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美軍氣喘吁吁地逃命,實在跑不動了,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2022-10-18     這才是戰爭

原標題:9個美軍氣喘吁吁地逃命,實在跑不動了,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1951年1月25日,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李奇微中將在西線發起「霹靂行動」,同時,李奇微命令東線的美軍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少將配合西線的美軍第1軍、第9軍展開攻勢。

美軍第10軍的情報人員向阿爾蒙德報告,迄今為止,美軍尚未找到中國人的42軍在什麼位置,該軍肯定在漢城和原州之間,但到底在哪,沒有哪個美軍情報軍官能說清楚。為防止該軍從側翼威脅原州,美軍必須占領砥平里。於是阿爾蒙德命令美軍第2師向砥平里方向展開積極巡邏。

1月28日,美軍第23團1營B連1排排長芬德森中尉率領的巡邏隊在砥平里東南10公里處遠遠看見志願軍125師偵察人員,互相開了幾槍後都退出了戰鬥。

當晚,得到報告的阿爾蒙德命令新任美軍第2師師長拉夫納少將,第二天繼續向砥平里方向派出戰鬥巡邏隊,並與美軍第9軍第24師第21團的巡邏隊在砥平里南方會合。得到師長命令的美軍第23團團長弗里曼再次把任務交給了1營,新任1營營長羅素少校叫來了C連連長米切爾中尉,命令他在1月29日繼續向砥平里方向巡邏。營作戰參謀拉多少校告訴米切爾,10點30分在茂村南方20公里處先與第21團穆勒中尉率領的巡邏隊會合,然後一起行動,要避免和中國人的大部隊交戰。

1月29日8時,米切爾得到D連1門75毫米無坐力炮、1門57毫米無坐力炮、2挺重機槍的加強後,率領巡邏隊44名官兵分別乘坐2輛3/4噸卡車和9輛吉普車出發了。在最後一刻,美軍第23團助理作戰參謀斯塔伊上尉加入巡邏隊,他負責與第21團巡邏隊的聯繫事宜。

13時,兩支美軍巡邏隊會合,開始向茂村前進。此時美軍共有60人,2挺重機槍、4挺輕機槍、8支白朗寧自動步槍、1具火箭筒、1門60毫米迫擊炮、1門75毫米無坐力炮、1門57毫米無坐力炮及若干加蘭德步槍,天上還有一架全程陪同的炮兵聯絡飛機。從一個加強排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火力絕對恐怖。

美軍的目的地是砥平里東南5公里的一處山谷,山谷中有漢城經楊平至原州的鐵路通過,鐵軌在山脊線中通過隧道後向東南方向偏轉,一條鄉間公路穿過鐵路直通西北方的砥平里。山谷東南側是453高地,西南側比453高地直線距離稍遠一點是鯨山(542.5高地),兩座山上都沒有高大樹林,只有矮小灌木和幾棵稀疏的松樹,山谷北側是一個小村莊——茂村。具體地形見下圖。

美國人給這個地方取了個很形象的名字——雙聯隧道。

當美軍抵達雙聯隧道後,第23團C連連長米切爾把車輛停在山谷南端,這時團助理作戰參謀斯塔伊上尉卻興致勃勃得很,他本來的任務就是對接美軍第21團的巡邏隊,沒有戰鬥巡邏任務,與第21團巡邏隊對接後,斯塔伊卻沒有回去,跟著巡邏隊一起行動。抵達隧道所在的山谷後,斯塔伊提出,讓部隊在南端等候,他自己去北側的茂村偵察情況,然後就自說自話走了。美軍說:「他再也沒回來。」

原來,斯塔伊來到茂村後,他讓司機把吉普車停在村外,自己一個人向村裡走去。

這時,志願軍375團9連3排排長張德發看到了吉普車和斯塔伊,他先揚起衝鋒鎗一梭子打死了美軍司機,然後健步向斯塔伊飛奔而去,邊跑邊美滋滋地想「這下能抓活的了」。沒想到才跑了幾步,張德發就被石頭絆了個大跟頭,一頭摔倒在地。張德發心想:這下壞了,自己要反過來挨槍子了。沒想到等張德發爬起來一看,那個美軍上尉呈大字形趴在地上,舉著雙手,老實得很呢。

後來押送斯塔伊去營部的路上,押送的戰士示意他把手放下來正常走路,這哥們剛放下來就立馬又舉得高高的,動作既熟練又規範,一副乖巧可愛的樣子。不過這哥們小白兔的表情後面卻是一肚子壞水,斯塔伊見志願軍對他和顏悅色,膽子立馬壯起來了,當志願軍審問他時,斯塔伊開始胡編亂造、謊話連篇,導致125師遭受了重大損失。這是後話,下一篇文章再說。

第三次戰役結束的時候,志願軍在戰線最東端留下125師在南漢江以東地區,離茂村遠著呢,茂村這邊怎麼會有志願軍的呢?

在38軍漢江南岸阻擊戰那篇文章中我跟大家說過,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戰局的棋眼其實是楊平,李奇微只要敢於突擊楊平,志願軍敗面極大,可李奇微不敢。

李奇微不敢,不代表彭德懷會不考慮楊平的重要性,彭德懷在布局時要防美軍突擊楊平這一手。早在1月27日之前,彭德懷就命令42軍軍長吳瑞林,42軍立即停止休整,開赴龍頭裡地區展開阻擊,掩護全軍主力向東集結。

吳瑞林則命令125師師長黃經耀,125師立即開赴龍頭裡以南地區展開阻擊。彭德懷這樣部署的原因,一是楊平是西線志願軍主力東移橫城、砥平里的必經之路,二是楊平是志願軍38軍身後最關鍵的退路。如果楊平被美軍占領,不但志願軍只有全軍撤退,提前展開機動防禦,等待第3、19兵團到位一條路可走;在漢江南岸的38軍很可能會全軍覆滅。

楊平必須死守。而125師則承擔防止美軍第10軍沿南漢江從側面突擊楊平的重任。

可是李奇微不敢突擊楊平,戰局才會發展為後來的橫城反擊戰和砥平里戰鬥。

那為什麼李奇微不敢突擊楊平呢?

第一個原因是大家比較容易想到的,李奇微吸取了美軍在前兩次戰役戰敗的經驗教訓,採取齊頭並進、步步為營的戰法,各個部隊之間等齊靠攏,不留給志願軍可以穿插的間隙。

第二個原因是李奇微發起反攻的「霹靂行動」其實也是勉強發起反攻,他的兵力不足,參加長津湖戰役的美軍第10軍剛剛從釜山登陸,尚需休整,無法馬上投入戰鬥。這樣一來,李奇微不可能在全線攻勢中都採取緊湊的陣型,實際上美軍第8集團軍的攻擊重點是漢城以南的漢江南岸,李奇微通過之前的偵察發現,這裡沒有志願軍的主力部隊,是讓屢戰屢敗的美軍重新發起攻勢,重拾信心的大好機會。雖然因為兵力不足,導致美軍第9軍和第10軍之間的楊平、驪州軸線出現一個巨大的缺口,但李奇微認為,東線美軍第10軍面對的是戰力大損的人民軍,雖然東線的美軍第10軍中的美軍部隊其實只有一個第2師,其他都是韓軍部隊,但實力大損的人民軍部隊不足為懼,不足以對第10軍構成威脅。

而最可慮的楊平、驪州軸線,李奇微讓美軍第9軍的第24師(第21團)和美軍第10軍的第2師(第23團)各派一個團來建立橫向聯繫,保障這一結合部。

第三個原因是李奇微和彭德懷一樣,面臨著戰場迷霧,他不知道楊平方向的志願軍情況,自然不敢輕易突擊。往楊平方向突擊的美軍會自然而然孤立突出,而且是孤軍深入腹地,沒有絕對準確的情報,李奇微是不敢走這步棋的。

對彭德懷來說,他也一樣面臨著戰場迷霧。而且彭德懷和李奇微獲得的情報是同等清晰度的,西線美軍第1軍和第9軍所屬部隊的番號已經被志願軍判明,而美軍也同樣判明了當面的志願軍50軍和38軍

那麼對李奇微和彭德懷來說,對方剩餘可動用的部隊自然一目了然。其實在「霹靂行動」時,美軍很多將領都預判彭德懷會在東線發起反攻,但李奇微都沒聽。李奇微這時犯的錯誤和麥克阿瑟是一樣的,都是部隊分散,使得孤立突出的部隊遭到了志願軍反攻。麥克阿瑟表現在整個面上都過於分散;而李奇微則是在整體戰局上,一個方向孤立突出。麥克阿瑟是因為輕敵,而李奇微是因為懼敵,他懼怕部隊分散而被志願軍吃掉從而採取緊湊的陣型,但兵力不足導致李奇微可以在西線緊湊,但無法在整條戰線都有足夠的部隊。如果志願軍第9兵團能夠在此戰投入戰鬥,美軍再次潰敗的可能性是極大的。如果李奇微此戰失利,他會被美國國內貶得一文不值。但李奇微的運氣好,志願軍第13兵團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李奇微為什麼會在麥克阿瑟已經犯錯的情況下,犯下同樣的錯誤呢?兵種部隊出身的高級指揮官的一個弊病就是眼界不足,對戰場全局的把握差。李奇微這種水平,如果在二戰時資歷足夠指揮集團軍以上的部隊,會被德軍那幾個能征慣戰的悍將暴揍的。

對彭德懷來說,他雖然不能準確地知道東線會有哪些敵軍部隊,但可以知道必然是以韓軍為主。在美軍主力雲集西線的情況下,採取「西頂東打」的戰法是破局的關鍵。因此,楊平對於彭德懷來說,是攻和守的關鍵要點,必須有一支部隊防止美軍突擊楊平。

這支部隊就是125師。

1月28日,中美兩軍的偵察部隊在砥平里東南10公里處遭遇,這給了志願軍和美軍同樣的信號——敵軍就在附近了。

美軍的做法是繼續巡邏偵察,搞清楚情況。而志願軍的做法是設伏。

黃經耀命令375團團長趙立賢,美軍很可能在晚上或明天還會來,你立即組織伏擊。

收到命令,趙立賢很高興啊。為什麼?375團入朝後,三次戰役了,一仗都沒打過。趙立賢把任務給了3營,3營把設伏點設在茂村,在28日晚把茂村圍了個水泄不通,就等著美軍往裡鑽。可是等了一晚上,美軍沒來,把自己等得人困馬乏。

29日,都到中午了,還是沒美軍的影子。

這時,埋伏在茂村南山的9連聽到了機槍聲(這是美軍巡邏隊的機槍火力偵察),隨後張德發俘虜了美軍上尉斯塔伊。連長魏思福認為,己方俘虜美軍指揮官,在山谷南側的美軍久候不至,必然起疑,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想等美軍自行進入預定的茂村伏擊圈是絕對不可能了。當前唯有趁美軍尚未搞清楚情況,主動出擊。既然如此,必須搶占美軍東南側的453高地制高點。於是,命一個排向453高地跑步前進,自己率兩個排向山谷南側美軍巡邏隊逼近。

斯塔伊被抓的時候,美軍巡邏隊正鬧哄哄地吃飯,沒人注意到張德發擊斃司機時短促的衝鋒鎗聲。然而,天空中的美軍聯絡機卻發現了正在飛奔的志願軍,飛機上的美軍第23團1營主任參謀恩根少校(有些國內書籍把美軍的營主任參謀翻譯為副營長,這是錯誤的,美軍營主任參謀相當於志願軍的營參謀長)立即用無線電和地面上的美軍聯繫。可對空聯絡的電台卻在斯塔伊的吉普車上,米切爾和穆勒沒人能聽到恩根的緊急呼叫。不知情的米切爾驅動車輛繼續向茂村前進。

當美軍進至雙聯隧道的鐵軌時,穆勒突然看見飛奔而來的9連,緊接著米勒也看到了,打頭的美軍吉普車立即瘋狂掉頭。9連3排副排長隋景春一馬當先,揚手一顆手榴彈炸毀打頭的吉普車,身後的志願軍戰士一起開火。米切爾狂呼大吼:「全部掉頭,全速原路撤退。」一時間美軍亂成一團。然而米切爾在掉頭時卻看到正在453高地山脊上攀爬的志願軍,並發現自己剛才停車的地方已經被志願軍設置了路障。

生死關頭,兩個美軍中尉連長卻吵起來了,穆勒認為此時只有搶占453高地才有生機,米切爾卻只想著馬上沿著來路逃命。最後穆勒吼道:「我們必須爬到山頂,中國人也在爬,這是唯一的機會了。」穆勒怒吼的同時,飛機上的恩根也喊了幾乎同樣的話,但下面的美軍無法聽到,恩根只能返航加油。米切爾還不準備放棄自己的主張,剛想繼續爭吵,車隊中間的一輛吉普車剛剛橫過車身,就被志願軍打中,駕駛員扔掉汽車,撒腿就跑。這輛車一下子把前半段車隊全部堵住了。這下米切爾認清形勢了,立即改口:「所有人,全部上山!」

美軍立馬拋棄所有重武器,只攜帶2挺輕機槍、1具火箭筒、8支白朗寧自動步槍以及一些加蘭德步槍上山,求生的本能讓這些美軍爬得飛快。

此時,美軍從北坡上山,繞後的9連一個排從南坡上山,現在就看誰速度快了。

按理說,這種時刻,應該所有人都明白爬上山才有活路。但有9個美軍卻不知道,急速的攀爬讓他們氣喘吁吁,累得不行。最後這9個人往溝里一坐,無論如何都不肯爬了。這種行為愚不可及,命要緊還是吃點苦要緊?這9個美軍顯然認為,這樣爬山太苦了,命就不要了吧。

從部隊的角度來說,此時軍官或士官應該強行命令這些美軍繼續爬山,不管是毆打還是用槍威逼。可米切爾和穆勒忙著逃命,沒人管這9個美軍。其實米切爾在二戰時受過重傷,自己都開始掉隊了。只有排長潘羅德對著他們吼了幾句:「快走,混蛋!快走!」但這9個人一動不動。然後這9個哥們看到有幾座茅草屋,就一頭鑽了進去,當起了鴕鳥,以為這樣就安全了。

當一屁股坐地上大喘氣的9個美軍稍微緩過來一點的時候,他們終於知道自己愚不可及了,聞訊趕來的7連3排8班追上來了。直到這時,9個美國佬才終於知道怕了,立即拿起槍跑出茅草屋對著志願軍追殺部隊射擊,結果槍聲剛剛響起,一個叫安德森的美軍就嚇得把槍扔到了身後,他傻乎乎地爬起來去撿槍,被志願軍一槍打死。緊接著,一顆手榴彈又炸死了另一個美軍諾曼,機槍手米勒拿著美軍逃命時帶出來的唯二機槍中的一支,開槍猛烈射擊,緊追在後的7連8班班長陳興元迎著子彈撲了上去,米勒打出的子彈居然一顆都沒打中,可能是手抖得太厲害了。當陳興元撲到米勒身前,米勒一記右勾拳,被陳興元低頭閃過,伸手抓住槍管,反而將機槍搶到手。陳興元隨即舉槍就打,米勒及邊上的美軍紛紛斃命。

正當陳興元大開殺戒之時,回國後把自己吹噓成英雄的美軍福柯勒爾和佩特拉塞維奇偷偷溜走了,求生的本能讓這兩個人向山上狂奔尋找自己的大部隊,沒跑幾分鐘兩個人就被子彈擊中小腿,當了俘虜。只有米勒的副射手安塔蘭是關島人,躲在一旁脫掉衣服扔掉頭盔,憑著一張亞洲人的臉得以溜走。

中彈後,福柯勒爾拚命撐起身體,把雙手高高舉起,佩特拉塞維奇對他說:「我就在等著看你怎麼做。」說完後,立馬也高舉雙手。

兩人被帶下山後,9連正忙著燒毀美軍扔下的車輛,受傷的福柯勒爾躺在地上,燒完車,9連忙著圍殲逃上山的美軍,沒人管他。福柯勒爾爬進一個草堆躲了起來,成了第二個倖存者。抗美援朝戰爭中,實際被俘的美軍遠不止紙面數據那麼多,一是志願軍沿用國內戰爭的經驗,讓美軍俘虜自己去後面被收容;二是作戰部隊忙於追擊,來不及管這些美軍俘虜。很多美軍俘虜就這樣偷偷逃掉了。

回國後,福柯勒爾稱這9個美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實際上一個照面就被7連8班拿下了。

但對美軍來說,損失了9個人並非壞事,一是這9個人幫他們擋住了志願軍的追兵,剩下的人得以上山;二是這9個美軍其實不是步兵,沒啥戰鬥力,但也不是有些書籍所說的是新兵,這9個美軍都是老兵,但都是技術兵種,第二次戰役美軍慘敗,美國國內緊急補充二戰老兵,可是美軍病急亂投醫,也沒建立良好的制度,優先補充步兵,很多寶貴的技術人員被補充到步兵里又損失掉了。後來美軍穩住心神後,才把這點糾正過來。

現在,我軍以為機械化步兵不需要以前的體能,把體能訓練標準大大下降,這樣做,到戰場上就等著送命吧。陸軍,一定要有較高的體能標準,這永遠不會過時。

靠這9個爬不動山、吃不了苦的美軍墊背,40多個美軍順利爬到了453高地主峰北側一座山峰的山頂,構築射擊陣地開始反抗,剛剛殲滅9個美軍的7連8班在美軍山下幾米遠的地方遭遇美軍手榴彈雨,被迫退了下來。要是沒這9個人墊背,美軍傷亡還會更大。

而志願軍這邊9連負責占領453高地主峰,切斷退路、阻擊援敵,7連負責圍殲這股美軍。

美軍雖然只剩1挺輕機槍,但還有8支白朗寧,自動火力依然充足。7連迅速占領周圍高地,架起繳獲的機槍,以火力掩護步兵攻擊。在皚皚白雪中,雙方展開激烈廝殺,自動火器劃出的彈道布滿了美軍所在小山頭的周圍。經過兩個多小時激戰,剩餘的美軍幾乎全部傷亡。美軍傷兵痛苦地哀嚎,米切爾對著他們說:「求求你,別喊了,會暴露我們位置的。」7連甚至一度衝上山頂展開肉搏,美軍排長潘羅德在志願軍衝上山頂的時候告訴部下:「大家快躺下裝死。」

但是,美軍空軍的援兵到了。

13時30分,美軍第23團團長弗里曼上校得到了1營主任參謀恩根的報告。弗里曼立即命令2營F連前出救援,並請求第5航空隊立即給予近距離空中支援。14時15分,一架「蚊子」飛機趕到,開始用煙霧標記志願軍火力點和陣地。16時30分後,第一波4架次美軍飛機趕到(大家記住這個時間點,後面的文章我會講美軍航空兵支援的效率問題),開始猛轟7連。隨後,第二波趕到的4架次飛機動用了凝固汽油彈,7連的攻擊被美軍空中支援壓制了。

17時30分,美軍援兵第23團F連趕到453高地南側,9連機槍響起,前兩輛吉普車「嗖」的一聲停車,美軍跳下車準備戰鬥,第三輛車的美軍駕駛員一把方向衝進路邊的溝里,對著F連連長泰瑞爾上尉說:「上尉,我們最好先待在溝里,否則中國人的機槍會殺了你。」泰瑞爾深以為然。

經過一個小時的磨蹭之後,美軍F連決定發起進攻,20時30分,美軍右翼排3排登上453高地,發現志願軍阻擊部隊已撤離。

3排雖然攻占453高地,但一直沒有前進救援就在前方的被圍美軍,他們在等待1排。21時,一個美軍醫務兵從包圍圈裡逃了出來,稱被圍美軍已傷亡四分之三,自己是出來尋找車輛和藥品的。這其實是撒謊,美軍飛機空襲後,空投了彈藥和藥品,美軍戰史得意地稱:「C連蔑視中國人,取回了所有的空投物資。」

22時30分,左翼排1排終於出現,據說是「因為路不好走」。

1排上山後,泰瑞爾決定繼續前進救援。瓊斯排拚命開槍放炮,緩慢前進,23時,F連終於接近被圍的美軍,卻發現沒有中國人。7連和9連都已奉命撤出戰鬥。

最終,美軍巡邏隊60人傷亡俘48人,16人陣亡、30人受傷,2人被俘(斯塔伊活,佩特拉塞維奇死)。

此戰,原計劃伏擊進入茂村的美軍,但情況突然變化,9連連長魏思福當機立斷,立即率部出擊,並以一個排搶占453高地,切斷美軍後路。雖然實際上9連幾乎沒有殲敵數據,但造成了美軍巡邏隊被包圍。所以125師師史提到此戰只說9連不提7連。7連在隨後的出擊中倉促作戰,雖英勇頑強但組織不當,未能殲滅被圍美軍,打得不算很好。至於在天黑後撤出戰鬥,肯定是上級決定,應該是美軍航空兵近距離空中支援和地面戰鬥造成志願軍相當傷亡,遂決定不再夜戰。

在國內戰爭中,主力部隊和非主力部隊有著軍事技能的一定差距,但對美軍作戰,這一點區別不大。主力部隊和非主力部隊的主要區別還是在於敢不敢打,執行命令堅決不堅決。125師在第二次戰役中突入新倉里,卻因主力營傷亡數百,肉疼不已,遂退出戰鬥,錯失戰機(不會是攻擊連隊和阻擊連隊主動退出戰鬥,一般是上級命令)。此戰也是這個問題,因有相當的傷亡,竟然在有利於志願軍的夜晚選擇放棄戰鬥。抗美援朝戰爭中,敢戰與不敢戰,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

對於四野部隊中相對很弱的375團來說,仗打得還不錯,但375團所述戰績不實,稱殲滅美軍第23團一個加強連200餘人,俘虜其上尉連長及士兵1人。美軍上尉供稱敵為C連,加強了A、B連參加過二戰的老兵,故敵極為頑強,除兩人被俘,其餘均頑抗至死。正好美軍巡邏隊攜帶重武器數量極多,又因為輕裝和志願軍比速度搶山頭,大部分武器均被繳獲,看著確實就是一個加強連。遂寫入師史和42軍124師副參謀長郭寶恆(後為126師副師長、師長)所著的《42軍在朝鮮》。

除了375團外,美軍那邊也是牛皮猛吹,被救出的美軍C連人員自然對F連感恩戴德,事後送了個錦旗,上書:「遇到危險時,就找泰瑞爾。」第23團團長弗里曼稱讚道:「這是韓戰中最好的小型部隊行動之一。」面對讚譽,F連及連長泰瑞爾居然臉不紅心不跳,受之無愧。實際上,從453高地南麓至美軍C連巡邏隊被圍處不過區區1公里多,泰瑞爾花了5個半小時。

而被俘的斯塔伊謊稱:自己是美軍第23團A連連長,是第二天發起進攻的尖刀連連長,提前跟隨C連前來偵察情況、勘察地形,不料被俘。

斯塔伊原本確實是A連連長,剛剛調任團助理作戰參謀,此人說話有真有假,即使有其他美軍被俘,問他們斯塔伊的身份,人家還真會說是A連連長。

第二天,125師偵察兵報告,美軍一個加強營北犯,正好和斯塔伊的供詞一致。

黃經耀

黃經耀結合斯塔伊供述、偵察兵報告和375團戰報,認為美軍1月29日已遭375團打擊,傷亡甚重,戰鬥力明顯不強,決定集合全師之力,全殲來犯之美軍一個營。

第二次雙聯隧道之戰即將開始。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19a5f6abd9fc95ae10f9ecb98106f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