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男童進女廁,女子勸阻後被辱罵20分鐘,全網怒了...

2023-02-07     小小包麻麻

原標題:6歲男童進女廁,女子勸阻後被辱罵20分鐘,全網怒了...

6歲男童進女廁被制止

媽媽辱罵女子20分鐘

這已經不是包媽第一次寫關於男童進女廁所的文章了,但今天這篇,更為嚴肅。

元宵節前,一名女子在微博上爆料了自己在哈爾濱某地鐵站廁所內的經歷。

該女子在上廁所時,發現未關上門的坑位里,發現裡面正蹲著一個6歲左右的男孩。

驚嚇之餘,女子條件反射的對男孩說了句:「這裡是女廁所,男孩不能上女廁所。」

便去了隔壁坑位,誰知,男孩媽媽的聲音在廁所另一側忽然響起:

「cao,是哪個女的說我孩子了?」

本以為只是身為母親,孩子被斥責時,本能一句淺淺的責怪。

結果,在來往人流量巨大的地鐵站廁所門口,男孩的母親堵住該女子,對其進行長達20多分鐘的語言辱罵和攻擊。

甚至叫來自己的丈夫和她一起向女子「開戰」,大罵女子:SB。

該女子回憶,即便事情已經過了兩三天,自己的心情還是處於低落、抑鬱的狀態。

若是媽媽單獨外出,帶孩子上廁所,確實是無奈之舉,相信很多女性也都會覺得合理。

可了解完全貌,就會發現存在著很多「不合理」:

第一,既然男孩的爸爸也在現場,為什麼不跟著父親一起去男廁?

第二,無論是從生理還是從心理,6歲的男孩已經有性意識,這種行為真健康嗎?

第三,女子只是建議,男孩的父母便用侮辱、敏感性的詞語回擊,就是為孩子好?

這早已不單單是性別認識的問題,還有潛藏在教育之中更棘手的現象:

一個遇到問題就情緒失控的家庭,到底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參考

這個視頻,看一次氣一次。

根據女子的敘述,在孩子受到「委屈」後,媽媽第一時間衝出坑位,在廁所門口對她進行圍堵,逼其道歉。

但是女子並不覺得有錯,拒絕道歉。

媽媽卻不依不撓的大喊:

「道歉,向孩子道歉,取得他的原諒。要不然誰也不走。你把他說哭了。」

「你農村的啊,所以你媽一生生一窩,所以你才沒被好好對待。」

還用「沒子宮的」形容這位還未生育的女子。

這位媽媽雖然口口聲聲的說怕傷害到孩子,但卻用實際心動一遍遍的刺痛著孩子。

就像網友的評價,孩子哭不是因為被指責應該去男廁所,而是因為看到母親失態扭曲的發飆。

著名哲學家尼采說:孩子猶如一張白紙,他們的思想行為完全由環境和教育形成。

身為孩子生活和教育的第一責任人,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未來與外界接觸時最先模仿的對象。

比爾蓋茨的姐姐曾在接受採訪時說:

「比爾有著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大腦,與我們的媽媽面對面。媽媽養育了他一顆關注社會的心,推他去關心他人。」

比爾蓋茨的媽媽是慈善組織聯盟United Way的重要一員,在社交圈中出名的善良,在此之前還做了很多無酬的志願者工作。

對培養比爾有著良性的循環。

新聞中的媽媽,用「母愛」「為了孩子」去包裝自己的無知和粗蠻,又用「子宮」去貶低和衡量一個同性。

最後地鐵站的工作人員來調解後,她不僅沒有收斂,反倒罵的更加厲害,甚至到了聲音撕裂的程度。

這樣暴戾的媽媽,又怎能教育出來尊重女性甚至是尊重自己的孩子?

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止怒吼

據事情的最新發展,女子稱這位媽媽已經向她道歉,畫上一個句號。

男孩的媽媽並沒有通過吼罵換回尊重和理解,反而得到了來自社會上一致的批評,成為了典型的反面教材。

這並不是她最初的本意,也給各位家長重新帶來思考:

極端的情緒有時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給自己惹來許多問題。

古話講,愚妄人怒氣全發,智慧人忍氣含怒。

如果不能克制自己的脾氣,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在為自己招惹來大麻煩的同時,還會坑了孩子。

在家裡或許有人慣著,可到社會上誰還會任由你發瘋?

都說網際網路是有記憶的,若干年後,男孩看到了關於自己父母的這篇新聞,

會因為母親為了保護自己失態而感到竊喜,還是感到羞恥?

帶男孩子上廁所如果被人說了,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當然有。

比如及時的道個歉,說自己冒犯了,講下自己一個人帶孩子出來的困難,相信大家都會理解媽媽的難處。

女廁所本來就是給女生用的,千萬不要在不占理的方面再火上澆油。

有時候盛氣凌人並不會讓人感到你有厲害,相反會襯托出十足的不幸,就像新聞中的這位媽媽一樣:

孩子父親明明也在場,男孩卻跟著媽媽進了女廁所,擺明的嫁了個甩手掌柜。

爭辯時,滿面的尖酸刻薄,由此可見,這位媽媽在生活中過得也並不幸福,內心積壓了太多的負面壓力,才找到機會撒野出來。

父母的激烈負面行為

會給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語言是看不見的利刃,可以讓人充滿希望,也能讓人毀於一旦。

支配語言的,恰恰是人的情緒和行為。

想讓孩子健康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營造出良好積極的氛圍,好的氛圍,需要正確的情緒和溫暖的環境。

教育學者尹建莉說過:

「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無論一時衝動還是蓄謀已久,當話飛出去的那一刻,就已經準確的反射在孩子心裡。

就像大家評論視頻中的男孩哭泣一樣,他的害怕,多數來源於那個瘋媽媽給的壓力。

很多生於父母情緒激烈家庭中的孩子,都曾在網上尋求過幫助:

「已是成年人,為什么爸媽一吵架,我還是很害怕?」

你看,家庭給出的傷害,往往比幸福更持久。

即便在孩子長大成人,有能力周旋在繁忙的工作壓力之中,卻也沒有能力將父母割下的傷口縫合。

所以,從現在起,做個能好好掌控情緒的父母吧,無論是對家裡人還是對外人,以和為貴,才是真正的為孩子好。

最後,回歸到這件事本身。借用人民網的一段話結束,算是再次呼籲吧:

「除了家庭責任,還有社會責任,第三衛生間設施的加快建設,社會服務對各種需求儘量滿足,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4c2785bc94ebbdad85e45f0c2fe0d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