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1946年就知道蔣軍必敗:解放軍有三個優點,我們只會王婆罵街

2024-01-20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王耀武1946年就知道蔣軍必敗:解放軍有三個優點,我們只會王婆罵街

1949年10月1日,起義將領陳明仁到山東濟南去看望被俘的杜聿明和王耀武,他最先見到的就是王耀武。

王耀武當時正在解放軍官訓練團學習,陳明仁看到衣履整潔神態安祥的王耀武大吃一驚:這麼短時間,王佐公變得像一個端方沉著的智者,臉上的商人氣息怎麼不見了?

與電視劇《特赦1959》演的不同,在真實的歷史中,王耀武和杜聿明都是後來才去的功德林戰犯管理所,去的時候也不可能戴著械具穿著棉袍,事實上他們在山東過得很舒服,整天看書學習,還能自己做喜歡吃的飯菜,王耀武當時與杜聿明、文強(劉安國的歷史原型)有明確分工:文強負責做湖南菜,王耀武負責買菜洗碗,杜聿明身體不好,等著吃就行了——他們被俘時身上有多少錢,都歸他們個人所有,可以隨意購買生活用品,杜聿明一次送給後到幾天的文強十包駱駝香煙,就是自己買的。

當年各地戰犯管理所的名稱不同,王耀武、杜聿明、文強所在的解放軍官訓練團,每天雞鴨魚肉運進來,飯菜香氣飄出去,再加上穿著沒有領章帽徽的一群人出操訓練,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一個高級訓練班呢。

這裡順便說一句:那些蔣軍少將中將被俘的時候,年紀都不大,三十五歲的沈醉、四十五歲的王耀武,可能比看這篇稿子的讀者也大不了多少,放在現在,還都是青壯年。

沈醉和王耀武都是二十八歲授銜少將,但王耀武的少將含金量顯然要高於沈醉:沈醉是因為把戴笠伺候得舒服,才當了軍統局總務處少將處長,也就是個大管家,而二十八歲的王耀武,則是從少尉排長到連長、上尉連長、上校團長一步步打過來,才當上少將旅長的。

王耀武是黃埔三期畢業,康澤在戰犯管理所為了表明自己是戰將而非特務,也特意強調自己跟王耀武同期。

王耀武在黃埔三期生中地位最高,甚至超過了百分之九十的黃埔一期生,文強見了他也得稱一聲「學長」或「佐公」,王耀武見了陳賡將軍,也可以很親熱地叫一聲「學長」。

實事求是地說,王耀武當年在國共兩方面的人緣都很不錯,陳毅元帥也說王耀武「人品不惡」,是蔣集團中少有的明白人。

在抗日戰爭期間,王耀武的表現堪稱耀眼,張靈甫對他感恩戴德心服口服,黃埔一期的李仙洲給王耀武當副手,也沒有半點怨言。

張靈甫因多疑而錯殺妻子被關進大牢,就是王耀武出面找老蔣救出來的:「這個人作戰很有本事,現在抗戰正需要人,莫不如讓他出來戴罪立功。」

老蔣很給學生面子:「那就交給你,要好好教育他,讓他重新做人。」

王耀武很有識人之明,張靈甫到了王耀武的七十四軍五十一師,改了姓名(原名張鍾麟)也改了脾氣,在抗戰中打得不錯,但是他跟王耀武相比,無論是能力還是戰功,那還真不是一個檔次。

王耀武抗戰有功,那是雙方公認的。王耀武內戰無能,也曾被老蔣罵得暈頭轉向,他自己在回憶錄中也承認,老蔣已經對他動了殺機,自己一句話回不對,就可能被拉出去斃了。

王耀武不想打內戰,只想帶著自己做生意賺錢買的兩台美國拖拉機回家種地,但是老蔣堅決不允,卻又不給他太多兵力,所以王耀武能躲就躲,能跑就跑,最後跑進了解放軍官訓練團,才變得心寬體胖大智若愚,好像什麼事情都看看開了。

1959年戰犯管理所遞交的特赦報告,原本是擬在一年內分三批對其中的一百四十四名戰犯予以特赦釋放:第一批杜聿明、鄭庭笈、陳長捷、曾擴情、楊伯濤、邱行湘等五十名在國慶節前釋放以便參加國慶觀禮,第二批王耀武、宋瑞珂、胡臨聰、盧浚泉、羅歷戎、沈醉等五十名,第三批宋希濂、李以劻、陳金城、龐鏡塘等四十四名在國慶節後釋放,都回家過年。

後來經過審慎考評,按照學習期滿十年、確已改惡從善的標準,決定每年特赦一批,第一批特赦三十三名,其中蔣軍戰犯三十名、偽滿戰犯二名、偽蒙戰犯一名,從功德林走出去的,除了原本就在第一批名單上的杜聿明、鄭庭笈、陳長捷等人外,又增加了功德林戰犯學習委員、黃埔三期的王耀武和功德林戰犯文體委員、黃埔一期的宋希濂,以及盧漢龍雲的舊部、滇軍幹將盧浚泉,總共是十名。

第一批榜上無名的戰犯對某些「同學」比自己先出去有些想法,但是王耀武在第一批特赦,連沈醉和徐遠舉、周養浩等人都認為是理所應當——王耀武抗戰有功,內戰「無能」。

我們細看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戰爭史料,就會發現王耀武抗戰有功是真的,內戰無能卻不準確:王耀武不是無能,而是他原本就不想打內戰,再加上被老蔣束縛住了手腳,他才表現得毫無亮點,而我軍高級將領,對他還是比較重視的。

王耀武不想打,自然就「打不好」,他認為打得怎麼賣力都沒用,還不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熬到老蔣敗逃,他再另謀出路。所以在內戰期間,王耀武自己堅持固守或南撤,堅決反對主動進攻,部下被老蔣越級調往前線,他也暗地裡拆台,以日三電催促李仙洲、韓浚(葉立三的歷史原型)回防濟南。

王耀武之所以只想守不想攻,是因為他很精明地看到了解放軍的三個優點,是不可戰勝的,自己主動出擊就等於送死。

早在1946年3月1日,王耀武在濟南宴請「軍調三人小組」的時候,面對我軍將帥,就總結出了解放軍(當時還未改稱,但為了方便起見,咱們還是沿用改名後才稱呼)的三大優點,並表示蔣軍在這三個方面遠不及我軍,真打起來必敗無疑。

當天中午王耀武宴請的,除了三人小組成員,還有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王耀武和陳老總握手言歡,同桌吃飯互相敬酒、碰杯。

王耀武酒過三巡,借著酒勁直言不諱表示對陳老總的敬佩:「你說的是對的,我們就是這一套(陳笑王耀武王婆罵街,王耀武承認蔣方慣會吹牛),你們卻不同。你們有三大好處:一是你們讀書,經常可以看到你們很高級的長官在報紙上寫文章,討論問題,國民黨這裡有誰看書呢?有時間都吹牛拍馬去了;二是你們和老百姓關係好;三是你們軍隊打仗士氣高,我們不如你們。」

要不怎麼說王耀武是蔣軍難得的聰明人呢,他用短短的三句話,就總結出了我軍的三大優點,看出了戰爭勝負走向。從那一刻起,他心中的槍實際就已經放下了:既然老蔣發動的不義之戰必敗無疑,他又何必負隅頑抗?

1980年7月9日,中央統戰部和全國政協為王耀武補開了追悼會,其骨灰被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這是對他抗戰有功的肯定,也是對他內戰消極的褒獎。有人說萊蕪戰役要是王耀武指揮,我軍取勝就可能付出不小的代價,筆者不是完全贊同,但是卻不得不承認,王耀武打仗還是有一套的,至於他的指揮能力有多高,熟悉那段歷史的讀者諸君,肯定能給出一個跟公允的評價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679e772e99379c5ad9d8e0b251d2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