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和投資一樣,需要不斷實踐和練習——巴菲特
巴菲特認為,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就是要不斷的解決問題,然後不斷成長,最後成為一個傑出的人才。人與問題的關係是獵手與獵物的關係。要麼,人是獵手,問題是獵物;要麼,人是獵物,問題是獵手。不是你消滅它,就是它消滅你。巴菲特正是在不斷學習的過程,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將所遇問題一一消滅,最終才不負使命。
事實上,之所以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主要還在於自身想得太多,而做得太少,願望太大,而促使願望實現的行動太少。
我們都願意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那麼,怎樣才能修煉成功呢?
首先,我們要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而不是任其發展到不可收拾的狀態才措手不及。
股票市場風雲變幻,要想適應並戰勝它,就必須持續不斷地學習價值投資和長期的投資理念,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避開股市陷阱、降低投資風險。
在巴菲特沒有確定自己的投資體系之前,他和絕大多數投資者一樣做技術分析,聽內幕消息,巴菲特在未滿20歲時,他也「炒股票」,中學畢業以後,巴菲特被勸說前往賓夕法尼亞州大學沃頓商學院讀書,但他卻常常泡在費城的交易所里研究股票走勢圖和打聽內幕消息。如果巴菲特當時繼續研究走勢圖和打聽內幕消息,現在他或許已經破產抑或仍只是一名散戶而已,但是他沒有停下學習的腳步,他申請到了班傑明·格雷厄姆執教的哥倫比亞大學就讀的資格,在哥倫比亞大學,格雷厄姆的蘇格拉底式教學使巴菲特獲益良多,他開始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投資體系。
可以說,對巴菲特一生影響最大的是他的老師格雷厄姆,巴菲特從它身上學到了許多關於投資理論和財務分析方面的知識。對巴菲特影響最大的還有一位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那就是被譽為「成長股之父」的菲利普·費雪,有一次,巴菲特在讀完費雪的著作《普通股和不普通的利潤》之後,把它奉為圭臬,想方設法打聽作者的情況。
巴菲特見到費雪以後,從他那裡學到最新的、可行的方法。也就是說,巴菲特學到的是如何判斷成功的長期投資,從而獲取更豐厚的利潤。巴菲特在取得巨大成功後,並沒有忘記所有給他幫助的人,他把格雷厄姆和費雪稱之為自己的「精神父親」,當然,博採眾長的巴菲特除除了這兩位恩師以外,還從來並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
總的來說,巴菲特學習的這群對象都不屬於墨守成規的人,他們有關股票投資的觀點和思想前後跨度100多,正是這樣的博採眾長,鑄就了今天的巴菲特。
巴菲特好學卻不迷信,他並不是盲目崇拜一個人。以費雪為例,費雪非常喜歡投資半導體和化學工業,而巴菲特則相反,他從來就不買製藥股。巴菲特解釋說:這種現象並不矛盾,兩人都對,因為對於巴菲特來說,要知道哪家製藥廠生產什麼藥品並不難,但如果要深入下去了解它的企業競爭優勢在哪裡,自己並不具備這個能力,更何況,即使是這方面的專家,也只有深入下去,緊跟產業的發展變化,才能做到胸有成竹,而費雪就不同了,他是這方面的專家,理應投資這些股票。
巴菲特認為,每個人的知識面都是十分有限的,但顯而易見,豐富的知識對股市投資會有巨大幫助,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你就要實事求是地確定自己不知道的地方有多少,不知道的地方在哪裡,你必須不斷地、反覆地問自己:「我了解這隻股票嗎?」
巴菲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認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要想避免出現大的投資錯誤,就必須對自己所要投資的股票和企業進行深入的了解。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學習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就是因為看起來簡單,導致好像人人都會,而忽略了長期的積累和總結,每天進步一點,每周進行總結,根據現象,通過自己的分析,得出判斷,再用自己的判斷和真實的狀況比,出現差異,再找原因,不斷修正和深入。
巴菲特就他自己身的經歷總結:最好的投資就是學習、讀書、總結經驗、教訓,充實自己的頭腦,增長自己的學問,培養自己眼光。
針對自己單位員工碰到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的困境,巴菲特給他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故事中的三兄弟就代表了工作中的三種人。
日本劍道大師冢原卜傳有3個兒子,都跟他學習劍道。一天,卜傳想測試一下3個兒子對劍道掌握的程度,就在自己房間門帘上放置了一個小枕頭,只要有人進門時稍微碰動門帘,枕頭就會正好落在這個人頭上。
他先叫大兒子進來。大兒子走近房門的時候,發現了枕頭,於是將之取下,進門之後又放回原處。二兒子接著進來,他碰到了門帘,當他看到枕頭落下時,便用手抓住,然後又輕輕放回原處。最後,三兒子急匆匆跑了進來,當他發現枕頭向他墜來時,情急之下,竟然揮劍砍去,在枕頭將要落地之時,將其斬為兩截。
卜傳對大兒子說道:「你已經完全掌握了劍道。」並給了他一把劍。然後他對二兒子說道:「你還要苦練才行。」最後,他把三兒子狠狠責罵了一通,認為他這樣做是冢原家族的恥辱。
卜傳憑什麼原則給三個孩子不同的評價呢?其中的一點,就是對問題的覺察。大兒子能夠以最敏銳的思維覺察到問題,並且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二兒子發現問題較晚,但當問題發生時,處理得當;三兒子根本沒有發現問題,當問題出現時,便採取極端的應急方式進行處理,結果把不應該砍斷的枕頭砍斷了——自己製造了新的問題。而一個優秀的人,應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問題,並進行妥善處理。
其次,做一個領域的專家,還要學會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數學上的或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優秀的人總能主動去發現問題,並且具有一種責無旁貸的責任感——只要發現了問題,這就是我的問題!不管前面是否有權威人士,是否有比自己更有學識和能力的人,我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人選。這種方式使他們永遠具有一種天生的優勢。即使在開始時沒有知識等方面的優勢,但最後能出成果的,必然是他們。
做一個領域的專家,我們可以從5個方面去「要問題」:
第一,向「關鍵點」要問題。關鍵點往往決定全局,因此,我們要重視:哪些點、哪些環節、哪些崗位、哪些人、哪些時間是關鍵的?關鍵點抓准了就能夠綱舉目張。
第二,向「薄弱點」要問題。一個鏈條有10個鏈環,其中9個鏈環都能承受100公斤拉力,唯獨一個鏈環的承受拉力只有10公斤,那麼這個鏈條總體能承受的拉力就只能是10公斤,這取決於最薄弱的那個環節。
第三,向「盲點」要問題。盲點就是你疏忽而看不到的地方。向盲點要問題,就是要到我們容易忽視的點、崗位、部門、工序、人員、時間等上面,去發現問題,或去防止問題的發生。
第四,向「奇異點」要問題。奇異點,是異乎尋常的點。異常現象可以提供新的機遇,或者引發創新,帶來變革;
第五,向「結合點」要問題。上下級之間、前後工序之間、甲乙方之間、單位與外部環境之間、計劃的兩個環節之間等,都屬於兩個事物的連接部位,即結合點。結合點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為什麼?因為結合點部位是信息的集散地,是矛盾的集中地。
發現問題,並全力以赴地解決問題,最終,問題一定會被你擄獲,成為你的獵物。這是巴菲特堅持的做事原則,而你,也可以成為名副其實的一個領域的專家,消除身心花園中滋長的困頓,求得和諧美好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1rb7m8BjYh_GJGVDPm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