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輸在填志願上,普通家庭孩子,讀人文學科是很奢侈的

2020-07-31     上海升學觀察

原標題:不要輸在填志願上,普通家庭孩子,讀人文學科是很奢侈的

原創:美加雙城記

這幾天,不少考生和家長開始選專業了。

先說兩個好朋友成功選專業的例子,都是從國內到北美念碩士和博士,一個是光學工程方向,一個是人工智慧方向。今年找工作,一個進入統治世界的網際網路企業,另一個進入紐約非常前沿的大數據企業,起步收入就是周圍普通美國人的幾倍,在中美,都可以說是讀書就業的好榜樣。

當代社會,專業已經不僅意味著一份工作,而是決定了孩子將來的階層,決定能否實現階層流動和跨越。但專業選擇有個兩難困境:到底應該追隨興趣?還是要功利一點,選擇一個更有錢景的專業?哪些是未來有價值的專業,哪些是要避開的坑?結合我在美國的博士教育、美國的就業情況和前面十多年留學諮詢的經歷,給正在填報志願的,和未來的考生一些建議。

一、看興趣,還是看收入?

大量的心靈雞湯都鼓勵你,跟隨自己內心,視金錢如糞土,毅然選擇一個自己熱愛的冷門的專業,最終歷經艱辛成為人生贏家。

這些看著很爽的東西,沒多少是真的。即使偶爾有成功案例,背後也付出了不為人知的代價。對絕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我的建議是:興趣是不靠譜的,選一個實用的專業,未來更靠譜。

在廣州、北京做留學諮詢那些年,學生最普遍也是我最怕的情況是:根本說不出自己喜歡什麼,自己的長處是什麼,未來想做什麼。

這是國內教育的大問題,興趣和特長,早已經無數的習題考試磨滅了。所以,任由學生憑藉自己可憐的一點興趣,去選擇專業和學校,反而在冒更大的風險。而且,人的興趣是會變的,興趣也是可以培養的。這時,家長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

我前面提到的一位朋友,當年填報志願時,也是準備選時髦的經濟學、管理之類的,被父親一句話打醒,還是選能學點一技之長的吧。最終選了通信工程,到美國後偶爾上了一門人工智課,發現很有意思,果斷轉這個方向,成功抓住了最火的風口。

衡量哪些專業前景好,最實用的一個辦法,也是北美選專業會用的,用Return-on-investment, ROI. 投資回報來計算,四年大學的投入和未來的收入比較。譬如學費和畢業後的大概收入。在美國,回報率最高是是數學、信息技術、人力資源、經濟學、生物、工程、市場、英語等專業。投入回報最差的,是社會學、藝術、教育、宗教、旅遊酒店、營養學、心理學、新聞傳播等專業。

當然要考慮國情不同,美國學醫、律師是非常貴的,儘管畢業後收入高,投入也是很大的,拉低了收入回報。國內學醫和律師則相對便宜很多。

另一個就是時間成本計算。時間是要算錢的,譬如醫生收入很高,但比計算機編程等專業,要多讀至少三四年,甚至五六年,投入回報就被拉低了。如果讀的是兒科這樣的低收入類別,就不划算了,這也是國內兒科醫生缺口巨大的原因。

普通家庭孩子,讀人文社科是很奢侈的,現在普通的人文本科畢業生,畢業可能就失業,像樣一點的單位,都要求碩士以上。逼著學生繼續讀碩士甚至博士,二十四五,甚至將近三十歲才開始工作,比同齡人晚了七八年,收入還差不多。工作經驗、結婚、買房、安家,都會推遲,很多機會可能也錯過了。如果再遇到年齡歧視,就更吃虧了。

很多家長們在孩子小時候,拚命搶跑,生怕輸在起跑線上。但孩子成年後,比同齡人晚了五六年卻不覺得有問題。這是大問題!這是人生最寶貴的幾年,孩子需要在後面的人生,花多得多的努力,才能追上來。

如果碩士、博士教育含金量高,這幾年當然是值得的,就像我之前說到的兩個朋友,拿到了最好的offer。但如果是質量平平的教育,收入還一般,這幾年的時間和投入,收益是很低的。

另一個就是看已開發國家就業情況。他們的經濟發展程度高,轉型早,他們的今天,可能就是中國的明天。不要盯著國內,要看美國、加拿大、日本、歐洲這樣的已開發國家就業狀況,需要哪些人才。

二、選好大學,還是選好專業?

讀大學,首先要選專業,而不是選學校。

國內追求名校和藤校的風氣,嚴重的誤導了很多普通家長。家長經常喜歡盯著大學名氣和排名,是不是重點,是不是雙一流、985、211等。我建議學生選一個好專業,而不是選一個好大學。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一個普通大學的好專業,帶來的人生成就,遠遠超過很多名校的普通專業。

就譬如美國收入最低的幾個專業,圖書館學、心理學、早教、外語、戲劇藝術等,即便是常春藤畢業,收入也不會高多少。收入最高的,基本都是各種工程類專業,隨便一個普通大學畢業,收入就比前者高一大截。我前面說到的那個讀人工智慧的朋友,博士是從我們大學畢業,普通的州立大學,但拿到的工作比一般專業藤校生要好得多。

有人會說,你考慮的眼光太短淺了,名校的教育質量、人脈、眼界都比普通學校好,人生長遠發展,要比普通學校學生好得多。我想糾正這個普遍的誤傳,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所謂名校和非名校的邊界早已經模糊了,反而是專業決定了人生的起點。在北京,大量的北大、清華畢業生,就在普通崗位上。在美國,很多藤校的畢業生,也就是幹著普通工作。能功成名就的,都是極少數。能去名校,讀一個自己喜歡的好專業,當然最好。但如果要在名校的普通專業,和普通學校的好專業之間選擇,我會強烈建議選後者。

而且,不同專業之間,就業機會差距巨大。學生要選擇面向未來的專業,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會極大的改變未來的就業市場。家長千萬不要掉以輕心,覺得孩子隨便選,不會有太大差別。在北美,人文藝術學科過剩的趨勢非常明顯了,連工商經濟管理法律等學科都嚴重過剩,很多人,拿著名校碩士以上學位,只能找到兼職工作。現在疫情底下,工作最牢靠、機會最多的還是計算機、人工智慧這樣的行業。

所以,高中選文科還是理科,高考後填報哪個專業,基本決定了孩子一生。要改過來,是很難很難的。尤其是從人文管理領域往理工方向,需要極大的毅力。即使在研究領域,也越來越傾向量化,越來越多用到統計等工具。有數理、統計、計算機背景的,發文章嗖嗖的。做質化研究的,苦哈哈的,還很難出成果。

所以,能選偏向理工科方向的專業,就不要選人文專業,尤其在國內念大學。即使在人文管理藝術領域,也儘量讓自己多學一點統計、數據、編程等課程。現在大學的跨專業選課等做的不錯了,在大學有很多機會改變、修正自己的專業興趣的。

三、選門檻低的,還是門檻高的?

有的專業進入門檻低,譬如新聞傳播。記者資格證考試,百分九十幾都能通過。新記者第一天上崗就能寫稿,很短時間就可能一戰成名。

但新聞媒體又可能是極少數專業,能讓孩子迅速接觸政府和一個社會的各個階層,和了解社會運行規則的職業。人的區別,有時候不是錢,而是見識和眼光。記者這個職業的價值就在這裡。知道怎麼搜集信息,解決問題,能找到靠譜的人,這是其他職業無法相比的,尤其在中國這樣的社會。

但新聞媒體又是專業積累很差的職業,三十多歲,離開了媒體平台,一切都得從頭再來。所以,像閭丘露薇,功成名就了還要跑到美國讀書,轉型做學術。央視的名主持人,也被逼的紛紛下海。多數新聞媒體從業者,人生都得做二次職業選擇,這個代價是很大的。能在自媒體領域成功的,鳳毛麟角。

有的職業門檻高一些,譬如法律。需要經過司法考試,還需要有一定的基層經歷,才能接受處理案子,而且要始終保持學習。憑藉專業能力,能決定人的生死,財產和安全,公司的價值,這就是律師的價值。律師總體也是越老越值錢,基本不用考慮轉型,專業、經驗、人脈一直在積累。

進入門檻最高的,醫學等類似專業。醫生值錢,因為稀缺,從高考就開始刷人了,後面還有很多關卡。在美國,也只有極少數聰明的,還能付得起學費的孩子才能去醫學院,尤其是臨床醫學。隨後不斷的篩選,到真正拿到醫生執照上崗,需要十年八年,但競爭對手已經少多了。

醫學、護理、藥物等專業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專業,家長學生不要被「醫鬧」等輿論左右。國內確實有收入低的醫生,但也有很多年薪百萬的醫生。放眼全球,醫學都是相當不錯的職業。在美國,醫生的收入就是買別墅和大別墅的區別。學醫,能讓孩子最快的跨越階層鴻溝,成為社會的精英。所以,在北美也成華人家長的普遍選擇。

最重要的是,醫生的職業有持續性,終生學習,越老越值錢。你的每一個學習進修經歷,每一個手術,讀的每一本專業書,都在為自己的專業能力積累,當然也就包括收入和成就。

總結:選不可替代的專業

記得很多年前,我的老朋友明叔談到選專業時,一句話概括:人一定要有一技之長,這句話尤其適合普通家庭孩子。選專業,要選有技能的,不可替代的專業。不可替代性越強越好,尤其在人工智慧突飛猛進的時代,很多普通專業畢業生將面臨過剩,另一些專業則嚴重短缺。從美國、加拿大、澳洲的移民的標準也看得出來,需要的,幾乎全是科學、理工、醫藥、會計、財務、計算機、技工類等專業人才。

再強調一次,普通家庭孩子,選人文學科是很奢侈的,不管在中國還是美國。我們自己感受也非常深刻,在美國加拿大,看到很多這類專業學生,就業困難,轉型困難,提升困難。自己和家庭在教育上的投入,跟最後的經濟回報相比,是不划算的。

最後,做為一位女性,給女同學的一點建議:永遠不要讓性別來決定你的專業選擇,也不要讓別人基於性別刻板印象的建議左右自己的決定。男女薪酬的差距,主要來自於專業、從事崗位的差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xv7onMBLq-Ct6CZtFd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