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大師張君秋說:不是改了好,要往好了改

2019-10-11     荷露團珠

​如今的戲曲可謂一片慘澹,戲曲如此不景氣的情況下, 戲曲指導理論更是混亂不堪。由於沒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標杆,使戲曲的市場那真是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這也是鐵的事實,不容忽視。

混亂的指導思想使得圈內圈外,全都是個行其政,抱著自己那些理解不放,從來不去探究什麼才是戲曲賴以生存;延續下去的根本原因。一些人抱著一些可笑觀念不放,認為只有「創新」才是唯一出路,卻從來不提「繼承」,更有甚者,放言學習大師繼承傳統是複製機,殊不知,任何事物都是有先決條件的,無源之水空中樓閣從來就不存在。由於這些因素的干擾,和一些其他的原因,就使得戲曲方向越走越不順,戲也是越來越沒人看。

戲曲市場嚴重萎縮,戲越來越沒人看

這其中,圈外的一大批外行,也恬不知恥地充當起所謂的「指路明燈」,他們連戲曲的基本原理都還不清楚,就敢給戲曲開方子;下猛藥!看吧,各種戲曲文章下面,你只要提到要先繼承傳統,一幫子外行先罵你是遺老遺少,然後,堂而皇之的說什麼:都什麼時代了,還扯犢子,戲曲不發展怎麼能迎合觀眾。其實他忘了一件事,發展需要嗎?當然需要,但是有條件,就和人生養一樣,沒有九個月的懷胎培育,能生出來什麼?沒有前期的一磚一瓦,能有高樓大廈嗎?沒有對前輩的全面繼承,能創新出什麼玩意兒?

再說迎合觀眾,大眾的審美是需要正確的價值觀做引導的,從來都是正確的思想和藝術形式引領大眾審美潮流,那些用低級下流的東西,去迎合觀眾的低下審美,註定不會長久和讓普世價值承認,最後的結果也可能熱鬧一時,卻免除不了被淘汰的境地。

這種只要改了就好的論調,是一種非常愚蠢而沒有思辨的想法,以前在京劇鼎盛的時期,還沒有那麼猖獗,而當今戲曲不景氣的時期,這種陳詞濫調就沉渣泛起,他們把戲曲所以不能受歡迎的原因,歸結為不改革不創新,其實是他們選擇性失明,從改革開放以後,戲曲的所謂改革創新還少嗎?就沒有斷過,簡直如狂風暴雨,而堅守傳統的人卻越來越不被人待見,連連失利,堅守的人也是越來越勢單力薄。從輿論到上面的傾向,一窩蜂一邊倒的支持所謂改革派、創新派,可是,大家看看,這幾十年對戲曲對京劇的改革其結果怎麼樣呢?八個字:一塌糊塗一敗塗地!如果幾十年的失敗,還讓一些人不放棄他們的胡說八道和腦筋膨脹,那戲曲還有活路嗎?

新編京劇《巴黎聖母院》

當然,不是說所有的人都會糊塗,民間的明白人還是有一些的,有人就調侃道:「戲曲和相聲這種傳統藝術的共同點是:本來死不了,只有自己人可以一刀刀的去「改革」!最後改成了苟延殘喘,要是這樣,不如直接抹脖子來個痛快算了!戲曲怎麼完蛋的?戲曲就是這樣敗亡的!」

「京劇很多流派戲現在看著挺繁榮,好像人才輩出的樣子。可是,很多優秀劇目私房戲,和一些有絕活的戲都散失得差不多啦。 當今個流派的「泰山北斗」大角兒們都忙著樹立自己的演出風格呢!繼承發展?呵呵,繼承還沒完呢就忙著發展了!這樣的改革好嗎?能改好嗎?」

張君秋先生演《秦香蓮》

幾十年前,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就告誡我們:「(戲)不是改了好,要往好了改!」而今的潮流是不斷的改!改!改!可是改了半天那改得怎麼樣?舊劇越改越糟不如不改,新編戲沒有一出改的成功,如果是這樣,那麼一些掌握戲曲改革的「操盤手」們,你們是不是該靜下心來反思一下,這幾十年戲曲改革的路子是否有問題,是否該修正一下,當然,我是這樣說,也不會有幾個人聽,那麼既然如此,就別怪客觀規律的懲罰如影隨形,一切有悖於事物真正行進方向而做的行為,終究會有後效應呈現出來的,壞的有壞事,好的也會有好事,不相信那就拭目以待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sIM6W0BMH2_cNUgv7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