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在職業發展上做不出更優的選擇,表面看是沒有選項,其實是你沒有看到選項。
這個時代,某種意義上,信息對每個人的開放程度是一樣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打開向外搜集信息的那扇門,是不是能夠找到最有效的關鍵信息。
我在做諮詢的時候,發現太多人在擇業的時候,是被動的、消極的。總是覺得在現在的公司待不下去了,再去看外面的機會。這種方式其實是不對的。
我的第一個建議,就是不要等到需要找工作的時候再去看工作機會。 你需要始終抱著為自己「製造選項」的心態。
比如,最基本的, 你要關注趨勢。
在平時,你就要關注,報道趨勢的主流媒體都在披露些什麼信息?關注這些信息,不是說讓你看到什麼行業熱門就去什麼行業,而是讓你對「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保持最基本的敏感。
我有一個朋友,在國企做財務,做了很多年,想要轉行做投行,找我諮詢,我直接建議他,先把主流的科技和創投媒體最近3個月的文章都找過來看一遍,然後,再來找我談。
另外,不能忽視的是, 人也是重要信息源。
如果你自己本身在的體系是比較落伍的,接觸面也比較狹窄,新的事情、新的趨勢可能都到達不了你這裡,這時候你必須主動地去拓展人脈,去找新的信息源。
對你感興趣的領域,你最好能有相關的人脈,可能是這個行業的資深人士,也可能是你社群里的小夥伴,也可能是跳槽去了某些公司的前同事。
你在平時,你需要有意建立這樣的關係。
特別你要注意 從比你「級別高」的人那裡獲得更有效的信息, 我這裡說的級別高指的是,他的職業經歷比你豐富,已經取得一些成就,或者他本身人在頭部公司。
對這樣的朋友,你要多關注他朋友圈發布的信息,有機會多請他吃飯,找他聊天,對他進行「信息盤剝」。
其實,提示趨勢的信息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你是不是有心,會不會順藤摸瓜。
比如你在刷朋友圈的時候,一定要去關注那些走在趨勢前沿的人們,他們在發布哪些信息。因為你在主流媒體上看到的趨勢可能已經是路人皆知的了,而你在朋友圈看到的,說不定是還沒有冒出頭的好機會。
注意,我說的獲取信息,不僅僅是搜集信息,還包括在各種信息中看到可能性的能力。
我經常喜歡用 「寬膠帶」 這個概念來打比方:
信息獲取能力強的人,就像是「很寬的膠帶」,不但面積大,黏性也強,他們擅長從周圍的環境中吸收信息,並且把外部的信息跟自己原有的認知體系融合,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
比方說,一家大公司發布了新的戰略布局,你會不會想到,這其中預示著什麼樣的人才需求的變化?
那些在職業發展中善於把握機會、快速卡位的人,往往都具備這種「寬膠帶」的特質。
像做調研一樣去找工作
剛才我們說了,你平時就需要對信息和趨勢保持敏感,積累對大市場、泛行業的認知。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會產生一些模糊的想法或者目標,那麼怎麼判斷你感興趣的行業或崗位究竟要不要進入呢?
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時候,習慣性地會在招聘網站根據崗位關鍵詞搜索,可能還會通過公司規模或者薪酬水平進行篩選,然後投遞簡歷。
這種方法不是不可以,但更加主動的方式是, 先圈定範圍,然後去做充足的前期摸底和調研。
為什麼呢?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兩個現實情況。
第一,很多好機會,尤其在大公司,往往內部推薦就把名額占了,開放出來的職位未必是太好的。
第二,事實上如果你已經在你所在的領域中做得足夠好了,你真的不需要去找工作,工作會主動找上你。
那麼當你還沒有這樣的條件,又希望找到「好工作」的時候, 對你而言的「好工作」,往往是跟你目前的情況稍微有點距離的目標,也就是那種你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目標。
這裡想要強調的第一點是, 不要自我設限,敢於去爭取那些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好機會。
第二點是,找這樣的工作的時候,你要像做一個課題的調研一樣去搜集信息。
調研的目的,首先是校正你的認知偏差。
很多時候你對一個行業或崗位的認知跟真實的情況是有偏差的,在這個過程中,你也可能會發現其他的可能性,會澄清你內心的想法。
比如你本來想去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做運營,你調研了之後發現自己其實更適合去做BD,或者更適合去做市場。
調研的另一個目的是明確你跟你目標崗位之間的差距到底是什麼, 然後想辦法去縮小這個差距,比如有針對性地去彌補相關經驗和能力,或者你可以做好準備去說服面試官你具備相應的潛力。
怎麼做調研?
第一是看行業裡面的事,關注相關的報道。
第二是看這個行業裡面的人,看人又分成兩種,一種是公開的,比如通過大佬們的公開演講,從中抓取信息。
我一個朋友曾經跟我講過一件事,說有一個女孩拿著三個offer去找他,問該怎麼選?
他就給這個女孩支了個招,他說,你去把這三家公司的創始人在網上能收集到的講話稿全部找來,全看了之後,你就知道該選哪家了。
其實我們能從人身上獲得的信息,會比單純的事件報道獲得的信息更加立體和生動。
看人還有一種,就是在線下去找到對這個圈子比較了解的人。
有句話說得好,「這個時代是獲得信息最容易的時代,但又是獲得有效信息最難的時代」,你能在網上看到的東西,別人也能看到,而且往往只是信息發布者希望你看到的。
如果你想獲得更加全面、有價值的信息,你需要找到你感興趣的這個崗位或者行業里的人,去聽一聽他們的說法。
我這裡列了4個關鍵問題,你可以參考它們去問:
這個崗位主要對哪些事情負責任;
對這個崗位的考核KPI是什麼;
這個崗位未來的成長空間會在哪裡;
這個崗位上最難以忍受的是什麼事。
其實通過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你基本能夠還原出來這個崗位是什麼樣的。
需要注意的是,要多問幾個人,不能只問一個。而且對你獲得的反饋,要加上一個濾鏡,有的人本身特別消極,他跟你說什麼都是不好的,還有的人特別積極,他們說什麼都好,你需要有辨別地去聽。
好機會」的兩個最簡衡量標準
這一講一開始我們說了,我們要充分地了解市場,是為了找到職業發展的快車道,那麼到底什麼才算快車道?
比較容易想到的是,快速發展的行業、快速成長的公司,這些當然算是宏觀層面的「快車道」。這些地方往往人才需求缺口大,你能夠得到更高的經濟回報、更多的成長空間。
但是具體到每個人身上,我們往往會結合具體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權衡,而且說實話,我們說要跟對趨勢,但趨勢也不是那麼容易看得清的。
比方說,你是該去一家初創階段的公司,在混亂中摸索各種可能性?還是去一家已經比較穩健的公司,按部就班地工作和等待晉升?
經常有人拿著多個offer,找我問怎麼選擇,我通常會建議他們按這個順序來考慮問題,首先,這些offer,對你而言,究竟算不算「好機會」,只有兩個衡量標準:
第一,你身邊的大多數同事,是不是都比你牛。
第二,未來一到兩年,你在這個公司里工作,會遇到哪些有挑戰性的任務,能push你提升哪些能力,能積累什麼資源,這些能力和資源是否能助力你下一階段的加速成長。
用這兩個標準篩出了符合「好機會」的工作後,如果你還面臨多個選擇,我會建議從自己最迫切的現實需求出發,比如說現階段對你來說賺錢更重要,還是積累某些經驗更重要?然後,你再從中選擇最能滿足迫切需求的那份工作。
為什麼我會用上面說的這兩個標準?
答案也很簡單:公司可能倒閉,行業總有起起落落,但你在工作中獲得的能力、積累的資源,是可以帶走的。
如果你過去的每一份工作都符合這兩個標準,我相信你就是走在自己職業成長的「快車道」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5_WZ3EBrZ4kL1ViDg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