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棟樑益稀少,愛材養育誰複議。
學習力決定創造力,學習力決定競爭力,創造力和競爭力也決定了發展。那學習力在哪裡體現和培養?當然是教育中。小到一個家庭一個家族,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人類,如果教育都成問題,那麼一切都是問題,教育才是國之根本。
前段時間品史君刷到了這樣一個視頻,內容是美籍日裔科學家、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村修二接受媒體的採訪,他提及到了整個東亞的教育問題。專業方面的知識品史君先不做過多分析,在中間有一句話顯得格外「另類」:東亞的教育模式,簡直就是浪費生命。
這番言論在發表之後,得到了許多網友們的支持;也有人認為,不要又當所謂的「舔狗」,給了你一點好處又在這夸西方教育。這樣的說法有無道理?品史君從東亞教育的根本角度上結合中村修二的成功經歷做一個全面的分析。
東亞教育模式
很多人對這個概念並不了解,品史君先一句話概括:東亞教育模式培養的是國家的順服臣民,而不是具有創造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它是模仿18世紀由普魯士人發明的一種課堂管理模式。這樣看來,學生都是被動學習,浪費生命的說法可能有點誇張,但好像還確有道理?
咱們說得通俗一點,這種教育模式就是「死記硬背」,就好像在流水線上生產東西一樣,怎麼把這些東西賣出去我並不思考。東亞地區有許多製造國,他們的產量是很樂觀的,可為什麼總是賣不出去?因為在英語方面的環節很薄弱。靠老師教的那點東西做生意?不可能的。
在這裡,品史君敢保證每個人都感同身受。每個人上學時學習的目的是什麼?難聽點:應付考試。應付考試的辦法是什麼?大量的訓練。體力、腦力等方面,都是這樣的模式。學生的好奇心、思路、創造力等都得不到激發,只會一味地複習之前的知識,只是為了獲取高分。
中村修二的教育模式
在成名之後,他曾給日本孩子寫了這樣一封信,名為《給日本孩子的23個幸福提議》。在信的內容中,他表示孩子應該在自然中長大,在和自然的對白中成長,在自然中玩得滿身是泥。在他看來,原生態環境會勾起孩子的好奇心,這也正是他獲得諾貝爾獎的關鍵因素。
中村修二出生在一個孤島上,當地經常會刮一些颱風。每次颱風過後,海灘上會有一些魚蝦海藻,讓他對每件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孩子對事物研究的專注力會慢慢提高。可現在的教育呢?且不說提供一個原生態環境,學校的教學模式也有很大問題。
在信封結尾處,他還指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老師在課堂上要以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為主,非功利性教學為輔。興趣的重要性品史君就不做過多贅述了,非功利性方面,比如文學、藝術等等這些看起來毫無價值的東西。一旦孩子們深入研究,智力就會有很大的提升。
品史君說
在品史君看來,這樣的言論或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否感覺到很熟悉?在很多年前就會關於應試教育的爭論。我們不是去探究事物的來龍去脈,而是為了考高分、升名校、找好工作、拿高薪而學習等等。看似是一種社會問題,其實和教育也有很大的關係。
品史君在這裡說得難聽一點,現在的孩子每天都在刷題、背書、考級,搞這些還是為了給既得利益者賣命,完全失去了自我。如果家庭實力雄厚,或許還會有翻身的機會。如果沒有資金的保證,然後呢?每個人的心裡或許都會有答案。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