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後一位和親公主,連嫁五任可汗,親眼目睹回鶻滅亡前的慘烈

2023-06-06     尋根拜祖

原標題:大唐最後一位和親公主,連嫁五任可汗,親眼目睹回鶻滅亡前的慘烈

由於「安史之亂」這個特殊事件,大唐第一次以真公主和親,獲得了甥舅之國回紇(後改稱回鶻)的武裝支持。

從那以後,62年間,大唐先後有三位公主和親回紇,她們親眼見證了回紇汗國與大唐的恩恩怨怨,也親眼目睹了回紇汗國的繁盛與衰落。

這六位公主分別是:唐肅宗第二女寧國公主、唐德宗第八女咸安公主、唐憲宗第十女太和公主。

這三位公主正好經歷了回紇汗國的三個歷史階段。寧國公主和親時,回紇睥睨天下,五千騎兵就可以縱橫天下。那時候的可汗也很囂張,竟然威逼是為太子的唐德宗給他行晚輩之禮,還殺了太子近臣。

咸安公主和親時,回紇已經走向衰弱,內部紛爭不斷,可汗成了高危職業,跟換尿布一樣勤。可憐的咸宜公主不斷改嫁,五任丈夫中,前三任是祖孫三代人,後兩任是父子倆。

太和公主和親時回紇已經孱弱不堪,大唐本著能拖就拖的原則,前後換了三位公主,最後實在礙不住面子,才由唐穆宗做主,將妹妹太和公主嫁給崇德可汗。

和親崇德可汗

長慶元年(821年),回紇崇德可汗派使者來長安,請求迎娶公主與大唐和親。本來這件事去年就已經定好了,雙方只需「按合同辦事」就行了,但中間出了差錯,不得不重新議定。

原來,前一年提出和親的是保義可汗,只是他歲數太大了,得知大唐同意賜給他一位如花似玉的公主,一激動,過去了。

大唐這邊欽定的和親公主最初並不是太和公主,而是太和公主的姐姐,唐憲宗的第九女永安公主。

保義可汗的死,讓永安公主五味雜陳。按古代禮法,下了聘禮就算是合法夫妻了,可憐的永安公主連洞房門都沒摸著就成了寡婦。心灰意冷的她請求出家,了斷了紅塵。

新郎換了,新娘出家了,於是太和公主替補出場。

這是雙方33年來的再次和親,都很重視,回紇派出2000多人的龐大迎親使團,並奉上兩萬匹馬、一千頭駱駝為聘禮。

唐朝這邊花費巨萬,光是嫁妝就至少20萬緡。婚禮那天,文武百官彙集御道兩側相送,唐穆宗親自將妹妹送出通化門。長安百姓幾乎傾城而出,親眼目睹了這場罕見的盛況。

出了長安城,和親隊伍遇上了麻煩,有人在青塞堡附近攔住了隊伍。民間有半途攔截迎親隊伍討喜錢的習俗,但這夥人玩得有點大,他們騎馬持刀,足足有數千人,那架勢分明是搶親。

什麼人這麼大膽?慣犯吐蕃人。

當時大唐周邊是「三國演義」,吐蕃人最不願意看到唐紇和親,早年咸安公主出嫁時,吐蕃人就曾經攪和過一次,這一回不過是故技重施。

對此唐朝和回鶻都心知肚明,也早有準備。除了沿途各州的兵力以外,唐穆宗左金吾衛大將軍胡證率三千人貼身護衛,吐蕃則在安西和北庭各派一萬騎兵迎接公主的到來。

所以吐蕃人剛一現身,就遭到了唐軍的痛擊,估計連喜糖都沒得到就倉皇逃跑了。

吐蕃當年也牛得令人髮指,曾經攻入長安,將唐代宗打成了流浪兒。如今他們居然用這種偷雞摸狗的手段,還被打敗了。

崇德可汗是保義可汗的弟弟,估計也是個高齡爺爺了,享受不了超規格的福氣。婚後僅僅四年,他也追隨保義可汗的腳步走了,年輕的太和公主只好按照胡人的習俗,嫁給了繼任可汗。

連嫁五任可汗

太和公主的第二任可汗依舊是個白鬍子爺爺,崇德可汗的弟弟昭禮可汗。回紇沒有嚴格的繼承制度,自從懷信可汗死後,要麼是兄終弟及,要麼是誰拳頭硬誰上。

昭禮可汗還算硬朗,與太和公主共同度過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卻不料被部下殺害了,這讓太和公主二度守寡。

昭禮可汗死後,其子即位,是為彰信可汗。太和公主再次改嫁,成了彰信可汗的可敦(王后)。

事實上,漢王朝不願意與胡人和親,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接受不了他們的收繼婚姻,繼任者將前任的女人(除了生母)全都打包收納。

西漢時期,王昭君就曾經因此請求回到漢地,卻最終未能如願,嫁了父兄三人。不過相對於苦命的咸安公主,她們還都算是幸運的。

彰信可汗年富力強,正是幹事業的好年紀,遺憾的是,當時的回鶻已經走向沒落,過去「見誰砍誰」,如今「誰見誰砍」。

開成四年(839年),回鶻宰相勿薦公勾結沙陀入侵本國,彰信可汗一氣之下居然撇下嬌妻自殺了,於是太和公主又落入署颯可汗(勿薦公)手中。

第二年,勿薦公遭到報應,又被新宰相勾引來的黠戛斯人(吉爾吉斯族和柯爾克孜族的先祖)幹掉,太和公主第四次守寡,並落入黠戛斯人手中。

署颯可汗死後,回鶻進入大分裂,一部分人西遷併入黠戛斯,一部分人在「嗢沒斯」(被賜名李思忠)的率領下內附大唐,剩餘的十三部擁戴了一個新可汗,叫烏介可汗。

黠戛斯原本就是大唐的小弟,後來被強大的回鶻阻隔,與大唐斷了聯繫。如今西風壓倒東風,黠戛斯人號稱自己是李陵的後人,與大唐皇族同宗,並請求繼續向大唐朝貢。為了表達誠意,他們派人將太和公主禮送歸國。

不料,烏介可汗半路攔截,將太和公主奪了回去。就這樣,太和公主五嫁,追平了咸安公主的記錄。

艱難歸唐路

這一年是會昌元年(841年),推算太和公主約三十六七歲,已經青春不再。但即便如此,烏介可汗依然拿她當作手心裡的寶,當然,這與愛情無關,因為她是敲詐大唐的肉票。

唐武宗為了這位姑姑,被迫冊封烏介可汗,並賜給回鶻二萬斛米。但烏介可汗不滿足,他向大唐不斷提要。

烏介可汗:將叛逃到大唐的李思忠部眾全都還給我。唐武宗:做夢,我沒有趁火打劫滅了你就算對得起你了。

烏介可汗:二萬斛大米太少,再加兩萬,另外我還要牛、羊……唐武宗:滾,人心不足蛇吞象。

烏介可汗:我們居無定所,把天德城借給我。唐武宗:我把長安送給你得了唄?

烏介可汗腦子不清醒,如今的回紇已經國破家亡、四面為敵,還要擺出幾十年前的做派。連遭拒絕後,他夥計居然越境入侵了大同、雲州等地,殺戮甚重。

其實朝中一直有人攛掇唐武宗滅了回鶻,但時任宰相李德裕認為「回鶻當年對大唐有功」,主張盡力保全他們。但烏介可汗的作死行為惹怒了李德裕,在他的主持下,大唐六路兵馬分三路對烏介可汗發動了圍剿。

會場三年(843年),天德軍防禦副使石雄率領沙陀李國昌(這個名字是不是很熟)等三千胡騎,趁夜色從馬邑趕到振武城。

天色微明,石雄登高遠望,只見回鶻大營中有一座帷幄,進出的侍從穿著紅色或者綠色的衣服。石雄叫來間諜說:「那一定是公主的帳篷,陛下令我迎回公主,你去告訴公主,一會兒交戰時不要驚慌,也不要跑。」

為了不驚動回鶻人,石雄沒敢從城門出來,而是將城牆挖了一個洞,所有將士都從牆洞出城。靠近回鶻大營後,石雄又放出一批牛羊,用牲口的叫聲掩蓋了馬蹄聲。

這一切做得神不知鬼不覺,當烏介可汗清醒過來時,回鶻大軍已經被石雄殺得人仰馬翻,他身負重傷,才得以逃脫。

三年後,烏介可汗依然沒有躲過被自己下黑手的命運。當然,他的結局已經跟太和公主無關了,因為她被石雄成功營救,並送回了長安。

飽受責難和歧視

從出嫁到歸國,已經過去了22年,太和公主已經人近中年,新生活又開始了,但對她來說充滿了屈辱。

早在烏介可汗劫掠邊境的時候,唐武宗便派人給太和公主送去了一封措辭嚴厲的詔書,指責她沒能盡到「唐鶻和親」的責任,痛斥她辜負了高祖、太宗和太皇太后的期望,並表示從此斷絕唐鶻關係,也禁止她再以大唐公主的名義與朝廷聯繫。

說句公道話,唐武宗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如果回鶻還能維持正常秩序,她這個公主或許還能發揮一點作用。當時連可汗的命都保不住,誰還會在意她這個大唐公主?在烏介可汗的眼中,她就是個人質,保住性命就燒高香了,談什麼和親的責任?

估計唐武宗也覺得自己過分了,再加上結局不錯,所以他對姑姑給予了相當高的禮遇。沿途迎接的禮儀、回到長安的祭拜、各種賞賜、官員拜謁儀軌,都做到了無微不至。

但太和公主顯然被嚇怕了,祭拜完先帝後,她脫掉華服、首飾,長跪於光順門請罪。

最讓太和公主難堪的是,在迎接她的隊伍中,少了七位公主。大概覺得太和公主五嫁,而且丈夫們或為父子,或為兄弟,壞了禮法,這七位公主竟然公開違抗唐武宗的命令,拒絕迎接太和公主。

為這件事,唐武宗非常惱火,下令罰奪幾位公主封絹100至300匹。這事雖然給太和公主出了一口氣,但給她留下了深深的創傷。

作為皇帝的女兒,她只是大唐帝國的政治工具,當初出嫁的如果不是她,那七位公主中誰會成為被恥笑的那一個?

22年的飄零,換回一雙雙歧視的眼神。太和公主很孤獨,第二年就鬱鬱而終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ff9592671ee375cb089b7229ebd22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