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李隆基狠下心保楊玉環的話,陳玄禮真的敢殺皇帝嗎?

2023-11-02     尋根拜祖

原標題:假設李隆基狠下心保楊玉環的話,陳玄禮真的敢殺皇帝嗎?

以李隆基的聰明斷然不會做出如此不理智的事,如果真的這麼做了,那將是大唐帝國一場災難,李隆基最好的結果就是當傀儡。

首先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馬嵬驛之變的核心人物並不是陳玄禮,而是太子李亨,陳玄禮和李輔國是最重要的執行人。事變所針對的目標也絕不是楊貴妃,而是李隆基。

馬嵬驛之變的導火索是楊國忠的「自殺式行為」。

那天,一行人經過兩天的急行軍抵達馬嵬驛。由於倉促出行,所帶的糧食根本不夠,沿途的地方官員聽到長安即將淪陷的消息也紛紛棄官出逃,沒有人給他們提供後勤保障。靠楊國忠買來的幾塊胡餅,以及沿途百姓進獻的粗茶淡飯,皇子皇孫們撈了個半飽,士兵們卻飢腸轆轆。

眼見長安那邊烽火四起,自己的親人們即將落入叛軍之手,禁軍將士們卻被迫拋妻別子,這份絕望之情痛徹心扉。誰造成的這個局面,楊國忠唄,於是將士們看到楊國忠眼睛裡就忍不住直冒火。

偏偏楊國忠對自己的處境渾然不知,還吆五喝六抖宰相的威風。該著他命絕,由於得不到食物,楊國忠被一群胡人使者圍住,扯巴上了。這群使者也夠倒霉的,到富得流油的大唐出了一趟差,不光沒拿到差旅費,還被迫跟著當了流浪漢。

楊國忠又不是孫悟空,變不出糧食,於是雙方拉扯起來。禁軍中有機靈的人高喊:楊國忠勾結胡人要造反!

楊國忠根本沒意識到這句話的殺傷力有多大,他居然怒斥禁軍:你們想學安祿山嗎?反了你們的……

於是雙方爭吵起來,士兵們圍住楊國忠,指責他就是「國賊」。這時候楊國忠但凡有一絲冷靜的話,就應該服軟安撫士兵,這傢伙卻擺架子、抖威風。

爭吵中,一個叫「張小敬」的士兵彎弓搭箭射中楊國忠的馬(原來張小敬不是「不良人」)。這一箭射醒了楊國忠,也引爆了禁軍將士們的怒火,於是眾人一擁而上,將楊國忠剁碎了。

大火燒成了烈焰,士兵們一不做二不休,又將御史大夫魏方進,以及楊國忠的妻兒、楊家姐妹及其兒子們都殺了個光光。緊接著他們圍住了李隆基的行宮,事態岌岌可危。

緊急關頭,李隆基趕緊宣布,楊國忠死有餘辜,將士們無罪,企圖化解危機。豈料,陳玄禮卻告訴李隆基:如果不殺了楊貴妃,將士們擔心會遭到報復,請陛下割愛。

李隆基強按怒火:「貴妃何罪之有?」然而,他不殺楊貴妃士兵們就不答應,惹急眼了,備不住他們就衝進來啦!

京兆司錄參軍韋諤為了勸唐玄宗,磕頭磕得滿臉鮮血。高力士也心急如焚:陛下,貴妃固然無罪,但將士們殺了楊國忠,而貴妃卻依舊侍奉左右,他們怎麼能去安心呢?陛下要冷靜,將士們的安全就是您的安全啊。

高力士的話說得夠明白了:如果你固執己見,士兵們殺了你一點都不意外,看著辦吧!

事件到這一步,已經變成了在楊貴妃和李隆基之間二選一的選擇題,這個答案難選嗎?於是楊貴妃被縊殺於佛堂。

所謂「士兵譁變」,背後肯定有組織者,這個人一定是陳玄禮。那麼,作為皇帝的親信,假如李隆基不答應處死楊貴妃,陳玄禮真的敢弒君嗎?

如果單看事件經過,這個問題真不太好回答,所以我們需要刨根,看清「馬嵬驛之變」背後的事,才能做出相對理性的判斷。我們想要問的第一個問題是:馬嵬驛之變真的就是「士兵譁變」嗎?

弔詭的細節暴露了事變的本質

從楊國忠被殺的突然性來看,這絕不是偶發事件。事發後,士兵們的行動出奇地一致,這也表明,這是一場目的性很明確的有組織行為。

陳玄禮的舉動也不合常理,按理來說,自己的部下譁變,他應該很驚恐,趕緊去協調。事實上,他僅僅是代表士兵向唐玄宗施壓,而不是針對士兵,這就表明他的意願跟士兵們是一致的。

其實,事變前還有一件吊櫃的事,有個叫郭從謹的老人,竟然用嚴厲的言辭批評了唐玄宗。很顯然,這位憑空出現的老人對朝局非常了解,見解也非常深刻,請問哪個鄉野百姓會對朝廷的機密了解的這麼透?

時間結束後,當唐玄宗一行離開馬嵬驛時,又突然冒出一群百姓,他們攔住了李亨的去路,要求他留下來組織平叛。

這件事直接導致李隆基、李亨父子分道揚鑣,李亨靈武稱帝。可以說,這群老百姓就是改變李亨命運的「幸運星」,請問大唐的普通百姓哪來的遠見卓識?

從郭從謹的進諫,到馬嵬驛之變,再到百姓阻攔,這些事件都那麼絲滑地融合在一起,成為改變大唐帝國上層權力結構的事件,如果非要說它是偶發事件,打死我也不信。

史學界普遍認為,這就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針對唐玄宗的奪權行動,核心人物就是太子李亨,李輔國是操盤手。

那麼,陳玄禮為何會背叛唐玄宗呢?其實不難理解,此時長安已經淪陷,唐玄宗的昏庸表明他已經不再適合掌權,否則大唐根本沒有重生的機會。陳玄禮洞悉了這一切,他忠於唐玄宗,更忠於大唐帝國,在大義和小義之間,他選擇了大義。

事後,陳玄禮並未追隨李亨,幫李亨放單飛已經達到了他的目的。為了表達他的忠誠,他依然追隨唐玄宗入蜀,將自己的生死付之於外,所以,這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可問題是,跟唐玄宗奪權,殺了楊國忠就足夠了,為何一定要殺了楊貴妃呢?

除了高力士解釋的內容外,我覺得還有一點很重要:摧毀唐玄宗的自信,讓他第二天不再固執己見。

我們做個假設,如果在楊貴妃的事件上唐玄宗贏了,那麼第二天面對老百姓的阻攔,李亨能輕鬆地留下來嗎?應該不會,因為唐玄宗是個權力慾望很強,自信心很強的人。

楊貴妃的死嚴重打擊了唐玄宗,讓他意識到自己的皇權已經崩塌了,如果他逆勢而為,連老命很難保。面對一個脊樑斷了皇帝,李亨的下一步計劃才更容易實施。

李隆基真的敢硬保楊貴妃嗎

題干所說的「假如」其實不可能發生,也就是說,李隆基是不可能保楊貴妃的,這不僅僅是為了保自己的命,而是李隆基一眼就看穿了事件的本質。

唐玄宗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又是個極其聰明的人,他怎麼可能看不透馬嵬驛之變背後的那雙手呢?

如果他非要保楊貴妃,這就等於向外傳達了一個信號:我是皇帝,誰也別想挑戰我的皇權。

事情一旦到這一步,就意味著雙方撕破了臉,不光唐玄宗本人的生命受到威脅,李亨也一定會強行殺了楊貴妃。

馬嵬驛之變前,李輔國的計劃一定得到了陳玄禮的認可,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如何處置唐玄宗。

我個人猜測,按李亨和李輔國的意圖,馬嵬驛就是唐玄宗禪位的地方,假如唐玄宗反抗就會遭到軟禁,乃至殺害。

但這個方案陳玄禮絕不會答案,他可以幫李亨獲得自由,但絕不可能允許唐玄宗遭受人生的傷害,這才有了後來的父子倆分道揚鑣。

楊貴妃的死一定是雙方妥協的結果,否則李亨脫不了身。可以說陳玄禮已經做到了最大的努力,以他對唐玄宗的了解,這位聰明、理智的皇帝絕不會因為做無用功,也不會因為私愛毀了江山社稷。

假如李隆基犯糊塗會發生什麼

我們再退一步,假如李隆基真的犯糊塗,非要保住「親愛的」,陳玄禮會殺了他嗎?

我覺得殺了他倒不至於,但這肯定會引發一場災難性的後果!

面對這種情形,李亨肯定要控制住父親,將他軟禁,逼他禪位,否則大唐帝國必然走向分裂和內戰。

這一點不難達成,李亨和陳玄禮也一定做好了這個預案,真正麻煩的是,那些皇子皇孫,以及朝中的大臣們如何站隊。

馬嵬驛就是個巴掌大的地方,很多信息瞞不住,一旦唐玄宗被軟禁,李亨雖然馬上就能接管皇權,但不代表別人都認可。

一個沒有合法手續的皇帝,一定會引發動亂,尤其是在國破家亡、人心離散之時。到那時,父子不能全、兄弟斷手足、君臣勞燕飛,大唐基本上就算死了一半了。

李亨唯一的機會就是如何能在這種情況下排除雜音,獲得大家一致擁戴,並且屏蔽掉唐玄宗的負面影響。

我個人認為,唐玄宗不會糊塗到這種程度,這是一個愛美人更愛江山的君王。李亨如果能復國,就等於幫他洗刷了屈辱,他怎麼可能如此失智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910cd794f5ca07c6c9f529591efb4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