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的永動機沒成功,杜聿明研發「無極發電機」,最後為何也放棄了?

2023-09-23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黃維的永動機沒成功,杜聿明研發「無極發電機」,最後為何也放棄了?

沈醉在回憶錄《戰犯管理所見聞》中說:「杜聿明擔任縫紉組長時,真可以稱得上是『多面手』。不論粗活細活他都能幹,連大衣都能剪裁。特別是修理縫紉機非常內行,我曾專門向他學習修機器。(本文黑體字,均出自沈醉《戰犯改造所見聞》和黃濟人《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

最初縫紉組只有兩台縫紉機,杜聿明和沈醉一人一台,其他人都是手工縫紉,但是很明顯,杜聿明比沈醉更懂縫紉機,而且可能比黃維更懂機械原理,在黃維抱著看似永遠不可能成功的永動機不放的時候,杜聿明也在搞機械研發——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似乎杜聿明的研究方向才是對的。

熟悉那段歷史的讀者諸君當然知道,別說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即使是六七十年代,縫紉機也不是家家都有的,現在家用縫紉機很少見,則是因為大家基本都不用自己做衣服了。

沈醉因為在軍統局本部當總務處長油水頗多,再加上家底殷實,所以他家在抗戰期間也能買一台縫紉機,沈醉出於好奇也拆卸過,結果拆開就裝不回去,像三哥組裝新式戰鬥機一樣,看著「多出來」的零件撓腦袋。

沈醉看杜聿明能很熟練地把梭床拆卸下來,擦拭乾凈後又輕巧地毫不費事就裝上去,也很奇怪這位中將司令為何會懂這麼多,詢問之後才知道,杜聿明統領他帶機械化部隊的時候,還辦過一個縫紉工廠,不但解決了軍官家屬的就業問題,也為製作部隊服裝和武器的外罩等提供了方便。

黃埔一期畢業的杜聿明從小就喜歡研究槍械,當上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第一任團長後,更是每天都在研究美式戰車的裝備性能,還經常參與拆卸和維修,縫紉機與坦克相比,那實在是太簡單了——在這方面,沈醉只能給杜聿明當徒弟。

我們在電視劇《特赦1959》中看到的杜聿明,很多時候都是一邊說話一邊踩縫紉機,那熟練程度,不但讓沈醉由衷佩服,就是現在的一般主婦主夫,也會望塵莫及。

我們看電視劇《特赦1959》,可能會認為真正的「專業技術人才」是曾留學德國的葉立三,不靠譜的是「學究型人才」黃維。事實上葉立三的身上,也有黃維的影子,甚至可能黃維也可能是葉立三的歷史原型之一:1937年,時任第十八軍十一師(陳誠土木系只說就是來自這支部隊)曾赴德國深造,後因抗戰全面爆發而提前回國擔任第十八軍第六十七師師長。在淞滬會戰的羅店之戰中,黃維硬抗日軍七天七夜,三個團長一犧牲二重傷,全師撤下戰場時還不夠整編為一個團。

看過電視劇《特赦1959》的讀者諸君都知道,與黃維的鑽牛角尖不同,葉立三憑著豐富的電學知識,成了燈泡廠的編外「總工程師」。別的不說,就看他能隨時坐著小汽車離開戰犯管理所,別的「同學」挖土刨坑,他能戴著眼鏡指著圖紙高談闊論,就足夠大家羨慕的了,連康澤有時候也得乖乖給他當俄文翻譯。

在《特赦1959》中,「好戰小老頭」蔡守元(打過葉立三和馬勵武)的歷史原型是桂系「羅盤將軍」張淦,「扎心小能手」劉安國(兩番誅心之言撂倒了王耀武杜聿明)的歷史原型是參加過南昌起義的文強,而葉立三、陳士章的歷史原型可能不止一個,其他戰犯,則是以真名實姓出現。

在功德林第一批特赦的那十位(第一批特赦人員不止十位,撫順戰犯管理所也特赦了一批)和比較有名的軍統三劍客沈醉、徐遠舉、周養浩,根本就是本色出現,所以說《特赦1959》是歷史紀錄片、電視劇中的報告文學也不為過。

電視劇中的情節來源於真實嚴謹的史料,但是由於功德林有一百多名將軍級戰犯,三十九集的電視劇不可能把他們那十年甚至二十五六年的經歷完全展現出來,於是我們只看到了黃維孜孜不倦地研發永動機,卻沒看到縫紉組組長杜聿明在領導本小組成員沈醉(杜聿明特赦後,沈醉當了一年組長,也特赦了)和王澤浚、董益三等人努力工作之餘,也進行了科學研發——他研發的叫「無極發電機」,也叫「無極電機」或「電力發電機」。

有那麼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去永動機,說明其原理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沈醉在回憶錄中對黃維的執著也表示了敬佩和感慨:「他不管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把自己這一願望提出來,並給這種還沒有發明出來的機器定名為『黃維永動機』。他認為只要能製造成功,就可以驚動全世界……可惜的是,直到今天,他特赦後有了很多良好的條件,但『黃維永動機』還是沒有製造出來。全世界的「能源危機」也正在一天天加深,不知他做何感想!」

黃維的永動機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不需要任何外部力量來驅動機械運轉,他是要把重力轉化為動力,就像化學能轉化為物理能一樣,這是一個很高深的話題,筆者雖然學過幾天物理化學,但實在是解釋不清楚——在飛機出現之前,誰能相信鐵疙瘩能馱著人一日千里?

黃維如何利用重力使機械運轉,估計得等到「反重力」設備研究出來後才能解釋清楚,至於那時候出現的永動機,會不會以黃維的名字命名,我們可能是看不到了。

黃維為什麼要研究永動機,他在特赦時的發言中說得很清楚:「過去大家對我發明永動機微詞甚多,好聽一點的說我是幻想家,難聽一點的說我是有病。其實呢,正是我考慮到了三年內戰,妨礙了國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才要搞科學實驗,發明一種舉世無雙的機器,把三年的損失奪回來,以補償罪孽之萬一,這有什麼不好呀!」

黃維跟功德林戰犯管理所的管理員說過,他老家江西貴溪屬於丘陵地帶,溝壑之中,全是梯田。現在雖然有了插秧機,但是油料昂貴,運輸困難,今後插秧機上安裝永動機,農民插秧的問題就徹底解決了。

黃維的話感動了管理員,也給在資料和設備方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邱行湘的外甥黃濟人在《將軍決戰豈止在戰場》一書這描述:「管理員中間幾乎掀起了『黃維永動機』熱。一位管理員對黃維說,他苦思苦想了好幾夜,腦袋都要炸了,搞不懂永動機是個什麼玩意兒。」

黃維的解釋不但管理員不懂,筆者也是一頭霧水,見多識廣的讀者諸君或許能夠理解:「任何物體下落就有一種力,這是地球吸引的緣故。有這種作用力,就有另一種反作用力。向下的力克服向上的力的剩餘部分,也就是作用力減去反作用力的差,就是永動機動力的來源。」

一開始永動機實驗室只有黃維一個人,自己畫圖紙,自己查資料,自己在車床上生產零部件,每日累得他倒頭便睡。如若夢中聽見馬達運轉異常,他還會突然驚醒,揉揉眼睛,翻身下床,繼續挑燈夜戰。

管理所想過要派原七十九軍軍長方靖到實驗室給黃維當助手,可是被黃維拒絕了:「方靖懂什麼?杜聿明好歹當過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國民黨第五軍軍長,曾經鑽在坦克車下面用榔頭敲敲打打,只可惜技術太差,充其量二級鉗工而已。至於方靖,他一無技能,二無體力,就是想當打鐵匠,也需要從拉風箱開始。」

黃維眼高於頂,居然背後說老長官杜聿明只相當於二級鉗工,當面他是絕不會說的——杜聿明是受管理所委派,「進駐」永動機實驗室,從機械的技術層面上給予黃維指導和幫助,在這方面,杜聿明才是專家。為了幫助杜聿明研發永動機,他連自己的「無極發電機」項目都擱下了。

有人說杜聿明的「無極發電機」比黃維的永動機更符合科學原理,當年中外都有人在研究,現在廣泛應用的無極變速技術,跟「無極發電機」的原理其實是一樣的。

筆者不懂永動機,更不知道無極和無級有什麼區別,但是卻能理解黃維和杜聿明搞研發的初衷,就連康澤為了研究出一種治療風濕病的簡單辦法,也不惜以自己的身體來進行實驗,沈醉同樣對這位以身試蜂的失敗「科研工作者」表示了同情和遺憾:「老天未免太無眼睛,為什麼讓這個立志想為風濕病患者創造發明奇效驗方的好心人,白白被蜇了一百下,一點成績都沒有呢!」

黃維的永動機沒有成功,杜聿明的無極發電機也放棄了,這確實令人遺憾,但是在遺憾之中,讀者諸君也會深有感觸。

無極發電機是否已經成功,永動機何時能成功,這些問題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杜聿明和黃維的構想與初衷,都能證明他們確實是想做一些貢獻,最後的問題只剩下了兩個:您如何評價杜聿明的無極發電機和黃維的永動機?又如何評價杜聿明和黃維這兩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7956d5ac6049d03f836a0e9afb982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