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家
今天是正月十五,庚子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節。
回想往年今日,約上三五知己一同參與賞花燈、放煙花等傳統民俗活動,或是猜猜燈謎,吃上一碗甜糯湯圓,為節日增添一絲暖意,甚是歡樂。
2020年的元宵節
註定不平凡
今年,元宵遇上新冠肺炎疫情——
有的人宅在家裡防護,無法出門......有的人告別溫馨的家,趕赴一線搶救更多的家......有的人堅持自己崗位,只願為疫情多盡一份力......
寒冬將盡,萬物已蘇。
盼有一天,人間歸甜。
疫情可以阻止我們外出的步伐,但卻無法阻止我們過節團圓的心。今天,在家裡,大家都會體驗一次「不一樣」的元宵節,下面我們來聊聊元宵節的一些健康注意事項吧~
湯圓or元宵?
萌萌的湯圓從宋朝開始陪伴著我們,圓滾的身材飽含深沉的愛意與不同內涵。
北方的「元宵」以甜口味為主,將餡料沾水後放篩滿澱粉、糯米粉的簸箕上搖成型,表面鬆散。
南方的「湯糰」、「湯圓」口味繁多,除了黑芝麻還有花生、水果口味等,和面包住餡料,如同圓滾滾的黏糯小胖子。
一口咬下,餡料流出侵占整個口腔,幸福的味道在舌尖縈繞……湯圓雖好吃,但吃多了容易將我們拉入「三高」的隊列啊。
多油高糖的湯圓
湯圓自古以來備受歡迎,但湯圓也是多油高糖的食品,吃多了對健康一點也不友好,尤其三高人群下口要謹慎!
熱量高、升糖快
糯米是湯圓和元宵外皮的主要成分,烹調吸水比大米(粳米、秈米)少,再加高油脂的餡心,一般吃上4~6個市面正常大小的湯圓,約一碗米飯的碳水化合物。
湯圓從裡到外都是升血糖的「高手」,甜膩膩的餡料不說,糯米外皮的升糖指數在100左右,像不像甜蜜的「炸彈」。
因此湯圓淺嘗便好,同時相應減少甜食,即使是「無糖湯圓」也不能過食,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
多油、多脂肪
根據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每人每天攝入的油應為25g—30g,但吃上9個芝麻湯圓就能抵上一天的攝油量!
以市面上常賣的黑芝麻湯圓為例,每百克湯圓約含13.6g脂肪,以凈含量15粒290g計算,約每個湯圓攝入脂肪為2.63g。
吃了湯圓一定要減少其他主食的攝入,如三個湯圓就相應減少半兩主食,同時增加低脂高纖維食物的攝入。
糖分高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添加糖攝入量從占膳食總能量的10%降低到5%,相當於成人每天吃的添加糖不應超過25g。
湯圓不僅油量高,含糖量也非常驚人。吃下一顆約30g中等大小的湯圓,相當於吃下8塊約4g的方糖。
雖然湯圓甜蜜難拒,但適量食用同時掌握技巧,還是可愉快地吃湯圓的。
如何健康吃湯圓
吃湯圓是個技術活,享用時間、烹飪手法和食用人群都非常講究。
- 不宜空腹、早餐食用
不宜將高油脂、高糖分、高熱量的湯圓當作早餐享用,易出現消化不良、燒心、反胃等不適,影響一天的工作狀態。
空腹時也不宜食用湯圓,晚上要注意進食時間,吃完湯圓至少活動兩小時後再入睡。
- 水煮更健康
最好水煮湯圓,少油炸、油拌,適當延長烹煮時間,待不燙嘴時趁熱吃。
不宜人群
濕熱痰火偏盛者、三高患者、腸胃不好、嬰幼兒以及術後、腫瘤患者要少食或不食。
三高患者在春節期間吃了那麼多豐盛美食,再來一碗油脂高、黏性大、高糖、高熱量的湯圓,更易造成血糖失控,血脂升高,血粘度加重。
吃糖太多會致體濕瘀滯?
糖吃多了有長胖風險,增加罹患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心血管類疾病的風險,還會導致體內有濕瘀滯。
身體有濕瘀滯便會帶來畏寒怕冷、大便糖稀、月經不調等不適,尤其寒濕體質和濕熱體質更易出現健康隱患。
不管健康人群、三高或以上提及的人群,都應適量進食湯圓,進食前不妨先了解下寒濕與濕熱體質,為健康加分。
如何辨認寒濕、濕熱體質?
如何通過食療法調節三高?
如何通過穴位按摩調節三高?
精彩節目預告
本周六 23:45 廣東衛視播出《健康有道之廣東名醫大講堂》
廣東省中醫院 胡世雲主任
廣東省中醫院 覃軍主任
廣東省文化學會副會長 曾應楓老師
將與大家聊聊如何甜食過後巧降三高。
本期健康掌門人
轉載請聯繫我們授權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訴我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oP3LXABjYh_GJGV_J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