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黃島、紅島,名字都是咋來的?

2019-07-13     山左歷史

青島

小青島上的燈塔 摘自《青島舊影》

可查的資料顯示,青島建置是在1891年,一開始是稱為膠澳。但「青島」的名稱,早在明代就已經有記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文史專家王鐸先生,在他所著的《青島掌故》一書中考證,「青島」這個名稱,原來指的就是小青島(也叫琴島),以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

「青島」之名的出現,就現在已發現的典籍文獻來看,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是明代萬曆七年(1579年),當時的即墨縣令許鋌,可能是第一個全面了解青島的人。

在許鋌編撰的《地方事宜議·海防》中,有關青島之名有這樣一段記述:「本縣東南濱海,即中國東界,望之了無津涯,惟島嶼羅峙其間。島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馬、曰香花、曰田橫、曰顏武。」這裡說的「青」,即是指青島,也就是現在的小青島。

王鐸認為,在明代的這個地方官員許鋌的眼裡,小小的一個青島,不僅可以設防,抵禦倭寇的侵擾,而且還是可供人居的地方。從這條資料可以看出,小青島最初主要是用于軍事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許鋌所此時所提及的「青島」,是浮山千戶所管轄的一個可以駐軍的小島。而在這個島的對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宮,也已在這裡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還可以追尋到天后宮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來闢建青島村的時代。

青島村的天后宮

編修於1924年的《胡氏族譜》記載:「吾族相傳自明永樂初年由雲南遷居即墨,世居青島之『上莊』」,「聚族而居,五百餘載」

這就是說,在天后宮修建以前60多年,胡氏族人就已經從雲南遷居在現迎賓館一帶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島村」。後來村民繁衍愈眾,原來的村址已不能容納,故又分出一支來,搬遷到了現在的湖南路和廣西路一帶。這樣,原先的「青島村」就被稱之為「上青島村」,俗稱「上莊」;而新建的「青島村」就被稱之為「下青島村」,俗呼「下莊」。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莊」。

「靠這幾條資料,基本上可以確定一個清晰的脈絡,先有青島,後有青島村,最後才有天后宮。」王鐸分析,青島附近的一些島嶼估計在宋代以前就已經有了名稱,「青島」之名最晚也不能晚於明初。後來,胡姓族人從雲南遷來,他們除以青島灣里這座小島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還將附近東面的一座山嶺,命名為「青島山」;來青島後他們還在這裡建了一座「媽祖廟」,就是後來的天后宮;天后宮建成後,青島灣一帶就成了整個青島地區最大的漁貨碼頭,被稱為「青島口」;等有了這麼多冠以「青島」之名的地名後,原先的「青島」就被稱作「小青島」了。

另外,據天后宮內的一塊刻於清同治年間的《募建戲樓碑記》石碑碑文記載:「竊聞青島開創以來,百有餘年矣。迄今旅客商人,雲集而至。」碑文中使用的「青島」一詞,已不是一個島、一個村、一座山和一個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島地區的總稱。「碑中『青島開創』和『百有餘年』的斷語,時間當在清乾隆年間,這應該是青島的開埠之始,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王鐸說。

黃島

黃島金沙灘

可查的歷史典籍資料顯示,黃島名字的由來,應該要晚於青島許多。

據《膠澳志》記載,黃島又叫「齊伯山」、「齊伯山島」。

這個島在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是齊國某一侯的封地。又據1921年開始續修的《增修膠志》記載:「黃島在黃庵北,有島之名,實為平岡。潮來則四面皆水,潮落則徒步可入,其北可暫避風,不可久泊。」又稱,「淮子口之北為少海,海中有島為黃島。」

根據這條史料可以斷定,黃島的得名,一是因為它處在黃島庵山之北,一是因為四面環海,土層薄而含鹵高,土石皆呈黃色,所以以顏色來命名,以別於東岸的青島。

薛家島

根據簡本的《黃島區志》記載,黃島區,古為萊夷之地。周武王封少昊之後裔茲輿期為莒子,這也是莒國的始祖,此時黃島歸莒國管理;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秦漢兩朝屬琅琊郡,三國時又屬魏國的城陽郡,此後又幾經變換,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始屬密州之膠西縣,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屬膠西縣直隸膠州。

紅島

德占時期紅島鹽田

歷史傳說當中,紅島一開始是叫蔭島,其得名與秦始皇和李斯有關。史料記載,在100多年前,紅島曾是膠州灣內的一大孤島,到了近代,與大陸相連成為半島。因島形狀像蓮花,也曾有「蓮花島」的稱號。

至今,在紅島還流行一個民間傳說,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藥,於某年巡遊膠州灣時,遠遠地望見了紅島,就問左右的隨從這個島叫什麼名字。一位大臣回答說這個島還沒有名字,秦始皇便說:「環海之島,碧波藍天,山海相連,綠樹蔥蔥,真乃乘蔭歇涼之勝地也。」侍從皇帝身邊的李斯了秦始皇的話,立即接口說:「既是乘蔭歇涼之勝地,就為此島取名為蔭島如何?」秦始皇准奏。從此,蔭島的名字便流傳下來,後人為書寫方便,把「蔭」寫成「陰」,稱「陰島」。

但文史專家魯海認為,陰島的得名實際是因為這個島位於膠州灣的北部,原來與陸地是隔開的,相對於陸地,陰島恰好位於水的南面,因為水的南面屬陰,所以稱陰島;還有一種說法則是,因為這個島經常雲霧籠罩,天陰地暗,故稱為陰島。

據《河套街道志》記載,在「文革」開始不久,青島的不少地名、路名、廠名或店名因為不合要求被更改。「陰島」的名字,在當時被視為「陰暗之島」的代名詞,認為有反動的嫌疑,因此,在1966年8月前後,陰島所在地的陰島公社被更名為紅島公社。

文革結束後,很多當年被更改的路名都得到了恢復,但紅島為什麼沒有再恢復「陰島」的名字?根據檔案記載,1981年,青島曾將在文革中亂改的地名統一進行妥善處理,在處理恢復「陰島」地名時,由於當地幹部群眾對此反映強烈,當時該島所屬的嶗山縣政府曾專門向市政府請示,要求保留「紅島」地名,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相應的,在第二年青島市政府統一更改市區內部分路名時,陰島路改名為「紅島路」。

不為多數人了解的是,1936年,青島市政府為推動青島旅遊的深入發展,曾利用展覽會和畫報,發起了青島市區和郊區名勝景點的評選活動,根據遊客的推薦,評選出來的陰(紅)島八景和青島十景、嶗山十二景一起被收入1937年一月出版的《青島概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RN-m_msBmyVoG_1ZL47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