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玉:成才究竟決定於什麼?——教育的真功夫是讀懂「人」

2022-10-12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劉道玉:成才究竟決定於什麼?——教育的真功夫是讀懂「人」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成才究竟決定於什麼?

作者|劉道玉

大學生成才究竟決定於什麼?是高學歷和高學位,還是名校和名師?著名教育家劉道玉給出了他的思考:

一個人是否能夠成才,只能決定於自己。具體地說,決定於自己的志趣、理想和執著的精神。

今天,讓我們共同來探討一下。

劉道玉:新教育實驗的播火者

劉道玉:教育的真功夫是讀懂「人」

劉道玉,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社會活動家。1977年,出任國家教育部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為高教戰線上的撥亂反正和恢復統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81至1988年起擔任武漢大學校長,是當時中國高等院校中最年輕的一位校長。現任劉道玉教育基金會會長。出版有《劉道玉口述史》(2021年6月)等。

我從事高等教育工作近60年了,雖然有著年深月久的經歷,但有一個問題卻始終困惑著我:大學生成才究竟決定於什麼?

是高學歷和高學位嗎?但並不是每一個獲得大學畢業文憑甚至高學位者,都能夠成為傑出的人才;相反的,有些沒有進過大學的自學青年,也有不少人成為優秀的人才。

是名校和名師嗎?但並不是每一個進入重點大學的人,或是師從名家的人都能夠成為傑出的人才,而有些沒有進入名校或從名師的青年,也有不少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華羅庚先生是由初中畢業生成為世界級的數學大師,師從他的學生不下百人,但獲得世界數學界公認的傑出數學家,也只有五六個人(5%)。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我一直不斷地琢磨這些問題,經過這幾年的學習與思考,終於有了一點心得。一個人成才決定什麼或不決定於什麼,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經驗表明,能否成才,基本上不決定於名校、名師,不決定於學歷和學位之高低,不決定於是否出國留學,不決定於學習條件之優劣,也不決定家庭是否富有。

一個人是否能夠成才,只能決定於自己。具體地說,決定於自己的志趣、理想和執著的精神。

根據我對國內外一些著名學者成才經驗的研究,大學生們能否成才,需要淡化名校情結,不要太在意專業的選擇,走出盲目追求高文憑和高學位的誤區,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和強化決定成才的五個重要素質:

酷愛讀書,立學以讀書為本

但凡智力超常的少年,生理髮育都比較超前,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酷愛讀書,讀書就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北宋歐陽修四歲喪父,家境貧寒,母親四處借書供他抄書,通過自學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大文豪,他曾說:「立身以學習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因此,一個厭學的人,不愛書、不愛讀書和不會讀書的人是不可能成才的。

就像林語堂先生所說:「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麼地方都可以讀書。如果他知道讀書的樂趣,他無論在學校或學校外,都會讀書。」

武漢大學2014年錄取13歲的汪逸凡,從兩歲就開始閱讀簡版的中國四大名著,正是超強的閱讀能力使他連連跳級,只用了5年的時間,完成小學和中學12年的學校教育。

善於自學,這是成才的關鍵

人類文明的傳承就是從自學開始的,就大學而言,必將由現在的課堂講授再回歸到自學的將來。因此,一個沒有很強自學動力和能力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傑出的人才的。

自學是建立在高度自覺的基礎上,有些人有天生的自學能力,而大部分人需要開發和引導。不少「天才少年」,都有較強的自學能力,例如劉維寧在大學期間,基本上不聽課,即使人在課堂上,也是心不在焉。

每學期教科書和教材發下來以後,他快速地自學一遍,然後就是廣泛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書刊,以積累和構建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結構。

一直被傳為佳話的典型例子,是英國大博物學家托馬斯·赫胥黎,因家境貧寒8歲才開始啟蒙教育,而且只讀了兩年書。

托馬斯·赫胥黎

他完全靠獨立自學成為精通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醫學的博物學家,精通法文、德文、義大利文、希臘文和拉丁文,曾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員,獲得皇家獎章,還擔任過倫敦大學的校長。

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張舜徽教授,一天校門未進過,完全通過自學成為公認的一代通儒。

大量實例證明,充其量只有小學的文化程度,都已具備了自學的能力。可是,迄今自學仍然不能在大學普遍推廣,原因在於學習者有依賴思想、意志薄弱、迷信教師。

超強的記憶力,是成才的基礎

對待記憶力似乎存在誤解,以為批評死記硬背就是反對加強記憶力。這是模糊了死記硬背與加強科學記憶力之間的區別,世界絕對沒有記憶力遲鈍的學術大師。

例如,著名作家茅盾,年輕時能夠把120回的《紅樓夢》背得滾瓜爛熟;文學大師錢鍾書,讀書一遍能夠成誦。

更為驚奇的是學術大師陳寅恪,他留學東西洋12年卻沒有去拿到一個學位,而是博覽群書,並且掌握了中外12種語言。

晚年他雙目失明後,完全憑口授整理出版了《再生緣》和《柳如是別傳》,總共120萬字,甚至連注釋也是由他口授的。

他的記憶力被稱為「妖孽」式的。美籍華人史學大師余英時先生感慨地說:「要以全中國人的記憶力來挑戰陳寅恪。」

記憶力與天資有關,但主要還是後天培養的,就如俄國大文豪高爾基所說:「記憶力就如肌肉,越練越強。」

文理兼修,以博取勝

我原本是一個理科至上主義者,30歲以前沒有讀過一本小說,認為那是浪費時間。但是,到了不惑之年,由於工作的需要,我才不得不惡補人文社科知識,其教訓是極為深刻的。

台灣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沒有上過大學,是從一個中學畢業生成為無可爭議的國學大師。他曾經深刻指出:「今日國家社會所需者,通人尤重於專家。而今日大學教育之智識傳授,則只望人為專家,而不望人為通人。夫通方與專門,為智識之兩途,本難軒輊。」

錢穆先生

試問:一個科盲怎麼能夠成為窮究宇宙真理的哲學家?又怎麼能夠出現博古通今的學術大師?

2014年的諾貝爾獎各獎項陸續公布,迄今為止114年共有889人獲得這一殊榮,其中四成的獲獎者來自美國。無論是就科學家或是就各類獎項的設立者而言,諾貝爾無疑都是全世界家喻戶曉的人。

但是,大多數人只知道諾貝爾是發明大王,是19世紀集科學家與資本家於一身的人,可是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同時也是一位頗有建樹的文學家、詩人和精通5種文字的翻譯家。

他的自傳詩《謎》以及《賦與夢》《說教》《兄弟們》等詩作發表以後,都受到讀者們的歡迎,他完全有資格稱為桂冠詩人、作家和劇作家。

化學家羅·霍夫曼因發明了「軌道對稱守恆定律」而獲得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同時出版了多部詩歌和散文,他的《化學暢想》一書,是把科學典故融入詩中,把文學的美與科學的美巧妙地結合起來,這類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

因此,無論是學校、家長或是在讀的大學生們,都不要太在意專業的選擇,走出專業化教育的誤區,打好厚實的文理知識基本功。

悟性是學習的最高境界

是開啟智慧的根本途徑

什麼是悟性?所謂悟性是一種感悟的思維能力,它具有偶發性、跳躍性和創造性的特點。一般來說,它的表現形式有:未卜先知、舉一反三、去偽存真、觸類旁通和心有靈犀等。

例如,9歲的高斯,利用等差級數瞬間就算出了1+2+3+4+5+……100壘加數值為101×50=5050,這就是悟性;7歲曹沖脫口說出秤象的辦法,震驚了滿朝文武大臣,也是悟性;7歲的司馬光破缸放水救童伴還是悟性;目不識丁的僧人慧能,悟出一副偈語從眾僧中勝出,成為五祖弘忍衣缽的傳承人,並創立了佛教頓悟學派,這些都是他的大智慧表現。

其實,學生們學習優劣的區別,不在於分數之高低,而在於悟性之有無。悟性與知識多寡無關,與學歷、學位無關。

一個人無學歷而有悟性,能夠更有效地獲取有用的知識,甚至創造新知識。反之,有學歷甚至高學位而沒有悟性者,是絕對不能成為傑出人才的。

每一個生理髮育正常的人,都有潛在的悟性,需要開啟方能夠顯現出來,但僵化的教育制度,把大多數人的悟性給窒息了。

那麼,怎麼開啟悟性呢?古人曰:學必悟,悟而生慧。學習的本質是悟道,悟通天下,悟得智慧。所謂悟道就是獲取隱藏於知識背後的智慧。

悟性重在悟,它是在無功利、無壓力、無恐懼的心境下,通過自學、自問、自疑、自答、自賞、自娛等一連串的頓悟過程而獲得的。

因此,無論是「天才少年」或是適齡青年,也無論是大學生或是沒有機會讀大學的人,只要具備了上面五個方面的素質,都是能夠成為傑出人才的!

以上是我關於學習素質論的基本觀點,由此就能夠很好解釋為什麼進名校和從名師的人有的能成為傑出人才,而有的卻不能;另一方面,沒有進名校甚至沒有機會上大學的人,卻也能夠成為傑出的人才。

這其中,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學習者是否掌握了成才的這些重要素質。

劉道玉:新教育實驗的播火者

劉道玉:教育的真功夫是讀懂「人」

「雙減」之後如何教育孩子?——88歲教育家劉道玉說:沒有愛就沒有成功的教育

作者|彭薇

愛是種子,不管播撒到哪裡,都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義大利詩人但丁曾說:「愛是美德的種子。」在88歲的教育家劉道玉看來,凡是有愛的地方,生命便欣欣向榮。關於愛的教育,也是他一生的孜孜所求。他說自己是高齡之人,但熱愛教育之心仍在。筆耕不輟的他在近日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新書《論愛的教育》中,講述了他對教育問題的新思考和他眼中的成才之道。

教育的真功夫是讀懂「人」

上書房:您將新書命名為《論愛的教育》,在您心中愛的教育是怎樣的?

劉道玉:愛與教育的關係最為密切,教師和醫生都是屬於需要愛心的職業。一名優秀的教師或一名傑出的醫生,一定是最富有愛心的人。

愛因斯坦晚年對教育有許多論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在《論教育》一書中提及:「應該反對把個人當作無生命的工具一樣對待,學校應該永遠以人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他對什麼是教育也給出了更為精闢的定義——「如果一個人忘掉了他在學校學到的每一樣東西,那麼剩下的就是教育。」

比如說,看一看那些「超級高考工廠」,它們是極端的應試教育,是「考試機器」的符號。這樣的學校其實剝奪了屬於學生的各種權利,違背了愛的教育原則。學生們充當「考試機器」,付出的代價是將來在心理、智力、人文素質和身體上都會有創傷。

上書房:當年您在武漢大學任校長時,許多人說您「讀懂了學生」。當時您推行的教育理念,是如何考慮的?

劉道玉: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只有真正「讀懂了人」,才能因材施教。每一個生理髮育正常的人,都具有創造潛力,這是「讀懂人」的核心。

無論是孩子的父母還是學校的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都要把孩子當作獨立的人看待,他們既不是家長的私有財產,也不是教師鑄造器中的原材料,這是育人與造器的本質區別。基於此,我在20世紀80年代主持武漢大學工作時,打破了條條框框,允許學生自由轉專業等。

在教育工作中,我還發現普遍存在這種傾向:老師愛成績優秀的學生,不愛成績差的;愛循規蹈矩的乖孩子,不愛調皮搗蛋的學生。從教育的效果來看,學習成績差的和調皮搗蛋的學生其實更需要愛。當年在武漢大學任校長時,我就大膽地推行博愛教育。從博愛的理念出發,要愛一切生命,要愛不完美的孩子,接受有缺點的學生。從教育的功能來看,對待不完美的問題學生,到底是拉還是推?如果我們給他們以關愛,就會感化他們,使他們獲得進步;如果我們拒絕他們,就會把他們推向反面,甚至有可能斷送他們的一生。

愛就是種子,不管播撒到任何地方,都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我們要充分發揮愛的教育作用,化消極因素為積極的力量。我始終認為,教育的最高原則是教,而不是懲罰,動輒「勒令退學」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保持大學的獨特個性

上書房:在您6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對待教育問題經常發聲。我注意到您曾提及:大學校長不接近學生,就談不上熱愛。為什麼會這麼說?

劉道玉:現在辦學條件越來越好,可是我們的學生很少有機會見校長,即使是教師、院長或系主任,也難得可以直接向校長彙報工作。大學合併以後,許多大學都分布在幾個校區,師生上課都要乘校內交通車往返,不太可能有閒暇與校長約談。同時,現在許多大學都是數萬人之眾,也是大學校長們不可能接近學生的原因之一。

大學是啟蒙之地,是傳授智慧的場所,接近和了解學生是培育人才的前提。因此,一個大學校長無論多麼繁忙,接近大學生是其義不容辭的義務。為了克服行政化,校長必須安排一定的時間參加學生活動,傾聽學生們的要求與建議,這是辦好一所大學的重要工作內容。

與此同時,應當透過改革,調整大學的功能結構。我認為要堅決摒棄大學中的平均主義思想。極少數大學,應當大大壓縮學校的規模。這是大學分工的需要,是創建我國世界頂尖大學的需要。

上書房:在您看來,一所大學保持自己的個性很重要。

劉道玉:大學的個性源於大學的理念,一個不懂教育學和沒有自己獨特辦學理念的校長,是不可能辦出有個性的大學的。

在中世紀,大學就是教授和學生的聯合體,教師就是一切,而校舍則無關緊要。在科學發展史上,由大學生甚至是無學歷的人,做出重大發現或發明的事例並不鮮見。因此,創新型的大學,必須堅持科研走在教學的前面,因材施教,在研究中增長智慧與才幹。

大學教育是要與時俱進的。一所好的大學,也應該在彈性學制、滾動專業、動態評估、以研帶學、因材施教等方面嘗試推出改革措施。美國哈佛大學等常春藤大學聯合發表聲明,宣布從2021年起取消SAT等標準考試,實行個性化的新考試形式,重點是考察五點,即關心他人、公益、感恩、責任心和品格。這說明,當前大學改革是勢在必行,改革的中心是讓傑出的人才更加茁壯成長。

上書房:您認為未來的大學模式會發生變化嗎?

劉道玉:21世紀是一個以創造性為特徵的世紀,一切都處於急劇的變化中。大學會變得越來越多元化,越來越開放。

我認為未來大學的第一個趨勢是倉儲式教育。一所大學就是一個大型倉儲式超級市場,顧客就是學生,沒有考試,沒有錄取分數線,學生就像顧客一樣,進入教育超級市場選擇自己所需的課程,完全由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所決定。

第二個趨勢,我們會重新認識和定位馬丁•特羅的「教育三階段論」,即高等教育發展經過精英、大眾和普及這三個過程。我認為,這三個階段同時存在,彼此不能代替。即使高等教育普及化了,也仍然需要精英型的小而精的大學,絕非所有大學都應追求萬人的規模,精英與普及是兩類不同大學的模式。

第三種模式是網絡大學,這是現在非常流行且有巨大發展空間的教育模式。早在2011年,美國史丹福大學計算機系終身教授瑟巴蒂安•斯隆宣布辭職,他將人工智慧課改在網上授課,結果選修這門課的學生達16萬人,其中248人獲得優異成績。他還創辦了網絡大學,網上授課一律免費,為考試合格者頒發計算機學位證書。這些嘗試都打破了傳統大學的模式,或將改變未來教育的架構,使大學教育國際化成為現實。

要培育孩子的志趣與習慣

上書房: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也是人成長的搖籃。中國是十分重視家庭的民族,在當前「雙減」的教育大環境下,我們的家庭教育定位會有所變化嗎?

劉道玉:教育上的悖論確實不少。拿家庭教育來說,其中一個突出矛盾是,社會提出減輕學生負擔,家長卻要求給學生補課。家長們有沒有思考,他們的教育價值觀出現問題了嗎?孩子考高分和名校情結是否成了他們唯一的追求?

我認為,我們應當把孩子當作社會的人;去掉「父道尊嚴」,多一些民主平等;放棄對孩子的支配慾望,多尊重孩子的自由選擇權;少一些溺愛,讓孩子多一些生活的鍛鍊;少一些包辦,放手培育孩子獨立的學習和生活能力;少一些擔心,培育孩子的冒險精神;淡化高分或狀元情結……

上書房:您認為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是成功的、明智的?

劉道玉:我始終認為,教育的真諦不是用知識填滿孩子的腦袋,而在於啟蒙和解放,幫助孩子發現個性、啟迪智慧和享受快樂。家庭教育並不是要全部代替任課教師的教學,最重要的是與孩子溝通感情,發現和培育他們的志趣,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品德,培育自學的習慣。

怎樣界定家庭教育的成功?一個孩子能夠在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享受到智慧增加和身心成長的童年樂趣;進入成年以後,他們能夠選擇自己喜愛的學業,學有所長,找到合乎自己理想的工作,並執著地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們傾心盡力地做好本職工作,並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既是一個有利於人民的人,也獲得個人的幸福與快樂。這是絕大多數人能夠實現的成功人生,也是我們家庭教育應當堅持的正確方向。

上書房:您認為青年人最需要培育的興趣是什麼?對他們一生的發展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

劉道玉:我認為,愛書、愛讀書和學會自學,對於青年人成才是十分重要的。但是,養成愛思考的習慣更加重要,這是區別一個傑出人才與普通人的最大區別。

孔子在《論語》中也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持之以恆的,學是前提,而思考則是結果。我現在每日清晨5時,都會在臥床上靜靜思索,我的許多書名、文章題目、核心觀點或創意都是在這個時候思考形成的。我自己的體會是,思考需要形成習慣,得益於觀察能力、聯想能力和概括能力。

在我看來,一個人最重要的品德是誠信,學會愛人、學會寬容、學會感恩。這也是他們今後立足社會的根本。

上書房:如果給成長開出一份書單,你會推薦哪些書?

劉道玉:我是理科出身,有著先天不足的缺陷,但後來如饑似渴地彌補了自己的不足。從我讀書的經歷,願意向當今的青年們推薦以下的書:柏拉圖著《理想國》(有各種版本);安東尼•羅賓著《喚醒你心中的巨人》,王平翻譯,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亞科卡傳》,華夏出版社出版;《特蕾莎修女傳》,陳大道翻譯,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還有兩本我自己的著作——《大學的名片》和《其命維新》。當然,好書何止萬萬千,我只是「管中窺豹」而已,願與廣大青年朋友互勉。

文章來源|上觀新聞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劉道玉:新教育實驗的播火者

劉道玉:教育的真功夫是讀懂「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陳東強

中國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剛式的斥責和鞭撻,雖痛快卻無濟於事。對於中國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動與建設,只有行動與建設,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顛覆性的批判與重構。——朱永新

守望新教育: 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efe1ae4f59e270c7508c4fa823fb0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