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第0012期
鍾情翰墨畫亦真
一座城市的文明和底色,離不開她的山川河流和樓宇城廓,但更離不開生活其間的人,城市因人的藝術而藝術,因人的審美而審美。
青州城小,但也有幾千年的歷史,而讓這幾千年文明熠熠生輝的自然是青州人。我們試著尋訪這座小城裡一些不太一樣的青州百姓,他們每一個人都看似平平常常,但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青州城的底色才與眾不同。
本期「青州城事」專欄尋訪的青州人是現代水墨畫畫家鍾耕增先生。
攝影 | 程勝武
「
鍾耕增,筆名深約、中井曾,1964年出生於山東青州,曾從事包裝裝潢設計、美術編輯、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古城民俗研究等工作,其現代水墨畫作品多次在兩岸三地展出,《水岩洞觀》《陰何時轉晴》等作品為台灣省立美術館、台灣藝術教育館等單位收藏。
」
若是走在大街上,你不會看出這位騎著電動自行車的大叔是現代水墨畫領域的拓新者。
圈內好友對他的評價是「真稚、憨厚和勤奮,靈性、好學、善悟和深沉」,他能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清寒苦,潛心於現代水墨畫的新技法、新路子。
當走進他的工作室的時候,你才能為之讚嘆:哇,這是鄰家大叔,更是痴迷水與墨的藝術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方小天地,由現代水墨之父劉國松親題「新竹樓」。
// 藏書多是藝術類圖書和文史資料
// 工作室一角
美學大家蔣勛在討論水墨的哲學意涵時說:「水墨成為中國繪畫的主流,成為中國繪畫最具特色的繪畫形式與美學思想,是經過長期對各種媒體的接觸試驗,最後落實在民族思想與美學特徵上所做的最後選擇。」
鍾耕增所拓新的現代水墨,不是單純的「反傳統」與「破壞即創造」,他注重沿著從古典到現代的趨向,運用新的造型法則,使畫面表現更加猛烈、更有動感,給人一種震撼的直覺力量。
蔣勛在討論水與墨時,其中的一幅插圖便是引用的鐘耕增先生在參加中國現代水墨畫大展時的作品《秋林》。
// 中國現代水墨畫展作品《秋林》 藝術家雜誌刊載
鍾耕增注重現代水墨的創新,但從不貶低傳統水墨的地位。
中國畫一直崇尚著「天人合一」「物心合一」「形神統一」「文質統一」的四大概念,作為水墨來說也不例外。
但是從水墨的創新角度來說,現代水墨畫更宜於表現那種博大廣袤、深幽虛幻的對象和空間,在諸如「宇宙洪荒」「廣漠高原」「大江尋源」「大千世界」等題材上,更能強化其形式美、節奏感和力度。
// 鍾耕增作品《層林盡染》
▁▁▁▁
// 鍾耕增作品《童年的夢》 雄獅美術雜誌刊載
原山東省輕工美術學校名譽校長高潮曾評價鍾耕增的現代水墨畫:優雅和諧、超脫曠達、格調深遠、耐人尋味,細讀他的《童年的夢》和《秋林》,一種遠古蒼茫、混沌空靈、漠朦曠達、氣韻充溢之情,悠然而生。
//2002年鍾耕增與恩師劉國松在「宇宙心印」全國巡展
畫即人也。
鍾耕增先生畫作的氣韻,亦來自於其自身性情。幾十年來,他潛心現代水墨畫的創作與研究,只有二字:鍾愛。
因為單純的鐘愛,所以有單純的投入;因為單純的鐘愛,所以有單純的追求。
當市場化裹挾著名利而來,有的人選擇站在潮頭騷首,有的人選擇安居斗室作畫,沒有什麼好與壞,這些都是青州城的底色,只不過有的會被洗盡鉛華,有的會被本真銘刻。
方寸之間,大千世界。
青州小城裡最大的世界有多大?看一看那層林盡染和秋林氣韻吧!
圖一 台灣美術館藏《水岩洞觀》
圖二 台灣藝術教育館藏《陰何時轉晴》
圖三 《天地間》
圖四 《雲中情》
圖五 鍾耕增在台灣拜會恩師劉國松夫婦
圖六 劉國松現代水墨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合影留念
/
圖作 | 鍾耕增
文字 | 青 木
部分內容載於《鍾情翰墨畫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