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能不能管好你兒子」

2023-11-13     小小包麻麻

原標題:「伊能靜,能不能管好你兒子」

前不久,伊能靜的兒子又再在社交平台曬出一組爭議很大的照片——

照片里,他戴大波浪的假髮,穿著性感女裝,踩著恨天高的高跟鞋,模仿一位英國女演員簡·柏金的一個經典造型。

評論區都炸開了鍋。

男不男,女不女
這……很難評
辣眼睛

更有人對伊能靜喊話:

「能不能管管你兒子」

其實,這不是他第一次嘗試女裝了,之前他已多次曬出類似的長髮造型。

面對爭議,他打電話徵詢媽媽的意見,伊能靜的回應卻相當暖心。

「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哈利真正活成了大家羨慕的樣子。

在我看來,一直被罵「把兒子養廢了」的伊能靜,比很多事事替孩子「操心」的父母,更懂得什麼是愛和教育。

Part.1

再小的孩子都有

自尊心和選擇權

這件事讓我想到之前看過的一個視頻,女孩過生日,父母帶她到照相館拍寫真。

本來是為了哄女兒開心,可父母卻一直在進行「審美霸凌」:

「你就選這樣的啊,牛鬼神蛇像跳大神似的,拍點正常的行不行?」

選片時,又不斷否定孩子:

「這長沒有正臉的好看,你為什麼要選?」

「這張太像殭屍了,不好看」

在媽媽一連串的打擊下,女兒直接委屈得哭了

短短不到30秒的視頻,每一秒都讓窒息,每一秒都為這個女孩難過。

這樣的事,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

這種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常常貫穿至成年。

就算你結婚生娃,在父母眼裡你還是該被「管」。

「25歲了,我媽一說話我還是會很害怕。」

「幸虧不在一起,不然天天這樣說一定會發瘋。」

當了父母之後,我們很容易忽略一件事:孩子的心比我們敏感且脆弱得多。

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尊心,他們在人格上也享有與大人平等的權力。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說過:

讓孩子失去自尊的方式有千百種,可要替孩子重建自尊,是一個緩慢困難的過程。

再小的事,在孩子眼裡也是大事。

也許孩子還小,就算自己的感受被忽略了,暫時做不了什麼反抗。

可總有一天孩子會長大,這些回憶會變成一顆種子,不斷在孩子的內心生根發芽。

而每個內心感受被忽略的孩子,一定會陷入很深的自我懷疑和厭棄。

周而復始,成為孩子內心永久的傷痕。

Part.2

越是步步靠近

孩子越想逃離

可能有人會說,難道孩子就不該管管嗎?

你聽我說:大清早就亡了啊~

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就是聽著這些舊的親情腳本長大的,什麼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孩子努力考取功名投桃報李。

可是孩子這一代人,從小就被灌輸了更多的自我意識

對這件事感觸最深的,就是在看《女兒們的戀愛》時,金晨和她爸爸的相處模式。

金晨爸爸會千方百計通過各種方式,包括通過女兒身邊的好友打聽女兒的工作。

但爸爸越是步步靠近,女兒越是想逃離。

金晨對著節目組袒露道,和爸爸相處最大的困擾就是爸爸總是打電話打聽她的工作和生活。

為了避開這種打擾,金晨甚至選擇不回簡訊,不接電話,朋友圈屏蔽父母。

金晨不懂爸爸的愛嗎?

當然懂!她在節目裡對著給自己念信的父親深深地鞠了躬,眼裡飽含熱淚。

她只是不知道怎麼去回應這份沉重的愛。

這一代的人,其實更看重自己存在的空間和內在的自由。

進入青春期,他們會不甘心做父母眼裡的乖寶寶,言聽計從。

他們更需要自我,是個人空間,過度的擔憂干涉只會讓他們窒息。

所以我一直覺得,當父母最需要的成長,是尊重孩子作為個體的存在。

同時,我們也是人,孩子一出問題沒必要老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們自己才是最重要的那一個。

父母和孩子之間,需要從共生關係里剝離開來,才能做到完全獨立、充分和解和相互理解。

Part.3

學會「把嘴閉上」

李玫瑾老師說過,父母遇上青春期的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閉上。

其實無論孩子多少歲,尊重孩子的邊界,就像母雞不去觸碰未出殼的小雞。

所以比起做什麼,重要的是不做什麼。

我知道這對很多父母(包括我)來說,很難,真的很難。

但對孩子有信心,讓孩子去冒他們該冒的險,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愛。

我們當然會在無數的夜晚輾轉反側,擔心他們此刻人生正在經歷什麼。

但為人父母,這份焦慮是自己必須承擔的。

養孩子真的不難,和孩子相處才是千難萬難啊~

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aca939c94f7af42ebf6e2c586d53f7e.html