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今年國慶節,我與媽媽爆發了自我生完孩子以來最大的一次矛盾,這次衝突之大,不僅導致媽媽對我動了手,也讓我終於下定決心,離開她,離開這個家。
事情的起因是我3歲的兒子。
國慶期間,因為先生要出差三天,所以我帶著孩子回到了娘家,因為本就在一個城市,所以跟父母的來往也很密切。
十月一日當晚10點,我給孩子講完了故事書,跟他約定好,再玩10分鐘玩具就熄燈睡覺了。
1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兒子很乖的開始收拾自己的玩具,這時,媽媽沖了進來,並開始沖我和兒子大吼:「幾點了還不睡!都11點了!不睡覺想幹嘛!」
兒子跟我都嚇了一跳,我很不滿的解釋:「他下午睡到快6點才起來,這才10點他肯定睡不著,而且,這不是已經開始…」
媽媽不聽我的解釋,繼續沖我發泄不滿,「我以前帶淘淘的時候,我們從來都是9點半睡覺的,你看你帶個孩子,啥都不讓人滿意,你說你幹啥能行!」
我內心的憤怒徹底被媽媽點燃了,從小到大,她總能用各種譏諷、侮辱性的話語來羞辱我。
在情緒平復後,她都會說這是「為我好」,而每當我下定決心離開家後,她又一次一次的打電話,用親情和眼淚將我綁架回來。
周而復始,年復一年。
我收拾好東西,帶著兒子準備走,老爸過來勸我,說大過節的,又是晚上,先睡覺,有什麼事明天早上再說,媽媽依然在一旁不依不饒的說:
「讓她走,看她有多大的本事!不過說好了,孩子得給我留下,淘淘跟著你,我不放心!」
那一夜,我摟著兒子,默默的哭了一晚上,而這樣的場景,曾經無數次出現在我成長的畫面里。
· 02 ·
知乎上有一篇高贊回答,題目是:「一個女人真的可以毀了三代人嗎?」
下面五花八門的答案不外乎是自己強勢的奶奶、外婆或者是婆婆、媽媽怎樣用強勢的姿態和打著「為你好」的旗幟,360度全方位無死角的控制著子女的人生,窺探著他人的隱私。
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
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
家長控制欲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與痛失至親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相近。
過度的控制,是孩子獨立的絆腳石,讓他沒有機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難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連社交戀愛,都不敢去嘗試,離開父母后,極易活成一座孤島。
前一期的《圓桌派》中,嘉賓們在討論一個話題,為什麼有些父母愛說孩子不是親生的,是垃圾箱裡撿來的?
竇文濤提出一個觀點,家長們之所以愛這麼逗孩子玩,其實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對孩子的控制欲,即我讓你哭你就得哭,我讓你害怕你就得怕,我讓你笑你就得笑。
父母需要隨時掌握和控制孩子的情緒,其實只不過是滿足自己對於操縱子女人生的快感和滿足。
前段時間熱播的青春劇《小歡喜》看的我是感同身受,熱淚盈眶。
其中有一個場景尤其讓我揪心。英子為了圓自己的夢想,決定報考南京大學天文系。
媽媽宋倩卻堅決反對,甚至還私下直接改了女兒的高考志願。
面對這種讓人無法呼吸的控制欲,絕望的英子來到海邊,想要跳海徹底擺脫媽媽的控制。
她哭著對媽媽說:
「因為你對我太好了,給我做飯吃,照顧我的生活,我覺得我不配,不配得到你對我這麼好。」
「因為你,我已經34天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了,我現在只想要逃離你!」
許多沒有看過劇的觀眾,可能會覺得英子是個被父母慣壞、不知感恩的孩子,殊不知這樣的父母其實就在你我身邊。
宋倩的控制欲到底有多強呢?
為了能隨時知道女兒在房間裡幹什麼,她把女兒臥室里的圍牆改造成透明玻璃;
她嚴格控制英子的飲食,麻辣燙、麥當勞等這些垃圾食品一律禁止,每天還要喝各種養生的藥膳。
在高考誓師大會上,英子在氣球上寫下「中國國家航天局」的心愿,最終在宋倩的逼迫之下,改成了:清華、北大二選一,高考分數700分…...
· 03 ·
有朋友曾分享過她和母親的相處模式,她母親一絲一毫的情緒波動,都會影響她的一舉一動。
當母親焦慮時,她會惴惴不安,不知所措,肯定是因為自己哪裡做錯了,才會惹得母親不開心。
當母親開始生氣時,她會更加害怕的不知所措,因為根據幼時的成長經歷,她一定是做了讓母親不滿意的事情,或者沒有達到母親希望的結果。
如果吵架了,她的媽媽就會說,都是因為生了你,我的生活才一團糟。
她無法控制自己的這些負面情緒,所以希望控制孩子的行為,來改變她的心情。
這樣的父母,完全無視孩子作為獨立人格的存在,孩子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成為他們所希望成為的「成功人士」。
他們「以愛為名」,用父母的權威逼迫著孩子按照他們要求的目標成長,很多父母甚至察覺不到自己是在控制孩子的人生,而會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為你好」。
而如果孩子沒有辦法達到目標,他們則會將所有原因歸結於孩子不服管教。
如果達到了目標,則全部歸功於自己的控制,完全抹殺孩子自身價值的實現。
· 04 ·
中國父母的控制欲大多和奉獻捆綁在一起,他們那麼想你聽他們的話,又那麼怕你不聽他們的話。
這控制欲,不知道究竟是為誰而生。
「磁爆步兵」楊永信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他身後有許多焦慮到失控的中國父母給他撐腰,他們無法靠自己的手段控制住孩子,只能藉助外力讓孩子變成聽話的「乖寶寶」。
中國的家庭重親情、卻缺乏界限感。
要想擺脫控制欲強的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堅定地分清邊界,即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
而作為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要培養他的獨立動手能力,只要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堅決不代勞。
不要以心疼孩子、怕孩子走彎路為藉口,將舐犢情深填滿孩子所有的私人空間。
父母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那顆自以為對孩子好的心。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曾說: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
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一個孩子完美的人生,是擁有選擇權。
一個能決定自己人生的孩子,是幸福的,因為他擁有了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
一個能讓孩子自己做選擇的父母,是明智的,因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控制欲,敢於讓孩子過自己的人生。
來源:人本為心理,原文未標註作者,文章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