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太師,王爺,丞相誰的官銜大?包拯的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誰大?

2022-09-16     尋根拜祖

原標題:宋朝的太師,王爺,丞相誰的官銜大?包拯的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誰大?

宋朝的官制比較燒腦,它恐怕是歷朝歷代中最複雜的一個,很多官職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古代的官制可以大體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秦漢為特色的「三公九卿制」,另一類就是以唐宋為代表的「三省六部制」。

簡單講, 「三公九卿制」就是以丞相(司徒)、太尉(司馬)、御史大夫(司空)為決策中心,以太常、光祿勛、衛尉、宗正、太僕、廷尉、大鴻廬、大司農、少府為執行機構的外朝權力機構。

「三省六部制」就是以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為決策中心,以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為執行機構的外朝權力機構。

很明顯, 「三公九卿制」中權力集中在以丞相為代表的三位大佬手上,而「三省六部制」的權力則由三省的長官瓜分。前一種權力高度集中,後一種權力高度分散。

宋朝對這個官制又進行了幾個比較有特色的改革:

  • 其一,政事堂制度。

之所以有「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變化,根本原因就在於皇帝對外朝權力過於集中的擔心,用「群相」代替「獨相」。

也就是說,三省六部消滅了丞相一家獨大,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堆宰相相互制衡。

不過這玩意兒有利也有弊,群相制度最大的毛病就是扯皮嚴重。為了避免三省相互掐架,於是將他們合署辦公,設立政事堂,從決策到執行,再到監督,要吵就在一個屋子裡吵,避免久拖不決。

所以,宋朝是沒有丞相的,只有政事堂那幾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參知政事」(副職)宰相。

但有一個例外,南宋末年確實有左、右丞相,比如文天祥就是右丞相,抱著小皇帝跳海自殺的陸秀夫就是左丞相。

不過嚴格來講,他依然不是丞相,而是政事堂的宰相,因為那時候的宰相只有兩位,所以被冠以左右丞相的稱呼了。

  • 其二,樞密院制度。

樞密院是軍事指揮中樞,有點像「太尉」,一般樞密院使會出任宰相。

不過宋朝樞密院更像參謀部,其實沒有實權,它與禁軍並列,分割了帝國的軍事權力。

樞密院的官員大多是文官,這就形成了宋朝「以文制武」的格局,也導致了宋朝軍事實力弱化的局面。

  • 其三,三司使制度。

三司是指「鹽鐵」、「度支」和「戶部」,很明顯,在其它各朝地位比較重要的戶部,在宋朝被置於三司使之下了。

三司使其實就是宋朝的「財政部」,帝國的錢袋子,所以很重要,甚至三司使被稱為「計相」,與宰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介紹完這些基本制度,就可以回答題乾的問題了。

太師、王爺、宰相誰更牛?

之所以用「更牛」代替「誰的權力更大」、「誰的官銜更高」,是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論品級高低:

  • 太師與太傅、太保(三師)都是正一品官員。
  • 王爺則要有所區分,親王(一字王)是正一品,郡王(二字王)是從一品。
  • 宰相一般是從一品官員,也有正二品,甚至從二品的。

論權力大小:

  • 太師屬於「加官」,即在正常職務以外,另外被授予的一種「榮譽職銜」,通俗一點講就是「榮譽稱號」,並沒有對應的機構,更有實際權力。
  • 王爺是爵位,即在榮譽頭銜之上還有一定的固定待遇,比如有封邑,有賞賜,通俗講就是拿著免費飯票的寄生蟲。宋朝的王爺也是沒有實際權力,但有機構(王府辦事機構)
  • 宰相是宋朝的除了皇帝以外,權力最大的一個群體,帝國的重大決策、執行和監督都在他們手上。

請注意,千萬不要拿「八賢王」說事,什麼「上打昏君下打奸佞」,好像很牛叉,其實都是小說情節。

同樣也別被龐太師嚇著,他的原型是張堯佐,確實是太師,但是死後被追封的,他的牛叉跟「太師」沒一毛錢關係,而是仗著侄女是宋仁宗的寵妃,曾經當過三司使計相。

開封府尹和六部尚書誰的權力更大

「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尚書,即對應職能結構的一把手,相當於現在財政部部長、人事部部長、建設部部長……

六部尚書雖然被壓在了三司使之下,但品級還是比較高的,從二品,幾乎是實行「三省六部制」的王朝中品級最高的一個朝代。

不過,宋朝的六部尚書沒有實權,基本上是吃閒飯的虛職。六部尚書手上有沒有權,主要看他的「差遣」,即具體做什麼事。

這就是宋朝官制燒腦的地方,通常掛著一把手的職銜不干事,幹事的人是那些掛著「知」、「提舉」、「檢校」等前綴的官員。

開封府尹不大好理解,我們分兩個部分說。

其一, 「尹」是什麼東西?

「尹」就是特定地區的行政一把手,開封府尹就是開封地區的一把手,只是它沒有用通用的「知州」、「通判」。

為何搞了個乖乖的「尹」呢?其實「尹」在商周時期就存在,後來被廢止了。王莽建立新朝後,大搞復古主義,將「太守」改為「大尹」。

後來人們一邊罵王莽,一邊覺得「尹」的血統還是蠻高貴的,於是將一些重要地區的一把手依然叫做「尹」。

其二, 「開封府尹」有什麼特殊性?

開封府尹就是宋朝首都的一把手,原本沒有特別重要的地方。但五代十國時期留下了一個傳統,叫「親王尹京」,讓開封府尹變得特殊起來。

啥叫「親王尹京」呢?就是用親王出任開封市市長,不過這些市長後來大多都成了帝國接班人,比如周世宗柴榮、宋太宗趙光義,當年都當過開封府尹。

於是,開封府尹就成了政治風向標,這個職務也就敏感起來,重要起來。

當然,後來「親王尹京」的說法破產了,但地位還是要比一般的地方官高一些。一般地方一把手為正四品,開封府尹抬一格,從三品。

所以,從品級上講,毫無疑問六部尚書的級別高於開封府尹,但你要是論實際權力的大小,那就不好說了,要看他們的「差遣」,而不是虛職、榮譽職銜。

說起來富庶的大宋王朝為何總是那麼不經打,動不動國家財政就出問題,根子就在於「三戎」問題,其中吃閒飯的不干事的「戎官」,就耗費了大量的財政收入,也帶來了腐化和墮落的風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fd4025a73f1e80a322d2e02a41ba9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