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瑞醫藥的爭議一夜

2024-01-11     鈦媒體APP

原標題:恆瑞醫藥的爭議一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氨基觀察

文 | 氨基觀察

一起海外藥企併購案,將恆瑞醫藥推到了聚光燈下。

1月9日,GSK宣布將收購Aiolos Bio,代價是10億美元首付款以及4億美元的監管里程碑款。

而Aiolos Bio唯一的管線TSLP單抗AIO-001(SHR-1905),引進自恆瑞醫藥。去年8月份,前者與恆瑞醫藥達成合作協議,獲得了該款藥物的海外權益,代價是:

2500萬美元首付款,以及研發及銷售里程碑款10.25億美元,此外還有實際年凈銷售額兩位數比例的銷售提成。

這意味著,不到半年時間,Aiolos Bio賺足了差價。

這也正是輿論風暴的由來。雖然總價接近,但這兩起交易的含金量有本質的區別。

Aiolos Bio被GSK收購,首付款就達到了10億美金,並且4億里程碑款是以適應症獲批情況掛鉤。只要AIO-001達成規定的獲批要求,Aiolos Bio大約能夠拿到14億美金。並且,其此前向恆瑞醫藥承諾的里程碑款和銷售提成將由GSK支付。

總的結果是,如果研發順利,這筆交易Aiolos Bio的收益至少為14億美元。

反觀恆瑞醫藥,其對Aiolos Bio的BD,不僅首付款只有2500萬美元,並且10.25億美元里程碑款還包括銷售里程碑款。

而如果藥物研發失敗,恆瑞醫藥到手的收益只有Aiolos Bio收益的1.7%;即便藥物研發成功上市,其獲得的收益仍會遠遠低於Aiolos Bio。

這樣的結果,也讓市場對於恆瑞醫藥的BD能力產生了巨大的爭議。畢竟,這是江寧軍入駐、恆瑞醫藥的BD部門得到空前重視背景下,發生的交易。

當然,不管什麼原因導致的「失誤」,或許都可以被理解。

江寧軍加入恆瑞醫藥,是去年1月份的事情,整個部門依然年輕;回到去年8月份,沒人能夠判斷,一個極為早期的分子會是什麼結果,特別是在如此複雜多變的全球環境下。

只是,此次事件,對於恆瑞醫藥乃至整個醫藥行業,都產生了一個極大的觸動。在全球對壘的舞台中,對手「運氣」好,就是自己「運氣」不好。這就是競爭的殘酷性。

這也進一步提醒所有藥企,不管在什麼體量、什麼階段,在探索新業務、新市場時,都要保持清醒與敏銳,時刻分析自己的每一個盲區,並快速去解決它。

01 「錯失」的BIC藥物

看起來,恆瑞醫藥「錯失」了一款極具想像力的BIC藥物。

從所處的領域來看,TSLP靶點具有較為廣闊的掘金空間。作為2型免疫級聯反應的上游調控因子,TSLP抑制劑的適用範圍較為廣闊,包括哮喘、特應性皮炎等。

這些適應症的特點,是患者規模大、臨床需求明確。例如,哮喘就是一個有待挖掘的大市場。

作為一種呼吸道疾病,哮喘在全球範圍內的患者群體規模極大。例如,在美國,這種呼吸道疾病影響了2500萬人,幾乎占其總人口的8%。與此同時,該疾病還對新機製藥物存在急切的需求。

當前,針對哮喘主要使用吸入性皮質類固醇治療。雖然效果不錯,但是副作用也非常明顯,並且還有相當一部分患者對高劑量的皮質類固醇藥物無效。根據Aiolos Bio官網,這一群體占比大約在5%-10%之間。

很顯然,如果能夠拿下部分哮喘領域,TSLP就將獲得不錯的前景。

該領域,FIC藥物Tezepelumab已經於2021年上市,論證了靶點成藥的可能性;並且,Tezepelumab今年前三季度銷售額達到2.3億美元,是去年全年的1.32倍。

也就是說,Tezepelumab上市後在快速放量。根據海外分析師預測,2026年Tezepelumab的銷售額就將達到20億美元。

在這個基礎上,AIO-001有能力成為一個超車的「後來者」。

從全球進度來看,AIO-001並不慢。如下圖所示,在哮喘領域,AIO-001的進度僅落後於Tezepelumab以及賽諾的雙抗SAR443765。

而從依從性來看,AIO-001更勝一籌。目前,Tezepelumab需要1個月注射1針,而AIO-001潛在注射周期為6個月1次。對於用藥周期較長的慢性病來說,注射周期延長帶來的依從性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也正因此,GSK對其充滿期待,稱之為:「a potentially best-in-class medicine targeting the TSLP pathway」。

02 對比之下的「傷害」

儘管市場對於恆瑞醫藥的BD能力爭議不小,但將時間拉回到去年8月份,恆瑞醫藥當時作出的選擇,似乎並無太大問題。

畢竟,進度再快,在當時SHR-1905也只是一款處於1期臨床早期的分子。

在創新藥領域,藥物開發項目從1期臨床到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的成功率平均為7.9%,所需要的時間平均為10.5年。

在這一背景下,恆瑞醫藥與Aiolos Bio的交易呈現首付款低、里程碑款高的特點也算是行業慣例。

只是,在對比之下,反差似乎就比較大了。

在引進8月份完成SHR-1905的引進之後,Aiolos Bio就完成了A輪融資,規模達到2.45 億美元。這也是去年最大的biotech A輪融資之一。

再到如今Aiolos Bio被併購,也僅僅過去5個月時間。當然,你可能會說,隨著臨床的推移,管線價值升值是正常事件。

但事實上,Aiolos Bio並沒有在臨床方面太多動作。根據ClinicalTrials.gov,Aiolos Bio僅在去年12月份登記了一項1期臨床,而患者並未開始招募。

換句話說,Aiolos Bio只是基於恆瑞醫藥現有數據,在短短5個月時間就完成了驚人的操作。這,也正是形成鮮明對比之處。

當然,更顛覆的或許是,Aiolos Bio還只是一家極為年輕的公司,在2023年專門為了引進AIO-001才成立,當時的公司名稱是One Bio,而後更名為Aiolos Bio。

也正因此,隨著Aiolos Bio被高價收購,巨大的反差,讓恆瑞醫藥的BD部門遭受到了新一輪非議。

03 需要實時審視的盲區

某種程度上,恆瑞醫藥在AIO-001遭受的「損失」,也可以理解。

畢竟,恆瑞醫藥的BD部門依然年輕。雖然其早在2011年就成立了BD部門,但此前公司對於license in並不太感興趣。按照董事長孫飄揚此前透露的想法是,好的產品太貴,普通的產品還不如自己做。

因此,2021年之前我們很少聽到恆瑞醫藥license in的新聞,公司BD部門似乎也沒有什麼存在感。

不過,隨著轉型在財務方面帶來的壓力漸顯,恆瑞醫藥改變了策略,對BD開始重視起來。

2021年,恆瑞醫藥接連完成了兩場BD交易。這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恆瑞醫藥轉型發力BD的標誌。只是,後續的BD並不順利,這也導致了恆瑞醫藥BD部門的進一步升級。

2023年年初,恆瑞醫藥將江寧軍招至麾下,進行BD部門的升級。去年以來,恆瑞醫藥先後五次達成license out,總交易金額從1.5億美元至15億美元不等。

即便如此,相比於Aiolos Bio,恆瑞醫藥的BD團隊依然年輕。雖然公司剛剛成立,但Aiolos Bio的高管都屬於典型的行業資深人士。

該公司的團隊在在呼吸系統和免疫疾病藥物開發方面,總共獲得了30多項FDA批准。其中,董事會主席Milligan甚至是吉利德的核心高管,在成立之初就加入吉利德並與之一起走過30餘年。

對比來看,年輕的恆瑞醫藥顯然還需要時間成長曆練。或許,這次吃的虧,對於恆瑞醫藥來說,反而能夠起到鞭策作用。

回到這起事件,更重要的是經驗與教訓,不局限於BD部門。畢竟,對管線價值的認識不足,是整個公司的戰略決定的,而不是單純BD部門的「鍋」。

任何一家公司的組織能力、綜合戰略和戰鬥力,才是決定天花板的關鍵。越是在競爭激烈的環境,越是需要企業在快速調整疊代,抓住變化,最終兌現為商業成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c4271e7c4497ab1471d1ee224b556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