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恐怕也沒想到,自己在這個冬天這麼「熱」。
網絡上都是被「爾濱」那些出人意料的「套路」給整得要更改行程,迫不及待去當「南方小土豆」的網友。
哈爾濱也因此成為元旦假期全國最熱門的旅遊城市之一,旅遊人次和收入都相當於5個三亞。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
看著落在哈爾濱頭上「潑天的富貴」,全國各地的城市也都開始了一波營銷宣傳,期待自己能成為下一個「爾濱」。
網上關於哈爾濱旅遊的爆梗,真的只是無心插柳,還是背後有更深層次的邏輯必然?
其他城市應該向哈爾濱學習什麼?
剛過去的2024年元旦假期,哈爾濱成了全國最顯眼的旅遊城市。
且不說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南方小土豆」、「凍梨擺盤」這些梗刷屏,僅「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的搜索量比去年同期暴漲1100%,相關的話題更是頻頻登上熱搜,引發了10億次的瀏覽量。
根據當地提供的大數據測算,截至元旦假期第三天,哈爾濱累計接待遊客304.79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了59.14億元。
無論是遊客接待量還是旅遊總收入都達到了歷史峰值。
哈爾濱的爆火,帶動了全省的旅遊 數據來源:黑龍江文旅廳 製圖:不二研究
在全國目的地旅遊熱度榜單上,哈爾濱的旅遊熱度環比上漲240%,排名熱度榜第四,僅次於北京、重慶和廣州。
甚至,整個黑龍江的旅遊都被哈爾濱帶火了。
元旦期間,黑龍江全省累計接待遊客661.9萬人次,同比增長了173.7%。
哈爾濱有多火,我們做個對比就能看得出來:
國內冬季旅遊的「頂流」三亞,今年元旦三天接待遊客56萬人次,總收入11.2億元,海南全省元旦假期的旅遊總收入是24.06億元。
也就是說,哈爾濱這個元旦假期的旅遊人次和收入都相當於5個三亞,旅遊收入是海南全省的2倍多。
這還只是「開胃菜」。
根據同程旅行的《2024元旦假期旅行消費報告》預計,哈爾濱市的旅遊熱潮將延續至寒假和春節假期。
為什麼哈爾濱的旅遊熱度能延續那麼久?
因為一年一度的哈爾濱國際冰雪節,今年的1月5日剛正式開幕,這才是哈爾濱冰雪季真正的重頭戲。
要知道,哈爾濱冰雪節開幕當天,當地是放假公休一天的,這般重視程度,放眼國內其他地方也是極為罕見的。
2011-2019年哈爾濱冰雪節遊客數量和收入變化情況一覽表
2022-2023年的冰雪季,哈爾濱全市遊客接待量累計3320.4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09.8億元。
根據今年元旦「開門紅」的情況來看,這個數據超過去年應該不成問題。
網上有人說,哈爾濱旅遊這次刷屏網絡,屬於老牌旅遊城市「翻紅」,這種說法蠻準確的。
除了今年霸占熱搜榜的冰雪大世界、街頭暖房甚至鄂倫春人在中央大街的巡遊等等細節拉滿、暖心周到的服務之外,哈爾濱的冰雪節,到今年已經舉辦了40屆。
關注度最高的冰雪大世界,只不過是哈爾濱冰雪節眾多項目中的一個主題遊園。
圖為冰雪大世界的冰雕,每年,哈爾濱都要為冰雪節投入巨資,而這些冰雕只有兩三個月的「壽命」
根據哈爾濱當地媒體報道,僅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這一個項目,投資就達到了近30億元,其中眾多的冰雕、雪雕等景觀,屬於「一次性」景觀,過了冬天就會徹底消失。
它的回報有多少呢?
官方給出的數字是預計年接待量是400萬人次,營業收入6億元。
去年12月18日,冰雪大世界正式開園,大概在今年2月底閉園。
如果按照每張門票328元、每天極限接待4萬人來算,也就9億多元的收入。
如果單純這樣看,怎麼算都是個「賠本」的買賣,那哈爾濱圖的是啥?
除了穩穩坐實了「中國冰雪旅遊第一城」的寶座之外,哈爾濱還希望通過冰雪旅遊,帶動了整個城市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冰雪經濟這一塊。
2022年,作為東北最大工業城市的哈爾濱GDP是5490.1億元,其中冰雪經濟的總規模達到717億元。
除了旅遊之外,哈爾濱更想讓自己成為一個集冰雪文化旅遊體育名城、冰雪文化體驗和傳承地、國內冬季旅遊首選地、國際冰雪經濟示範地於一體的冰雪文化之都。
黑龍江省和哈爾濱市對冰雪產業的規劃目標
相比於出現在中央大街的馴鹿、天馬,澡堂里的搓澡大姨或是計程車司機的「夾子音」,「冰雪經濟」這個詞並沒有什麼網絡傳播的熱度,但它卻是哈爾濱這個東北老牌工業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翻紅」的一張王牌。
哈爾濱的目標是,到2025年要建設一批冰雪旅遊度假地和冰雪運動基地,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冰雪企業和知名品牌,冰雪產業總產值達到750億元,占黑龍江省的四分之一以上;到2030年,冰雪產業總產值要突破1500億元,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
這可是千億級別的「大目標」,但好在哈爾濱占全了天時地利人和。
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燃起了國人對冰雪旅遊和運動的熱情;一年之後,2025年亞冬會就將在哈爾濱舉辦。
今年被意外帶火的哈爾濱冰雪游,種種沒有上限、讓人舒服暖心的「寵粉」舉動,讓這個城市的整體形象和接待能力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4-2021年中國冰雪產業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這些,似乎都可以看作是哈爾濱為2025年亞冬會做的鋪墊和測試,也是為實現自己冰雪產業大目標吹響的衝鋒號。
作為冰雪經濟最顯性的內容,火爆的冰雪游給哈爾濱帶來了巨量收入和一波波的關注,這讓其他省市艷羨不已,各地文旅部門也紛紛開始整活兒。
但是,除了獲取流量熱度引來關注之外,哈爾濱那些熱搜背後的東西,其實才更值得關注和學習。
一是低姿態、高效率地處理問題。
2020年,有遊客在網上吐槽雪鄉一根烤腸賣15元,開始的時候,85%的網友還是比較包容理解,認為雪鄉冬季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所以價格貴一些可以理解。
直到當地官媒下場「喊冤」,並且拿它和泰山上的礦泉水價格比較,稱「你可以參考一下泰山山頂的礦泉水貴不貴」之後,網上的輿情開始反轉,負面的評論一下升到43%。
這種趾高氣昂的自說自話和帶有引戰性質的舉動,激活了人們對幾年前雪鄉宰客事件的記憶。
雪鄉烤腸事件,當地官媒回復前後網絡輿情的對比
這次哈爾濱在網上爆紅的起因,其實也是由一則負面輿論引起的。
冰雪大世界開園當天,由於遊客人數太多,冰滑梯等熱門項目排隊太久,於是有遊客高喊「退票」,並且把相關信息發到了網上。
按理說這次園方並沒有什麼錯,但是當地文旅部門的領導現場辦公,道歉、退票、安撫遊客。
第二天官方《致廣大遊客的一封信》就在網上發布,公布了連夜整改的措施,還在信的末尾說道,「在冰雪中為您服務的每一個人,都是城市溫度的傳遞者。我們將敞開熱情的懷抱,用最貼心的服務,讓您感受冰雪的溫暖和魅力。」
這種低姿態、高效率處理問題的方式,後來被網友戲稱「討好型市格」。
它帶來的,是當天開始直到元旦,哈爾濱的網絡搜索指數直線飆升,網友開始熱烈討論哈爾濱的熱情好客。
在這種氛圍之下,從政府到企業再到普通市民,他們的集體榮譽感也被徹底激發出來。
之後就是各種「龍王獻寶」和各行各業自發推出的創意服務。
退票風波之後,哈爾濱的網絡熱度出現飆升 資料來源:巨量算數
二是有備而來的「總動員」。
如果單純認為這次哈爾濱只是靠「危機公關」贏了一波流量的話,那就太膚淺了。
無論從宣傳還是營銷,乃至整個旅遊業的頂層設計方面,哈爾濱的這次走紅,其實是「蓄謀已久」的必然呈現。
今年冰雪季到來之前,哈爾濱和黑龍江文旅部門,其實早就已經開始到北京、廣州、重慶等大城市進行宣傳推廣。
彼時,淘學企鵝、「霍格沃茨」魔法學院、大雪人等一大波有趣的旅遊體驗設計,已經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給外地的遊客做足了心理預期。
就像背著書包表演的淘學企鵝們,早在2017年就開始為哈爾濱的冰雪旅遊代言了。
三是創新機制、整合資源。
從黑龍江省到哈爾濱市,也早就開始為扭轉當地文旅業的一些頑疾,作出了制度性的改革。
比如,他們建立了省一級的「旅遊聯席會議機制」,由省長牽頭,省委宣傳部長和主管副省長召集,把全部涉及旅遊的部門統籌在這個框架內。
這樣,很多事就好辦了。
文旅部門聯合交通部門打擊黑車、聯合商務部門推出促銷活動、聯合市場監管部門查處「宰客」、聯合教育部門開展「遊學」活動,也才有了出圈的「小砂糖橘」、「小菌子」、「小熊貓」們等網絡熱點。
哈爾濱市還把國有文旅資源整合,在去年夏天成立了一個文旅投資集團,把冰雪大世界、太陽島、大教堂、亞布力滑雪場等熱門項目統一整合管理,整體策劃。
哈爾濱冰雪季的熱點項目都經過精心提前準備,而當地文旅部門負責人表示,諸如「凍梨擺盤」等細節,也是從網上看到遊客的反饋後迅速改進的。哈爾濱對遊客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圖為哈爾濱群力音樂公園大雪人
當地政府甚至願意自己「吃虧」,來增強外地遊客的體驗感。
哈爾濱設立了一個「先行賠付」的機制,由政府出面,在遊客和商家發生糾紛時,先墊付遊客的損失,之後再調查具體情況。
比如說2022年的時候,有個遊客的手機丟失,就是這個機制賠了遊客5000元,但是之後手機找回後,遊客只肯退3000元。
雖然個別的時候損失了一點經濟利益,但卻能真正解決外地遊客投訴解決問題等待過久的痛點。
所有這些看得到的或是沒看到的努力,其實才是真正讓哈爾濱走紅的原因。
如此在意遊客的感受,一方面是哈爾濱想徹底扭轉之前給人們的印象,另一方面是他們足夠的真誠,像公開信里說的那樣,用最貼心的服務,讓遊客感受哈爾濱的溫暖和魅力。
回想1985年,哈爾濱第一屆冰雪節,儘管準備倉促,但是也接待了200多萬的國內外遊客,到今年已經是第40屆冰雪節,每年的巨額投入帶給哈爾濱的,除了旅遊收入之外,其實還有更多。
因為東北和國際的聯繫不像東南沿海地區那麼豐富,因為曾經的一些「宰客」行為帶給了許多人刻板印象,因為「投資不過山海關」和東北經濟的失落種種原因交錯,哈爾濱、黑龍江乃至整個東北,都需要向外界正名,也更渴望得到關注和重視。
哈爾濱的「翻紅」開了一個好頭。
旅遊的熱度和良好的體驗,除了擦亮了城市的形象,也能帶來產業的興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哈爾濱也在提示其他旅遊城市,想要接下「潑天的富貴」,真誠總比套路更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