感冒的發病率也很高,但它並不具備流感那樣的傳染性。

從症狀上來看,流感與普通感冒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流感患者的發熱症狀通常更為嚴重,尤其是兒童患者,體溫可能上升至39攝氏度以上。與此同時,流感患者的呼吸道症狀(如流鼻涕)相對較輕,但全身症狀更為突出,例如肌肉酸痛、頭痛和乏力等。相比之下,普通感冒患者出現乏力和酸痛的情況則較為少見。」張婷介紹。

張婷表示,流感的高風險群體相對容易識別,主要包括5歲以下的兒童和65歲以上的老年人。此外,孕婦以及患有慢性基礎性疾病的個體也屬於高風險群體。儘管患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但一旦感染流感,他們容易病情加重。此外,醫護人員由於頻繁接觸病患,也構成了高風險群體,醫院的保潔人員和運送人員同樣在此列。

流感流行之際,高危人群急需及時獲得防護。

疫苗接種率不足4%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最有效方法。儘管如此,在中國,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仍然偏低。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的數據,2022年至2023年流感季節的接種率僅為3.84%,與歐美國家存在顯著差距。此外,許多民眾對流感與普通感冒的區別認識不足,對於及時進行流感檢測和接受規範化的流感抗病毒治療的意識也不夠強烈。

上述臨床專家從專業角度指出,預防傳染病應從三個關鍵環節入手: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傳染源主要是指患者,包括那些無症狀的感染者。

該臨床專家建議,一旦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應避免前往公共場所,並應佩戴口罩進行自我防護,同時及早進行診斷和隔離。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體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傳播:一是通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釋放的飛沫傳播;二是通過接觸傳播,包括與感染者直接接觸或觸摸被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後,再觸摸口、眼、鼻等部位引起的間接接觸傳播。

因此,公眾可以通過實施一些基本的預防措施來降低流感的風險,例如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遵守咳嗽禮儀、保持室內通風、減少人群聚集以及維護環境衛生等。特別是對於易感人群來說,採取保護措施顯得尤為重要。他們可以通過均衡飲食、保證充足睡眠來增強免疫力;積極治療和管理基礎性疾病,以防止病情波動。更為關鍵的是接種疫苗,這是預防感染的特異性手段。疫苗接種有助於提高對特定病原體的免疫力,減少可預防疾病的發病率,從而減輕疾病負擔。該臨床專家強調了這一點。

張婷也強調,疫苗接種是預防流感的最有效策略。除此之外,科學合理的運動同樣能夠增強體質,提高身體對病毒的抵抗力。流感病毒的傳播速度快,傳染性極強。

預防之外,迅速採取治療措施同樣至關重要。流感,這種由病毒引發的疾病,目前已有多種特效抗病毒藥物可供選擇。奧司他韋是其中最為廣泛使用的藥物,而瑪巴洛沙韋則是新近研發的藥物。這些抗病毒藥物主要作用於病毒的複製周期。具體而言,奧司他韋通過阻止病毒從受感染細胞中釋放來發揮作用,而瑪巴洛沙韋則直接抑制病毒在細胞內的複製過程,從而減少病毒的產生。臨床研究數據顯示,瑪巴洛沙韋的起效速度更為迅速。

「無論是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還是及時用藥,均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全球流行病學研究數據指出,發病後48小時內的治療是最佳時機,此時治療效果最為顯著。即便治療開始時間超過了48小時,及時治療仍然能夠帶來益處。」張婷指出,流感治療的窗口期非常關鍵,症狀出現後的48小時內是阻止病毒複製、減輕症狀的黃金時間。目前,相關研究也已證明,及時使用瑪巴洛沙韋進行流感抗病毒治療,可以有效預防病毒在家庭成員間的傳播。

更多內容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575976d014af58d1aa17d31871588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