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電影,我們看著看著就會憤怒,為什麼會憤怒,原因在於我們對影片當中故事以及主人公得遭遇感同身受。這是一種共情,有人有,有人沒有,為什麼,因為有人是施暴者,有人是受害者,當施暴者去看一部電影的時候,他自然是沒法跟受害者產生共通的情緒的。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影片就體現了這一情感。《雨水危機》是一部講述拍電影遭遇的電影。導演塞巴斯蒂安跟他的製片人科斯塔來到了玻利維亞,他們要拍攝一部南美探險尋寶的電影,影片主要講述了歐洲探險者與南美原住民之間的矛盾。他們選定了當地的普通民眾當自己的演員,力求真實還原,然而在整個拍攝過程中,他們卻被動的攪進去了一場危機,什麼樣得危機呢,玻利維亞原住民跟跨國企業之間的危機,危機的根源在於原住民有沒有權力使用當地的水資源,包括雨水。
本片圍繞這個話題不斷地展開,而展開的同時,本片中的導演塞巴斯蒂安與製片人科斯塔在面對玻利維亞原住民的時候,在講述自己所拍攝的電影中的故事的時候,都有一種天然的矛盾,矛盾的根源在於他們如何面對這些人,如何以自己的身份面對這些人的身份,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但是現在卻沒有人願意討論的問題,什麼問題呢?殖民主義所犯下的罪行與現實世界矛盾的問題。
本片中的拍攝團隊是曾經的殖民者的後裔,他們面對自己的先人曾經犯下的累累罪行表面上看是深惡痛絕的,為什麼塞巴斯蒂安一心要找當地的原住民派參與拍攝,原因在於他想要真實的還原當時的場景,甚至於在群演中找到符合自己心目中的美洲原住民的形象的人。他們認為他們這樣做是為了還原事實,追求真相,然而,他們的自以為,僅僅是一種自以為,並沒有任何的別的意義。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們在甄選演員之後,當演員所屬的群體在現實中再一次上演新的殖民主義危機的時候,他們集體噤聲了。導演塞巴斯蒂安一直譴責製片人科斯塔對於當地的原住民漠不關心,然而最後,真正關心當地人的只有科斯塔。塞巴斯蒂安情感轉變有一個過程,本片當中一個場景是塞巴斯蒂安譴責當地的政府不去幫助民眾們解決飲水問題而只是跟跨國公司同流合污,甚至壓低民眾們的工資,而當政府官員反問塞巴斯蒂安自己給群演們出多少工資時,塞巴斯蒂安一下子語塞了,因為他口口聲聲給自己標榜為正義的化身,實際上,他跟當地的政府之間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此後,塞巴斯蒂安徹底的淪為了一個導演,一個外來的,只想要拍攝一部屬於自己影片的導演,當地的一切再也不關心,之前口口聲聲所說的為了還原歷史,為了真相的這些冠冕堂皇的話也不再提起,反倒是一開始被認為是冷漠無情的科斯塔,最後十分卻拯救了一家人,這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比什麼呢?說與做之間存在著一種巨大的鴻溝,有的人說的很好,但做的很糟糕,有的人默默無聞,卻一直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而本片雖然是借用拍攝電影突出一個顯著的問題,然而這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卻是真實存在的,那就是原住民的財產,究竟屬於誰?這本該不是一個需要討論的問題,但是在當代新殖民主義泛濫的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私有化不斷地擴張之後,真正屬於所有人的財產便被一紙合約所變賣。玻利維亞原住民喝不起水,甚至連雨水都喝不起,原因是什麼,原因是跨國公司壟斷了當地的水資源,即便是天降雨水,都被跨國公司所壟斷,這是一種什麼樣得行為,這種看似被現代文明所包裝的合理合法的商業行為,本質上跟十五世紀開始的歐洲殖民主義沒有任何的區別,他們都是在掠奪,只不過當代的掠奪披上了一層所謂的文明的外衣。
這並非是危言聳聽,我們可以去看看南美這些所謂的香蕉之國,甘蔗之國,芒果之國等等國家,他們的國家解決了吃飯問題嗎?沒有,為什麼沒有,因為地里不種植糧食作物,為什麼有著大片的土地卻不種糧食種經濟作物呢?因為這些土地在私有化的浪潮中全部被跨國公司所占有,他們並不對當地的國家糧食問題負責,所以,即便是當地不去種植香蕉,甘蔗而去種糧食,種出來的糧食也不屬於當地的國家而屬於跨國公司。你可以說這是一種現代合約體系的先進性,實際上,這不過是一種新的殖民主義貪婪和殘忍。
《雨水危機》為什麼會讓人共情,試想一下,如果抗戰我們失敗了,我們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占有了所有的資源,甚至禁止我們使用雨水和空氣,這回是一種什麼樣得場面,我不敢想像。慶幸,我們勝利了,我們沒有淪為奴隸,然而在當代,在殖民主義被宣稱滅亡了許久之後,卻依舊有奴隸。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