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熱搜詞條#這真是我見過情緒最穩定的小孩#看得我百感交集。
視頻里,一個小孩正吃著冰淇淋,媽媽要求吃一口,小孩很爽快地答應了。
就當大家以為孩子會哭的時候,鏡頭前的他卻笑嘻嘻地說:「媽媽好厲害,嘴巴好大。」
評論區大家無一不羨慕:
「要是我的小孩也這麼情緒穩定,我也願意生」
最讓我哭笑不得的是,很多父母開始跟風,一天之內我至少刷到十幾個跟孩子搶冰淇淋吃,然後期待孩子反應的父母。
中國家長,連「情緒穩定」這件事都能讓孩子內卷。
與此同時,萬聖節大家「精神狀態堪憂」的狂歡場面也頻頻上熱搜。
成年人在「發瘋」,卻要求孩子情緒穩定,堪稱本年度最讓我費解的現象沒有之一。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喜歡把「情緒穩定」掛嘴邊。
每天一打開手機,充斥著這樣的標題:
「情緒不穩定的伴侶,究竟有多危險」
「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財富」
情緒穩定現在都成了大家交友擇偶的金標準了。
但我隱隱有個感覺,在一個越倡導「情緒穩定」的社會,其實背後是對負面情緒的越不包容。
前幾天我寫的那篇《韓國這股要瘋,到底還是吹到中國,全世界媽媽看了都寒心》的文章里,有個留言讓我印象深刻:
因為童年父母不允許TA哭鬧,導致長大後TA對孩子的哭聲也格外「應激」,更別說包容了。
說到底,所謂的「情緒穩定」更像一種社會層面的自我PUA,每個人都在社會的規訓下不允許展示軟弱和崩潰,自然也看不得別人展示這種脆弱。
說真的,這對大人而言都很殘忍了,更何況是對孩子。
要知道,咱們大腦負責情緒管理的前額葉要25歲才能完全發育成熟。
情緒一旦產生,無法自行消失。
你讓一個幾歲的孩子做到情緒穩定,他們唯一的方法只能壓抑壓抑再壓抑,把本來表露出來的負面情緒轉移到潛意識的深淵裡瘋長。
要求孩子情緒穩定,是一種精神暴力。
這種情緒穩定,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很多「懂事」的孩子,一輩子都在討好別人,作賤自己。
之前,馬思純在微博自爆得抑鬱症,讓人無限唏噓。
原來,她抑鬱的誘因,也和她從小被要求「懂事」有關。
在這樣的教育下,馬思純從小就被教育成別人眼裡的乖孩子。
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她哪怕在高速上憋得不行,都不肯告訴師傅她要上廁所;
連續十幾年沒睡過一次好覺,也不敢在公眾面前表露出一絲壞情緒。
直到有一天,她終於「病入膏肓」,連路都走不了,被確診抑鬱症...
「懂事」孩子,學會了照顧所有人的情緒,但唯獨自己在不斷否定自己,越長大越迷茫。
甚至一句不經意的話,在孩子眼裡,就變成還不完的債,報不完的恩。
那些超乎年齡懂事的「小大人兒」,大多都是掩飾了自己內心真實情感之後的討好,而這種討好型人格,也許會影響他的一生。
懂事,其實是一種最殘忍的讚美。
所以心理學家皮亞傑才會說:
小時候越懂事聽話的孩子
長大後心裡問題越多
當懂事成為生存的手段,討好成為價值的基點,這樣的孩子內心空虛而危險,永遠都無法快樂。
有人說,馬思純的抑鬱是東亞社會一個小小的縮影。
我們小時候磕著碰著不被允許喊疼;
我們的青春期不被允許情竇初開;
我們在長輩面前不被允許憤怒;
工作了面對甲方的刁難不許生氣;
結婚了不被允許抱怨雞毛蒜皮做「怨婦」
老了生病了也不能去麻煩拖累子女...
從小就被要求「情緒穩定」的人生,太殘忍了。
所以我一直覺得,只有超出了正常限度的情緒才有調節的必要。
大把的乖孩子只是無非是單方面的犧牲,我寧願我的孩子會喊哭,會喊痛,會表達不滿,會爭取自己開心的權利。
不要再壓抑自己,懂得拒絕,懂得索取,獨立自由,才是幸福的秘籍。
《請回答1988》中,有這麼一句台詞: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撒嬌罷了,只是適應了環境做懂事的孩子,適應了別人錯把他當成大人的眼神,懂事的孩子,也是孩子而已。
每每看到新聞里那些懂事的孩子,除了心疼只剩心疼。
既不羨慕,更不鼓吹。
越沒本事的父母,才越迫切需要孩子的「懂事」。
父母的偉大之處,不是體現在培養他,掌控他,讓他"感恩"和「付出」。
而是能好好呵護孩子那個有血有肉,豐盈靈動的靈魂。
我們家長們,之所以如此努力的奮鬥,不就是為了讓孩子可以慢慢長大,不要急於那麼讓人心疼的懂事麼?
用李安的話說:
我不需要孩子孝順我,他只要愛我就夠了「
如果可以,我寧願所有孩子的懂事,都能來得晚一點,再晚一點。
在該放肆的年齡放肆,不必成為別人期待的樣子。
在不能獨當一面的時候,心安理得地在我們庇護下成長。
畢竟,孩子的童年才不過那幾年。
也希望所有看這篇文章的你們,都可以「自私」一點,好好為自己活一次!
被迫的懂事,源於匱乏,讓人心疼。真正的懂事,生於豐盈,照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