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越早,死得越早?65歲以後,最長壽睡眠時間是多少?要注意了

2024-10-30     大咖醫生談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感謝各位看官點擊支持原創,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理解,部分故事情節存在虛構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感謝各位看官點擊支持原創,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理解,部分故事情節存在虛構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黃大爺今年67歲,退休後生活清閒,他聽人說「早睡早起才能長壽」,於是每晚六七點就上床睡覺,希望靠「早睡」換來好身體。

然而沒過多久,他卻開始覺得白天經常犯困,身體提不起勁,還總是容易忘事。這讓他有些納悶:睡得夠多,怎麼還這麼累呢?

有一次,黃大爺和老朋友們聊起這事,大家都笑了,說「可能是你睡得太早了!」一位朋友還提到,自己看過一個研究,說早睡其實未必適合老年人,甚至會增加健康風險。

黃大爺聽得一愣:「早睡早起不是一直都好嗎,可難道真有一個最佳的睡眠時長,能讓人睡得剛剛好,既精神又健康?」這個問題讓他開始懷疑自己平日的作息安排。

難道65歲以後,我們的睡眠習慣還要重新調整嗎?

一、睡得越早越短壽?

有些人可能會聽說「早睡並不一定長壽」的說法,這種觀點引起了很多人的擔心:難道我們一直推崇的早睡早起並不一定是健康的保證?

關於睡眠時間和健康的關聯,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研究,發表在權威的《睡眠醫學》期刊上。

研究人員對全球21個國家的11.2萬人進行長達9.2年的隨訪,把受試者分為三類——分別是晚上6到10點入睡的「早睡組」、10到12點的「正常入睡組」和凌晨12點後的「晚睡組」,結果發現早睡組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比正常入睡組要高29%,晚睡組的風險也高出11%。

這個結果讓人摸不著頭腦,尤其是那些一直早睡早起的人開始質疑:為什麼早睡反而會有更高的健康風險?

首先要注意的是,研究僅僅揭示了早睡和健康風險之間的關聯,而不是因果關係。

換句話說,研究觀察到「早睡的人健康風險較高」,但並沒有直接說明「早睡導致了這些風險」。

更有意思的是,早睡組中很多人不是主動選擇早睡,而是生活習慣或環境所迫。

例如,在沒有電力的地區,人們通常在日落之後就入睡,生活節奏相對緩慢,但也意味著他們可能缺乏足夠的營養、難以獲得良好的醫療資源。

不同的入睡時間反映了人們在不同生活背景中的選擇,也進一步說明,僅憑睡覺時間來判斷壽命或健康風險,實在太片面。

其實,從科學上看,單純的「早睡」並不會影響壽命,健康睡眠更重要的是保持規律和質量,而不是「早一點」或者「晚一點」這樣的刻板規定。

很多老年人退休後,作息時間相對自由,但如果調整不當、沒有規律地「早早上床」,反而會影響生活質量。無論老少,保持有節律的作息、維持7到8小時的優質睡眠比一味「早睡」或「晚睡」都要重要。

二、睡得太多也不好?

不少人以為多睡一會兒,精力會更充沛,身體也更健康。

但科學研究卻發現,睡得太多未必是好事,甚至可能影響健康,根據英國基爾大學的一項大型研究,對全球300多萬人的睡眠習慣進行了分析,發現每晚睡10小時以上的人,早亡風險比那些睡7到8小時的人增加了30%。這個數據讓不少人感到意外——睡得多竟然也可能會損害健康。

為什麼睡得多會有這種影響?

長時間的睡眠可能和身體的代謝節奏產生衝突,當我們進入深度睡眠時,身體的新陳代謝會降低,以便修復和恢復身體機能。

但如果這種修復時間過長,反而會擾亂正常的生理節律,長期睡眠過多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現血糖調節失衡、血壓不穩定等問題,而這些都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

睡得太多還會影響大腦的正常功能,長時間處於淺睡眠狀態,會打破身體的深淺睡周期,導致大腦的恢復質量變差。

這就像機器長時間運轉過慢,會造成內部堵塞一樣,睡得太久會讓人感覺更加昏沉,記憶力下降,注意力難以集中。

對於中老年人群,這種「睡太久帶來的腦霧」會更明顯,甚至會讓人覺得越睡越疲憊。

睡多了對心臟也不太友好,人體的血液循環在睡眠時會有所減緩,但如果過度睡眠,血液循環的節律被打亂,心血管系統的壓力會增大。

特別是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而言,長期睡眠時間過長可能會加劇病情,可能形成血栓或影響血管健康。在這種情況下,睡眠過量不但沒幫身體恢復,反而給心臟增加了負擔。

睡多了不僅影響健康,還可能和多種疾病相關聯。長時間的臥床容易導致肌肉流失、骨質疏鬆,活動減少則加劇身體的僵硬感。

對於年紀稍長的中老年人,睡多了帶來的問題尤為突出,長此以往,甚至可能會影響行動能力。

其實,健康的睡眠不在於「多睡」,而是睡得有質量、有規律。科學家們強調,適量的睡眠才是健康長壽的關鍵。

三、最佳入睡時間有定論?

關於最佳入睡時間的爭論,一直讓很多人感到迷惑。最近的一些研究給出一個新的答案——晚上10到11點入睡,可能是護心的最佳時段。

我們的身體生物鐘遵循著「晝夜節律」,這塊「生物鐘」在傍晚時分接收逐漸暗淡的信號,開始為身體進入休息狀態做準備,晚上10點左右,身體進入睏倦期,這時候入睡最符合自然節律。

晚上10到11點入睡,身體能夠順利進入深度睡眠區間,有助於心臟和血管的修復。

錯過這個黃金時間段,過早或者過晚入睡,可能會讓身體生物鐘出現偏差,進而影響身體的整體平衡。

過早入睡,睡眠的深淺周期會受到打亂,尤其是那些到了半夜就會醒來的人,無法在整個晚上保持穩定的深度睡眠,容易讓第二天的精神狀態受影響。

過晚入睡則會導致身體的恢復過程被延遲,夜晚本應休息的時間推遲了,造成了「生物鐘滯後」。

10到11點這個時間入睡,對大部分人都比較適用,因為它不僅符合自然節律,還能與人們的日常作息相吻合。

這個入睡時間段為人們的社交生活、工作安排留下了充足的緩衝時間,避免了過早入睡帶來的侷促感,同時也不必熬夜到午夜後才入睡,讓人們在身體和生活中找到一種自然的平衡感。

對於年輕人來說,規律的入睡時間有助於減輕壓力,提升工作學習效率。

很多現代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都與生物鐘的紊亂有關係,而遵循自然的入睡節律,無疑是預防這些疾病的簡單而有效的辦法。

10到11點這個入睡時間並不是一種強硬的規定,但卻是從科學角度上,最符合人體自然節律的護心時間段。

四、如何改善睡眠環境與夜間習慣

睡眠對長壽的重要性越來越得到科學認可,但真正影響長壽的不是睡多久,而是睡得好不好。

很多人常常抱怨白天總是感覺疲憊不堪,但卻忽略了夜間的睡眠質量可能是問題的根源。

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深度睡眠的時間本身就比年輕人短,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再受到環境干擾,想要睡個好覺就更難了。

環境噪音干擾的關鍵是,它往往會打斷我們的深睡眠周期,深睡眠是睡眠中最重要的階段,身體在這一階段修復細胞、調節激素,對免疫系統和心血管健康的好處不言而喻。

對於那些住在嘈雜環境中的人,尤其是老年人,保持安靜的睡眠環境幾乎是健康睡眠的首要條件。

改善睡眠質量,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儘量減少噪音。

安裝隔音窗是一個有效的選擇,雖然會增加一些經濟負擔,但可以顯著降低窗外噪音帶來的干擾。如果不方便安裝隔音窗,可以考慮在夜間使用耳塞,幫助自己屏蔽掉一些惱人的噪音。

當然,耳塞也要選擇舒適、不壓迫耳道的類型,畢竟一個好的耳塞能在保障睡眠的同時,避免對耳朵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除了環境噪音,夜間的習慣也會直接影響到睡眠質量,很多人習慣在睡前玩手機、刷劇,螢幕的藍光會抑制體內褪黑素的分泌,讓人更難入睡。

不妨試著在睡前半小時放下電子設備,試著泡個熱水腳、聽一段輕柔的音樂,甚至是看一會兒紙質書,給大腦一個自然放鬆的時間,逐漸引導身體進入睡眠狀態。

夜間的飲食習慣也不能忽視。睡前喝太多水會導致半夜頻繁起夜,這對於睡眠來說是一個常見的干擾因素。可以試著在晚上8點之後減少飲水量,這樣到睡覺時就不至於太過飽滿,半夜也不容易被「憋醒」。

好的睡眠不是追求「多」,而是追求「精」,保持良好的睡眠讓人從睡眠中得到充足的恢復,為身體健康和長壽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語

睡眠對於健康和長壽的重要性無可替代,但關於睡眠的各種觀念有時未必準確。首先,睡眠時間的長短應因人而異,不應一味追求「多睡」或「早睡」。

科學研究表明,最佳的睡眠時長一般為7到8小時,而過長或過短的睡眠時間可能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會提高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風險。其次,入睡時間同樣關鍵,保持在晚上10到11點入睡有助於生物鐘的穩定,有益於心血管健康。

此外,睡眠質量對長壽更有深遠影響,一個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和健康的夜間習慣都可以幫助人們獲得更高質量的休息。

因此,健康的睡眠不只是時間和習慣的問題,更是生活方式的選擇,合理安排入睡時間、優化睡眠環境、注重睡眠質量,才能在睡眠中獲得健康的長效保護。

參考信息:

「睡得越早,死得越早」?65歲後晚上睡多久更健康?早知道早受益

2024-05-12 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65歲以後,最長壽的睡眠時間到底是多少?別認錯,不是8個小時

2024-06-10爆炸營養彭鑫蕊

參考信息:

「睡得越早,死得越早」?65歲後晚上睡多久更健康?早知道早受益

2024-05-12 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65歲以後,最長壽的睡眠時間到底是多少?別認錯,不是8個小時

2024-06-10爆炸營養彭鑫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1c89cdb37be65d13e7316daac9524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