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約5200字,配圖22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領導美國海軍贏得太平洋戰爭的海軍五星上將切斯特·尼米茲曾說道:「縱觀海軍中所有可以用來奪取制海權的艦艇,我們會發現驅逐艦這一艦種具備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就連極具攻擊性的潛艇或航空母艦都無法撼動驅逐艦在未來海戰中的重要地位。」這句話充分證明驅逐艦在美國海軍作戰史上發揮的突出作用。美國海軍驅逐艦的歷史始於20世紀初葉,到1945年二戰結束,經歷了六代艦型的發展、完善,建立了世界上最龐大的驅逐艦群,同時形成了以「實用、均衡、通用化」為特徵的驅逐艦設計理念,驅逐艦成為美國海軍艦隊馳騁大洋不可或缺的「海上輕騎兵」,數量眾多且適應多種任務的驅逐艦在二戰時期的海上作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系列文章將選取二戰中的著名艦型和戰例,展現美國海軍驅逐艦的沙場風采!
六代傳承,漸趨完善
——美國海軍驅逐艦發展簡史
在驅逐艦的建造上,美國海軍是地道的遲來者。19世紀90年代,為了應對新興的魚雷艇的威脅,英國海軍率先建造了魚雷艇驅逐艦。在其引領下,法德俄意日等諸國海軍紛紛在19世紀末引入驅逐艦這一新艦種。然而,當時正迅速崛起的美國海軍仍醉心於打造強悍的戰列艦隊,對驅逐艦興趣不大,直到1898年美西戰爭時美國人才意識到他們的主力艦隊在面對敵方魚雷艇的攻擊時缺乏保護,由此注意到驅逐艦的作用。即便如此,美國海軍的第一艘驅逐艦仍遲至1902年才建成服役。
美國海軍第一艘驅逐艦「班布里奇」號,於1902年11月24日建成服役。
美國海軍驅逐艦建造史的發端是1899年8月開工的「班布里奇」號,排水量420噸,航速29節,裝備76毫米艦炮2門、57毫米艦炮5門和2具457毫米魚雷發射管,值得一提的是,日後名聲大噪的斯普魯恩斯曾任該艦艦長。憑藉後發優勢,美國海軍驅逐艦的技術起點很高,汲取了同時代各國海軍驅逐艦的技術經驗,並在此後十多年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從1902年到1915年,美國海軍陸續建造了九個級別共計68艘驅逐艦,被視為第一代驅逐艦,單艦噸位由400噸增加到1000噸,完成了由蒸汽機向蒸汽輪機,由燃煤鍋爐向燃油鍋爐的技術升級,航速在30節以上,武備也得到大幅強化,配置了更大口徑和更多數量的火炮,魚雷發射管數量也增加到12具!驅逐艦成為美國海軍戰列艦隊的標準護衛力量,也承擔著魚雷攻擊任務。
克萊門森級驅逐艦「凱恩」號,平甲板四煙囪造型是克萊門森級的典型特徵。
1914年爆發的一戰為驅逐艦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同時戰爭的需求也刺激了技術進步,將驅逐艦的性能推向更高的水平。與起步期的遲緩不同,美國海軍迅速做出反應,啟動第二代驅逐艦的設計,並在1917年參戰後針對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的威脅,將驅逐艦的建造置於優先地位,展現出大批量建造的驚人實力,美國海軍驅逐艦的發展迎來了第一個高峰。從1916年到1922年短短六年中,美國海軍建造了三級共計273艘新型驅逐艦,分別為考德威爾級(6艘)、威克斯級(111艘)和克萊門森級(156艘),它們均採用平甲板艦型,因此被統稱為「平甲板驅逐艦」。相比第一代驅逐艦,平甲板驅逐艦尺寸更大,艦長接近或超過100米,排水量均在1100噸以上,航速為32~35節,裝備4門102毫米艦炮和12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4座三聯裝),炮擊能力和雷擊能力都有明顯提升,還安裝了深彈滑軌和輕型防空武器,標誌著美國海軍驅逐艦承擔的任務開始多元化。
1922年密集停靠在聖迭戈海軍基地的平甲板驅逐艦群,大量過剩驅逐艦導致美國海軍停建驅逐艦長達十年。
一戰結束後,超過200艘嶄新的平甲板驅逐艦對於和平時期的美國海軍而言明顯是過剩的,導致驅逐艦的建造陷入停滯,從1922年至1932年長達十年間美國海軍沒有開工一艘新驅逐艦。然而,與此同時,太平洋彼岸美國海軍最大的競爭對手日本海軍正挖空心思地強化驅逐艦的戰鬥力,以補償《 華盛頓條約》制約下的主力艦實力劣勢。日本海軍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推出了強有力的特型驅逐艦吹雪級,排水量1680噸,航速38節,裝備三座127毫米雙聯裝艦炮和三座610毫米三聯裝魚雷發射管,火力兇悍,性能數據超越所有美軍現役驅逐艦,讓美國海軍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在忐忑不安中,美國海軍迎來了1930年倫敦海軍會議的召開。
日本海軍特型驅逐艦首艦「吹雪」號,從紙面數據看其性能超過同期的歐美驅逐艦。
作為對1922年《華盛頓條約》的補充完善,1930年《倫敦條約》將驅逐艦也列入限制條款,對此後各國驅逐艦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倫敦條約》將驅逐艦分為兩類:標準排水量不超過1500噸的驅逐艦和標準排水量不超過1850噸的驅逐領艦,並規定驅逐艦主炮口徑不超過130毫米,驅逐領艦的噸位數不得超過本國驅逐艦總噸位的16%。條約還對各國保有的總噸位數做了規定,按照比例美國海軍在1936年12月31日條約失效前,最多可以保有的驅逐艦總噸位為15萬噸,相當於13艘驅逐領艦和84艘驅逐艦。
1929年底乘船前往英國倫敦參加海軍會議的美國代表團成員在郵輪甲板上合影。
《倫敦條約》簽訂後,美國海軍對現役驅逐艦進行了盤點,竟有255艘之多,數量龐大但性能令人不敢恭維,與同期日本及歐洲國家的新型驅逐艦差距明顯。為了追趕時代的步伐,美國立即啟動了第三代驅逐艦的設計工作,以替換量多質次的老式驅逐艦。美國海軍要求新型驅逐艦在條約框架下必須具備以下性能特點:首先,較為優秀的續航力,能攜帶更多的燃料在遠離基地的海域長時間活動,以適應在太平洋作戰;其次,為了應對日益增加的空中威脅,新型驅逐艦要裝備高平兩用艦炮,增強防空能力,這一點尤其具有前瞻性;再次,要配備性能更優良的射擊控制系統,更好地發揮全艦火炮的作戰效能。
美國海軍「馬漢」號驅逐艦,攝於1938年,注意其後部三座主炮採用開放式炮位,缺乏防護。
二戰時馬漢級驅逐艦「庫欣」號線圖,注意呈品字形布置的魚雷發射管,在戰時馬漢級多拆除了三號主炮。
第三代驅逐艦的建造工程於1932年啟動,在此後七年中先後建造了六級60艘1500噸級驅逐艦,分別為法拉格特級(8艘)、馬漢級(18艘)、格里德利級(4艘)、巴格利級(8艘)、本哈姆級(10艘)和西姆斯級(12艘),此外還建造了兩級13艘1850噸級驅逐領艦波特級(8艘)和索莫斯級(5艘)。上述各級驅逐艦按照技術特徵可以分為三類:法拉格特級和馬漢級屬於早期型1500噸級驅逐艦,均採用艏樓船型,雙煙囪低干舷設計,配備5座單裝38倍徑127毫米高平兩用艦炮,領先於世界各國,魚雷武備為8~12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航速均突破35節,續航力達到6500海里/12節(馬漢級),各項性能較平甲板驅逐艦有了較大提高,但同樣也產生了部分炮塔無防護,船體重心過高等問題,影響了火力的生存性和惡劣海況下的作戰能力。
美國海軍格里德利級驅逐艦「克雷文」號,單煙囪是後期型1500噸級驅逐艦的主要特徵。
格里德利級驅逐艦的線圖,注意其艦體後部兩舷的4座四聯裝魚雷發射管。
針對早期型的缺陷,自格里德利級之後的後期型1500噸級驅逐艦進行了改進,除西姆斯級外將主炮數量減少為4門,修改煙道布局改為單煙囪,以減輕上部重量,降低船體重心,改善航行穩定性。在削弱主炮武備的情況下強化了雷擊能力,魚雷發射管數量增至16具(4座四聯裝),是世界驅逐艦歷史上的最多魚雷管數記錄,此外航速均突破38節。最後一級1500噸級驅逐艦西姆斯級再度修改了設計,將主炮數量恢復到5門,魚雷管數量減少到8具,航速下降到35節。第三類是1850噸級驅逐領艦波特級和索莫斯級,它們均裝備8門127毫米艦炮,配置於四座雙聯裝炮塔內,強化了水面炮戰能力,但其主炮僅能平射,不具備防空能力,在魚雷武備上配置8~12具魚雷發射管,航速均為37節。
美國海軍波特級驅逐領艦「麥道加」號,注意其雙聯裝127毫米主炮。
波特級驅逐領艦線圖,四座主炮塔呈前二後二布局。
美國海軍從1938年開始建造第四代驅逐艦,即本森級及其後續改進型格里夫斯級。此時《華盛頓條約》已經失效,但出於技術上的延續性和保持設計建造的連續性,上述兩級艦均以西姆斯級為基礎進行設計,最大的變化是採取鍋爐艙-輪機艙交錯布局,提高了艦船的生存性,並由此恢復了雙煙囪結構,武備方面配置5門單裝127毫米主炮和10具魚雷發射管(2座五聯裝),噸位增加到1620噸,航速保持35節。本森級和格里夫斯級是太平洋戰爭爆發時美國海軍最新銳的艦隊驅逐艦,也是弗萊徹級批量服役前的主力驅逐艦,其建造持續到1943年,本森級建造了30艘,格里夫斯級為66艘。當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遇襲前,美國海軍擁有165艘驅逐艦,其中約100艘為艦齡在7年以下的新式驅逐艦,還有相當數量的平甲板驅逐艦。
正在高速航行的「本森」號驅逐艦,由於採用鍋爐-輪機交錯布局,恢復了雙煙囪造型。
1942年6月竣工服役的「米德」號驅逐艦,屬於本森級。戰時建造的本森級取消了三號主炮和後部魚雷發射管。
1939年9月,二戰在歐洲爆發,太平洋地區也局勢緊張,美國雖暫時保持中立,也著手進行戰爭準備,在這一背景下美國海軍啟動了第五代驅逐艦的選型工作,以滿足在兩洋作戰的需要。當時美國海軍總委員會傾向於採取小型化路線,將排水量控制在1500噸左右,通過縮小外形輪廓減少中彈幾率,然而未來海戰形勢的發展和海戰武器的進步需要新型驅逐艦的反艦、反潛、防空性能都得到全面強化,這種要求難以在小型化平台上得到實現,實際上大型化已經是驅逐艦發展的必然趨勢。在1939年秋冬的初步設計階段,以本森級和西姆斯級為藍本提出的方案均不能令海軍高層滿意,倒是一份非正式方案引起了關注,其最大特點是放棄了自法拉格特級開始沿用多年的艏樓船型,恢復了第二代驅逐艦標誌性的平甲板船型,在不過多增加排水量的情況下滿足船體強度要求,從而確定了第五代驅逐艦的基本形態。
美國海軍弗萊徹級驅逐艦線圖,其標準排水量已突破2000噸。
1942年7月18日,弗萊徹級驅逐艦首艦「弗萊徹」號在紐約外海試航。
1942年5月3日,「弗萊徹」和「拉德福德」號在聯邦造船廠的船台上準備同時下水。在1941年3月到1945年3月的四年間,弗萊徹級總共建造了175艘。
這幅彩繪表現了「弗萊徹」號驅逐艦在太平洋戰場奮戰的英姿。
儘管弗萊徹級的設計已經堪稱優秀,但依然存在重心過高、舵效不佳、防空火力不足等問題,除了在建造、使用過程中不斷改進弗萊徹級外,美國海軍從1940年開始設計後續艦型,於1942年5月正式定型,這就是第六代驅逐艦艾倫·薩姆納級,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視為弗萊徹級的擴大改良型,標準排水量增加到2600噸。艾倫·薩姆納級最大的變化是採用3座雙聯裝127毫米艦炮,強化了炮戰能力和遠程防空火力,加寬的艦體和低矮的上層建築降低了重心,提高了穩定性,通過採用雙舵設計改善機動性,同時在設計之初就配置了40毫米和20毫米防空火炮,雷達電子設備也更為完善,魚雷武備與弗萊徹級相同,但航速和續航力都有所下降。艾倫·薩姆納級於1943年5月開始建造,最終完成了70艘,其中12艘改造為快速布雷艦。
美國海軍艾倫·薩姆納級驅逐艦「塞繆爾·摩爾」號,這幅照片很好地展示了其武器布局。
1945年時「艾倫·薩姆納」號驅逐艦的線圖,注意拆除了後部魚雷發射管,加裝一座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強化防空火力。
美國海軍基林級驅逐艦「阿格霍姆」號,1946年服役。
縱觀20世紀上半葉美國海軍驅逐艦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美國海軍始終遵循著均衡實用的設計理念,努力將驅逐艦打造為適應戰場環境的通用化作戰平台,這一點在太平洋戰爭時期表現尤為突出。太平洋戰爭是以海空立體作戰為特色的新型戰爭,在這一作戰形式下戰列艦已經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注重雷擊的傳統型驅逐艦也難有發揮特長的機會,相反新的海戰形勢要求驅逐艦必須具備多面手的特色,勝任反艦、反潛、防空、護航、偵察等等各種類型的作戰任務,而在這方面美國海軍驅逐艦堪稱典範。相比痴迷水面攻擊能力的日本驅逐艦,美國海軍驅逐艦沒有變態的雷擊能力,也沒有耀眼的紙面數據,但是更注重多功能性和通用性,也更加符合實戰要求。同時,美國雄厚的工業實力使其在戰時擁有大規模造艦能力,在短時間內建造數以百計的驅逐艦,充實艦隊實力,從而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獲得了相對於敵軍的壓倒性優勢,為贏得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幅畫作表現了太平洋戰爭時期弗萊徹級驅逐艦伴隨航母及巡洋艦作戰,抵禦日軍空襲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