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云:在惶然中,如何保持理性和做人的溫馨——這一輩子,「完整的人」這四個字是你的責任

2022-10-15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許倬云:在惶然中,如何保持理性和做人的溫馨——這一輩子,「完整的人」這四個字是你的責任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在惶然中,如何保持理性和做人的溫馨

作者|許倬雲

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

我一路辛苦過來,保持了自己的存在,從來沒想過糟蹋自己,也沒有屈服於這個世界。我的自己有一半由我掌握——我的心態、我的意向、我的人格和我做人的道理。 你要理解,你是完整的人,不是兒童。這一輩子,「完整的人」這四個字是你的責任。保持你的完整,不屈服、不腐化、不猥瑣。你是頂天立地的人,世界因你的存在而改變,因你的不在而缺憾。—— 許倬雲

新教育實驗的人學使命:培養「完整的人」

專訪|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專訪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

01

快速轉變的時代,

我們該如何面對迷茫?

個人迷茫這種情況普遍出現,我想是和今天的世界正在快速轉變有關。我曾經屬於舊世界,各位身處新世界。在中國,你們剛剛踏入的新世界,和舊世界最大的差別在於它轉變得非常快。以美國而論,這個新世界也出現二三十年了。除了過去一百年來不斷發展的都市化現象以外,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得人類社會運轉的速度加快了。我們的代溝越來越大,網速越來越快,生活節奏也在不斷加快。這使得習慣於安定的舊社會生活的人,一下子被碰破了頭——你覺得世界離你太遠,下一秒,世界又好像逼到你頭上來。

這個新、舊世界之間的過渡,怎麼處理都是件大麻煩事。就具體現象而言,例如,工作及家庭之間怎麼平衡的問題。如今的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做孩子的時候,集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六個人的寵愛於一身,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而今天,社會忽然一下擴大到以國家為中心,甚至擴大到全世界的活動——全世界人民的生活、觀念都拉扯在一起。於是,你會感到困惑和迷茫——我在哪裡?我曾經是世界的中心,怎麼現在我連世界的邊緣都夠不著?我變成世界上的一個小點,我的行為受大環境的影響太大,而我本身對大環境卻產生不了什麼影響。

在我當年的工作單位,同事之間可以聊聊天、喝喝茶,感覺大家之間的關係很緊密。但現在的時代不同了,旁邊的同事可能忽然出差了,或者一下被調到別處去了;也有可能一個人在辦公室加班到晚上,才有時間和另一半打個電話,現在的辦公室是散開來的。這種局面讓人感覺迷茫。不只是職場人士,還沒有進入職場的年輕人,可能更會有這種迷茫的感覺。在學校裡邊他們有一個很安定的小圈子,有同學,有朋友,感到很舒服。一旦進入職場他們就容易膽怯,不知道將來的人生會怎樣。這種內心的膽怯,也會使人感到迷茫。

這種解釋比較抽象,但我認為不是你們個人在改變,而是世界在改變。現在,個人很難說:「讓我們來改變世界。」所以,我們只好儘量接受現實,哪怕現實是如此一般。拿我們正在面臨的疫情舉例,在過去,可能只有個別人生病,可現在疫情一發生,全世界的人要一起面對。我們日常隨意出入的地方,可能就被封閉起來了。被封城的人是怎樣度過的?這種經歷對他們而言,是惶然無措的。各位現在不能出國,不能回家,或者被限定在某個城市不能到其他地方去,也會感到茫然失措。這種感覺我完全理解,因為我是一個九十多歲的人,也不適應21世紀目前的社會現狀,我也感覺迷茫。但是我同情各位,理解各位。

02

冷漠年代,

如何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面對內心迷茫這件事情,我覺得關鍵在於我們是怎麼想的。我有兩個建議,第一個建議是可以自己經營一個小的朋友圈。我們不會一整天二十四小時都在辦公,我們還可以珍惜剩下的時間。一部分時間留給自己,一部分時間留給最親密的人。不要只是躲在角落裡,自己休息,自己玩耍,我們需要跟人接觸,需要跟人聊天。去經營自己的小圈子,尤其是真心地認識一兩個可以談心的朋友,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心事,共擔苦難、共享快樂,這是第一個建議。

你不要忘了,你是許多人中的一個。盼望別人給你關心,你首先就要關心別人。即使是在冷漠的、人員快速流轉的辦公室,你的臉上也要常帶笑容;出去端杯水,走過路邊,跟同事輕輕打個招呼,笑一笑。每個人都這樣的話,你會感覺溫暖一點。

部門會議上,你的上司和同事在商議如何處理公司事務。這個時候雖然是辦公時間,但你也可以把這個團隊看作一個共同作戰的班級,或者一個共同出行的旅行團,或者一個遊戲中的小隊伍。這種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以你為起點,你可以用心經營出一個新的小環境。這個小環境的建立,對你身心都能有撫慰、有安慰。同時,周圍的這些朋友,在你碰到困難的時候,也會有人勸解你,有人安撫你。你將你的困難告訴他,他也把他的困難傾訴給你,這樣你們能夠一起擔當、面對。這種小環境裡面的互相信任和體貼,代替了從前小區內部的溫暖,代替了村子內部的溫暖,代替了親友之間的溫暖。你可能不方便回家,但沒關係,你的四周有一個個小圈子。小圈子不必重疊,不同的關係可以有小的、不同的圈子。

同時,對於我們個人來說,還需要面對現實,這是第二個建議。你有了小圈子以後,對大環境要有一定的認識。也就是說,你面對世界的不斷改變,要理解它是如何改變的,改變的方向是往哪裡走。能預料它會發生什麼,你就不會惶恐。如此,我們心裡最大的變化是接受了種種不確定性,並準備好了與其共存。即使發生了更為劇烈的變動,比如世界被疫情搞得天翻地覆,我們也同樣可以冷靜應對,沉著處理。

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淡漠了。重建人際關係,我想對大家都有好處。這是我對各位的勸告。

03

在快速變動的世界,

你們是第一批被捲入大浪潮的人

我盼望你們理解,現在的世界已經進入快速變動的時期。世界開始加速改變,你們可能是第一批被捲入大浪潮的人。你們是新時代的開路人,我是趕不上了。在混亂的變化、動盪的時代中,我建議大家保持閱讀的習慣。今天的雜誌和書本有一個好處,就是網上可以查得到,你都不用去圖書館。有空的時候可以看半個小時,沒空的時候看五分鐘、十分鐘也好。我到現在依然保持看報的習慣,這使我能理解周圍環境和世界的變化。網絡給我帶來太大的方便,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情,經由網絡檢索一下子就能找到信息,甚至找到答案。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

自己的眼界放得開,注意力放得開,對四周的環境多了解,對我們自己只有好處,沒有壞處。要想了解叢林,就得走入叢林。剛開始你可能步步小心,因為你怕哪裡會踩空,你怕哪根樹枝掉下來,你怕忽然跑出只野生動物來,你也不知道即將面臨的是善意還是惡意。人生是個大叢林,世界也是個大叢林。我們可以看著叢林,防備它,但也可以享受它。叢林裡面有非常美好的地方,也有天天改變的情況。有些改變讓我們感到舒服,比如生活上的舒適;但有些改變,比如當前時代快速的變化,可能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如此種種「未知」既可能是危險,也可能是挑戰——挑戰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

04

未來人類世界一體化,

是一定會發生的

未來人類世界一體化,是一定會發生的。唯一需要擔心的是,這個過程中會不會發生戰爭。我們當然希望不要發生戰爭,但這是要依靠我們的智慧來實現的。擁有處理這種局面的智慧,其前提是我們要了解自己,了解我們都是世界共同體中的一員。我們該如何共同阻止戰爭,消弭戰爭的陰影,這是很重大的事情。只有回頭看,理解人類過去所經歷的軌跡和人類在過去戰爭中給彼此造成的痛苦,才能有對戰爭的反省和消弭戰爭的覺悟。

我也談談我的個人經歷。戰爭會給人造成很大的痛苦,對人的心理有極大的影響。我如果沒有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文簡稱「二戰」)的艱難,就不會有今天的眼光和態度。世界大局能不能合而為一?這是必須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們並沒有為此做好心理準備。世界從四百多年前開始進入近代,兩百多年前開始進入現代,一百多年前開始加速現代化。這種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一直在進行之中。現在的變化更是把各個地方的人的關係拉得很近,「天涯若比鄰」,近到誰都躲不開誰的地步。

這一段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面臨的矛盾很明顯——白人社會以及白人國家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的開拓性強。他們的民族過去的歷史,使得他們發展成為開拓型、侵略型的民族。所以,這一硬性拼湊的暴力組合,缺少「天下國家」的氣度和包容性。

我們中國有這種意識。基督教原本也有這種意識,但基督教又有缺陷,它對上帝的信徒和非上帝信徒進行了嚴格的劃分。傳統中國其實是一個文化共同體,具有超越民族的包容性。在「天下國家」的概念里,不同國家的人之間是無界限的。雖然古代有中夏和夷狄的區分,但最終目的都是建設大同世界:先自己修身,然後才有能力照顧別人,進而照顧到整個地球上的族群。

我們要修己以安人、安民。安人與安民是不太一樣的觀念,安人是安頓個別的人,安民則是「安百姓」。「百姓」是種族的事情、族群的事情。姓是族群的標記,所有的族群都因「我」而安頓,大同世界的理想就達成了。這種「天下國家」的意識,不同於「天下主人」的意識,乃是中國文化體特有的觀念。我希望我們有將這種意識推向世界的責任感;我希望用這種意識消弭民族間的界限,消弭民族間的仇恨;我希望基督教徒理解,天下是我們共同生存的地球——地球就是一個孤懸在太空的「大飛船」,我們都是這艘「大飛船」上的乘客。

人類共有這個社會,我們必須在一起好好生活,好好相處。這是我們正在走向的共同世界。當然,要實現這個理想有先決條件。我們不僅要盼望著這一天早日到來,我更要鼓勵、呼籲大家為這一天早日到來而共同努力。我們要讓世界知道,中國就有這樣的「天下國家」意識。有了「天下國家」意識的人,就不會像特朗普那樣,聲稱如果不聽我的話就一定要毀掉你。「天下國家」的意識是「容納」,而不是「征服」。

我們中國人在今天有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我們背了將近兩百年的恥辱和仇恨,使得我們有很強的民族觀;另一方面,我們的歷史給了我們認識世界的「天下國家」觀念。我們是深受民族主義影響的一群人,我們一旦知道並接受了「天下國家」的觀念,或許就可以消弭民族之間的界限,這是我們要做的事情。

05

新科技時代,

需要超越性思考

對於世界科技化的事情,我既歡迎又擔心。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幾乎已經把自然擺在了配角的地位。過去農業生產的食物是自然生長的,但現在農業也變成科技農業了。很快我們可能做到這個地步:不經過土地,不需要天然的水、空氣,我們可以在外層空間上開闢一片農場,在那裡種植一些科研食物帶回來食用。這種情況可能很快就會成為現實。我們的食物可以說是化學元素的集合,這些化學元素合在一起,構成了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也是構成人體的基本成分。

現在科技化的速度,快得令人吃驚。現在已經不是牛頓時代的科學,那個時代大家的慾望是有限的;也不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時代;今天是量子論的時代。量子論的世界是無窮的世界重重疊疊,從大到小重疊在一起,疊合的方向、方式、層次都不一樣。我們身體裡面有無數小宇宙,我們身體外面有一層層、一道道的大宇宙。可能我們與別人是態疊在一起的,只是我們不知道;也有可能我們與別人重合在一起,只是我們不知道;甚至我們可能被一個更大的宇宙包裹,在裡面被當作營養物質消化,我們也不知道而已。

在這種新科技世界裡,新的宇宙觀將在很多方面影響我們。各位這一代,需要想一些問題——科技對於人類是怎樣的存在?我們如何超越思考,理解宇宙?我們已經選擇了繼續前進的方向,但這個方向是不是需要經過自我約束和有益的主觀經營,從而使得我們不是被科技帶著走,而是我們帶動科技?近幾十年來,信息科學及生命科學的發展,讓人類的結合以信息流轉的形式進行,我們的生活方式完全改變。我們想做信息的主人,想掌握信息,但我們常常被信息淹沒。我們要理解、懂得自己,但懂得自己以後,發現我們不過是一大堆細胞而已。我們能不能在無數細胞中認定自己,並且重建自信?這些都是極抽象的問題,必須超越式地去思考,才能讓我們不迷茫。

06

科技越發展,

越需要肯定人類本身的意義

各位今天對科技的懼怕,可能部分來源於可以替代人力勞動的人工智慧。可能有一天,我們不再用農田,而是用實驗室來生產食物。這很有可能發生。但是這樣一來,人類是不是都被化簡為零,化簡到我們所謂的「黑洞」?這是我們必須擔心的事。我們並不能減緩科技發展的速度,也不能改變科技發展的方向。可如今科技發展的方向是求利,這利就是商業利益,這是不好的。試問我們今天的信息科學,哪一個重大的發明,不是在求更多利潤的目標驅使之下產生的?有了新的發明就有複製,得到新的觀念就有求利之心……這與當年早期科學求真的方向是不一樣的。這能矯正過來嗎?可以矯正,這是人的理念和慾望的問題,你我有責任幫助矯正。所以,在科技浪潮排山倒海而來、世界完全改變的時候,我們要尋找自己的理性。我們要理解自己可以做到哪裡,應當做到哪裡。

我們應該做的是,將中國人「天下國家」的世界觀推廣到全世界,讓人類共享;在科技發展方面,我們要把科技這匹脫韁之馬控制在韁繩之內,使它為了人類的福祉而存在;更重要的是肯定人類本身的意義,人類不能成為被奴役的一方。若我們的圖利之心壓倒了求知之心,科技發展的速度壓倒了我們的存在,這就會變成非常可怕的現象。我們要警覺,早早注意到並思考怎樣改變這個危機。濁浪排空而來之時,保持理性和做人的溫馨,用人的溫馨和理性找出一套處世立命之道。

人類的科技文明從最早的實用生產工具一步步提升到今天,人工智慧要替代我們的智力。龐大的、快速運轉的電腦可以比我們幾千人加在一起的運轉速度總和還要快。給它再複雜的問題,它也可以解決。

從另一方面看,機器處理枯燥的、呆板的資料,一點問題都沒有,但必須由人「喂」資料、「喂」問題,機器才能思考。最終決定龐大的人工智慧如何運轉的,是人類每天「喂」的內容。終究,人類掌握著大部分的主動權。

我們應該在這個時候,在有這麼多的工具給我們使用的時候,提出一些新的問題。

比如我們可以問機器:「假如一切條件不變,我們這個社會可以維持多久?」

我想很快它就會回答說:「就快到盡頭了。」

如果問它:「需要什麼樣的新因素才能挽救命運?」

它大概會回答你:「需要找到新的空間、新的思想方式,找到彈性,找到變化。」

但是,只有掌握變化的來源、速度及變化本身,我們才能掌握變化。機器只能遵從、追隨變化,而我們可以掌握變化,進而超越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與機器合作。我們終於學到了這一點智慧。我想,我們還是可以不斷地使用今日科技的長處,來彌補人類智力的不足。注意,智力和智慧,我是將它們分開的:智力是你運算題目的能力,智慧是你預見後果的能力,二者並不一樣。

不要丟掉智慧,增加自己的能力,這也許會使科技發展給人類本身精神境界的提升和演化帶來相當大的幫助。我盼望著,物理學家中能出現更多的哲學家。

07

不要糟蹋自己,

不要屈服於這個世界

各位的身體里都有一個自己,這個自己是最寶貴的東西。在你二三十歲的時候,要尋找自我,不要糟蹋它。第一,不要被慾望糟蹋;第二,不要被自憐糟蹋。

第一,慾望是最可怕的。若你被貪財的慾望、性愛的慾望、控制的慾望糟蹋,你就會被毀掉,你就不是你了,要留住這一份清白。第二,不要自憐,不要說你太渺小。一個人是渺小的,但許多人在一起相處、相識、相濡,還是可以得到安慰的。人的共同力量是無窮大的,人類能夠同心合力做很多事情。今天的世界是無數代人共同鑄造的,我們還要不斷地塑造新的世界觀、新的宇宙觀和新的人生觀。

保持一份清明,保持良心的獨立性,保持慈悲和平的心和自重自敬的心。孔子將這道理歸納得很簡單明了——人內外都應忠和恕。所以,重視你自己,面對滔天大浪的時候,要冷靜,要有信心;帶著團隊一起互相交流,互相分享,互相分擔。

各位還年輕。你們要活到我這歲數還有很多年,也有可能活得比我還長。

說實話,這麼長時間要活過來是相當辛苦的,但是我不能回頭,我也不需要回頭。我一路辛苦過來,保持了自己的存在,從來沒想過糟蹋自己,也沒有屈服於這個世界。我的自己有一半由我掌握——我的心態、我的意向、我的人格和我做人的道理。 你要理解,你是完整的人,不是兒童。這一輩子,「完整的人」這四個字是你的責任。保持你的完整,不屈服、不腐化、不猥瑣。你是頂天立地的人,世界因你的存在而改變,因你的不在而缺憾。

新教育實驗的人學使命:培養「完整的人」

汪正貴:用藝術教育培養完整的人

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德國人的選擇

常生龍:教師要如何實現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能忽視行動二字的力量!

朱永新獲得2022年一丹獎——新教育之光,點燃教師以教育家情懷育人的聖火

朱永新:未來,我們應該學什麼?培養什麼樣的時代新人?

向美而行:新教育實驗通識與實踐五十講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或加【守望新教育】編輯陳東強:qdc0828 微信。非常勿擾!加微信時需說明個人尊姓大名、單位和身份。)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ed8981ec528e5d5bfa6e1ebe752d7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