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大維
首發: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前兩天,外地出差,見了幾個老同事。可能是有人發了朋友圈,於是我的行蹤暴露了。
第二天上午,收到一個陌生人加我微信,說是我之前的老同事。但我卻想不起他是誰了,只覺得名字挺熟的。
後來,聊了會兒才想起來確實打過交道。那時我在總部,他在機構,我是他們的督導,經常審查他們的數據。而他就是負責數據分析和上報工作的。
那時,總部有一個指標需要達成。那個指標很虛,和業務發展沒有一毛錢關係。但是總部的要求很強硬,要求機構必須達成。
如果達不到要求,整個機構獎金的一半可能會泡湯,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這家機構所有業績的指標都很好,只是要達成的那個指標一開始很差,後來竟神奇般地攀升了起來。
我感覺有點不對勁,深入調查後發現,他們有數據造假的嫌疑。我面臨兩個選擇:
一是,如實上報,因為這是我的職責;
二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我想了很久,最終選擇二......
我知道,從工作角度來看,這不對。雖然我只是一種不作為,但也可歸為瀆職。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那機構所有人都做的很辛苦,而且也換來了該有的成績。
我覺得因為一個扯淡的指標,將人家全年的努力都抹殺了,真有點於心不忍。
況且,負責數據的那哥們人很不錯。在日常交流中,我感覺他做事認真負責,為人厚道,他這麼做也是為了整個機構。
如果這事兒爆光了,他是首當其衝的受害人。內部處罰很重,他的仕途也會受到影響。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我壞了規則,沒再追究這事兒......
這哥們現在已經跳槽到另外一家同行公司,位高權重。
他說,如果當時因為這事兒受了處罰,就有了污點,不可能有現在的位置。所以,他很感激我......
我不是說這麼做一定對,甚至回想起這事兒,我還一直陷入一種矛盾之中。
恪盡職守應該是一種職業素養吧?
可當與人之常情發生衝突時,到底應該如何調節?
我們應該理性遵守那些明文戒律呢?還是可以適當的以感性良知為決策依據?倘若以感性良知來決策,那麼底線又在哪裡?......
這些問題,實在難以回答。也許只有在具體的場景中,才會有確切的答案。
類似的事兒,高中時我還干過一次。我們學校在山區,軍事化管理,校風很嚴,曾有學生偷了別人的文具,便被勒令退學。
一次凌晨 4:00 左右,我去教室讀書(良叔很刻苦的),發現教學樓有一個影子。似乎對方也發現了我,迅速躲進了廁所。
我意識到可能遇到賊了。我有路見不平的心,但是又害怕冒然進了廁所被襲擊,所以就站在外面,僵持著......
大概過了半個小時,天都快亮了,那個黑影出來了。
我一看,天吶,我竟然還認識他。
他是一個復讀生,我們經常一起打籃球。
雖然不熟,但是都知道對方。
他顫抖地說,自己是第一次做這事兒。
還給我看,他偷的都是詞典之類的東西。他說值錢的東西他都不敢拿。
這些詞典也賣不了多少錢,只是多少能改善一下伙食。(他家在山裡,條件很差。)他求我放過他,千萬不能說出去。
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就讓他先把詞典放回去,他趕緊點點頭,一溜煙地跑了......
那個年紀遇到這種事兒,也是個考驗。那時的我,很單純,也很向上,覺得這種事兒,還是要告訴學校。
因為這是犯罪啊,我怎麼能縱容呢?
可是,又覺得會不會將人家的前途給葬送了......
無奈,給我媽打了電話,說明了緣由。
沒想到老媽很堅決,不讓我告訴學校,她說:「你去找那孩子說一下,以後不要再犯錯。如果再發現他干這事兒,就會告訴學校。」
我照辦了,那老兄自然是千恩萬謝。
後來,聽說他考上了985院校,現在是一家機器人公司的創始人。據說已經拿到了C輪融資......
我講這兩件事兒,都是真實發生過的。
寫了,也不是想講什麼大道理。
就是想藉機感慨一下,我們生活在教條的世界中,這些文字組成的框架,左右著我們每一個人。
但是,細想一下,這些框架往往在真空下生成,到了現實中,總會有模糊不清的地方。我們到底是該秉承,還是打破呢?
也許每個人有不同的決定。但是,千百萬年,進化而來的我們,也許在心底已經為每個場景匹配了答案。
當你遵循這個答案時,已經無所謂對錯了。僅僅是心底有個聲音在告訴你,你應該這麼做......
好了,這次話題就聊到這裡。你有沒有遇到過兩難境地?歡迎留言告訴大家。良叔小隨天天見,再堅持20天。
-END-
這麼好的天,怎麼能辜負呢? ——攝於2019年11月15日
本文作者:徐大維,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點擊擴展連結,跟良叔學多維競爭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LlNdm4BMH2_cNUgYsE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